书法名家故事二.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09372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名家故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书法名家故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书法名家故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书法名家故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书法名家故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书法名家故事王羲之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

2、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

3、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 ,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王羲之卖当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

4、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

5、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 ”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2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 30 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 ”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

6、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 两,那人掏出 40 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 40 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 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 100 两,100 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 “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

7、,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吃饺子的感悟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8、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 “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 “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

9、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3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

10、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

11、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 18 缸水,你的字才

12、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 5 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 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 3 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

13、“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 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4王羲之写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

14、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

15、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 “茂源记”啦, “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

16、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

17、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5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 ,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

18、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王羲之写字换鹅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

19、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 ,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

20、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

21、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6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

22、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颜真卿与怀素谈论草书颜真卿和怀素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自成一种风格,人称“颜体” 。怀素运笔像暴风骤雨一样,飞动圆转,以擅长狂草出名。有一天,他们聚在一起交谈,颜鲁公问怀素:“你写草书有什么体会吗?”怀素说:“我观察夏天的

23、云朵有很多的变化,像山峰起伏一样,所以我的运笔有时就像展翅的鸟飞出树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还有,我看见裂开的墙壁,那一道道裂纹是那么自然!”颜真卿说:“那跟屋漏痕相比怎么样呢?”怀素立即站起来,握着颜真卿的手说:“你是得到它的精髓了!”怀素种芭蕉学书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 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

24、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柳公权密藏笔砚(yn)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唐穆(m)宗在位期间,柳公权的名气越来越响,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朝廷大臣家的碑刻墓志,如果不是柳公权亲笔书写的,就会被认为子孙不孝顺。就连外国人到唐朝来都带钱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京兆西湖寺的金刚经也是柳公权书写的。人们求柳公权写字,送给他许多金银财物,因而家里的钱物常被仆(p)人偷偷使用,可他从不去追查过问,只是他使用的笔砚(y n)书籍,一定亲自保管,放在秘密的地方,不让任何人知道。 柳公权谦虚学书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

25、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7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 ”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

26、。 ”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 50 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拜石处及米公墓米芾(10511107) ,北宋

27、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院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 ,称他“米颠” 。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画山水从董源演变而来,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之作,多以烟云掩映石,意似便已” 。突破了勾勒加皴的传统技法,开创独特风格。米芾知无为军时,初到官衙,见立石奇丑,石状峥嵘,甚喜,口称“石丈” ,著朝服持笏便拜。此事记载于比米芾小岁叶梦得写的石林燕语中。这是赏石界众人皆知的事。因为米公爱石成癖,已引起上

28、级领导注意,有一次察使杨杰到米公守地涟水视察。杨正色对米说:“朝庭以千里郡邑付你,哪能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 。米从左袖取出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秀,石质清润,对杨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暗暗称奇,但不动声色。米将石藏入袖中,又出一石,迭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入袖中。如此再三,米公出示鬼斧神工精巧奇美之石,又对杨说:“如此之石,安得不爱?”杨早已动心,对米说:“非得公爱,我亦爱也。 ”杨得石而去。米公在山东泰山有题刻“拜石”二字,刻石在山腰烈士纪念碑西南侧约 30 米处。米公拜过的石头还在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米公爱石,总结出“瘦、透、漏、皱”赏石标准,影响深远。米公儿孙也爱石。直到明朝

29、,米芾后代米万钟爱石,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米芾于崇宁三年(1104 年)至大观元年(1107 年)任无为知军。喜得晋人王羲之王略帖 、王献之十二月帖 、谢安八月五日帖等墨宝,珍藏于书房“宝晋斋”内。米公有一方文房雅石名“宝晋斋研山” 。斋前有墨池。根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 无为州志记载:“郡厅后构小亭为游憩之所。亭前?石池。公夜坐,苦群蛙乱听,投砚止之,蛙遂寂。翌日,池水成墨色。迄今名墨池 。旁有石丈,即米芾具袍笏拜者。 ”世人为纪念米芾,在宝晋斋、墨池、石丈的基础上建米公祠。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公墓在镇江南郊风景区,从火车站乘路汽车到竹林站下车即可到达。山下墓8道对联杯

30、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武宋朝郎署米家山拾级而上分段,每段有一个约平方米平坦水泥场地,四段分别为 27、9、11、15 个台阶。墓为圆形。墓前立汉白玉石碑,碑文是: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右上“1981 年春日重修” ,左下落款“曼珠后学启功敬题” 。启功称自己是曼珠后辈学生。再往山上走,半山腰是四角纪念亭,该亭大小和无为墨池中六角投砚亭,差不多。墨池四周鲜花盛开,松柏常青,米公可以含笑九泉了。郑板桥学书法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

31、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 ,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 ,

32、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柳公权与无臂老人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很差,常被老师批评。后来经过勤奋练习,他的字在小伙伴中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他就产生了自满情绪。一天,有个卖豆腐的老翁看他骄傲的样子,便对他说:“华京城有个人用脚写的字比你的字好多了。“ 柳公权不服气,亲自跑去看。果然,一个失去双臂的老人,右脚夹笔,挥洒自如,写出的字如骏马驰骋,遒劲有力。柳公权心悦诚服,向老人讨教写字的秘诀。老人说:“我写了五十年字,磨墨用了八大缸水,可是我的字还是差得远呢。“ 柳公权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他虚心学习,刻苦磨练,成了唐朝数一数二的书法家。然而他对自己的字仍不满意,值得晚年还在不断地钻研,完善自己的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