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12238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陈荣捷论人文主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陈荣捷论人文主义陈荣捷(19011994),广东开平市长沙三江人。著名哲学家、朱子学专家。他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定居美国并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针对当时美国中国哲学研究不足的状况,陈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大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被誉为“北美大陆的儒学拓荒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 、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朱学论集 、 朱子新探索等。 陈荣捷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他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一书中提示中国哲学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人文主义。 ”“但此种人文主义并不否认或忽略超越力量,而是主张天人可以合一。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江苏教育

2、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 页)陈先生以为中国的人文主义具有两大特色:1.人本主义;2.追求天人合一。 一、人本主义 此“本”为何?在陈荣捷看来,这个“本”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他遵循孟子的思路,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具有道德性。此“道德性”即为人之本。这是陈荣捷论述人文主义的理论前提。以“道德性”为人之根本,这正是中国人文主义异于西方人文主义之处。 2布洛克指出:“在西方思想分为三种模式看待人和宇宙,一、超自然的模式即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神的创造的一部分。二、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三、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

3、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2 页)而西方的此种人文主义模式始终不居于主流的地位。新儒家之一的唐君毅先生也持此种看法。他认为,西方的人文主义,差不多都是为了要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的。西方的人文主义不但在思想上不居主流,而且在内涵上电不同于中国的人文主义。引用唐君毅的话可说明此点。他说:“将中国的人文主义译为Human-ism 时,在内涵上受了委屈。 ”(人文精神之重建 ,台湾学生书局,1976 年版第 592 页)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通过人格的修养而得到道德主体,才是真正的人之“本”所开启。正因为人文世界是由道

4、德主体开启的,所以人文主义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是一种哲学体系,这是西方人文主义所不能尽其意的。 徐复观认为,西方文化是在对自然的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知性”文化,表现为一种向外开拓、向外进取的精神。他把人文精神分为两层意思,最基本的一层是讲在“人”自身上立足,而不是在“神”上立足。在这一层上,中西人文主义是相同的,深的层次,西方人文主义强调“智” ,崇拜有能力的人。知识在道德之上,西方哲学是顺着知识去找道德的根源,只把握事务的真假,不论善恶的态度。而中国的人文主义更强调道德,是一种“道德主体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 3陈荣捷对中国此种“人本主义”的分析,是从中国哲学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人手的。首

5、先他阐述了中国人民的真理观。他说在中国:“真理并不被了解为由上帝所启示,抑或被了解为一抽象原则,不论其多合逻辑。相反地,真理只是人间事物上一项可发现与可指示之原则。换言之,真理之真正考验乃在人间历史上。 ”(中国哲学论集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 1994 年版第 262 页)真理的产生与验证均在人间历史上由此产生一结果,真理记载于历史典籍当中。此种历史典籍最后成为中国的经典。显著者为四书与五经。 “经”字,在古代中国,意味恒长,有不变不易之义。而中国经典,在中国乃充当为自然法,因为它们高高凌驾在政府、社会、宗教与其他各方面中国文化之上。儒家经典被人们视为人间活动的最高准则,此中隐含之义为,这些

6、经典所包含的真理主要为道德真理。自然法涵盖万事万物,所以万事万物,不论为人事或自然,都具有道德特性。陈先生总结说:“吾人恒具有主要为道德真理之基本信念。意即一切真理,不论其显现在自然或人间历史上,其目的均在陶冶道德。 ”(中国哲学论集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 1994 年版第 263 页)这是中国人民真理观的理论层面,要使此真理观赋有生命还得实践。 由此陈先生进而论述了中国人民真理观的实践层面。这一层面由“体验”这一观念来表达。 “体验” ,其大意为个人本身实验或体认,即个人本身的认知。 “体”指躯体,强调积极的个人经验。此一经验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我们对认识对象的认同,其次是道德准则与社会行

7、为,最后是理性与直觉的方法。 “总言之,此一经验结合形上学、认识论与伦理学而为一大和谐。 ”(同上,第 316 页) 4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还体现在“知行”关系当中。大多古代大哲们,对知行关系都有论述。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强调“知行统一”的同时,把重点却放在了“行”上。对“行”的重视产生了两大结果,一是在古代中国里,哲学从未独立成学。哲学只被认为是对人事种种复杂关系的研究,换言之,哲学只是致力于日常生活与平常行动当中。一是除少数哲学家以外,大都是热衷于社会与政治的人物。他们致力于社会与政治活动之中,因而很少撰写长篇论文或任何远离人事的论文。他们常以对话、书札或官方文件的形式阐扬自己的学说。 陈先

8、生认为中国哲学的实质表现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日常言语当中;大部分中国哲学家均为积极人世的人物;其哲学著作也主要为与实际人生有关的著作。凡此总总,显示出中国人文主义的以人的“道德主体性”为本的特性,而此正是中国哲学的人文主义特色之一。 二、天人合一 陈荣捷说:“天人合一之观念,实际上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 ”(同上,第 311 页)“天”在中国哲学中有三种含义:一指义理之天;二指自然之天:三指宗教之天。此三种“天”刚好一一对应于儒、道、释三家。由此陈荣捷说道:“就哲学层次而言,儒家企求与天合一。道家则志在与自然合一而无别。佛家则希冀进入一切个性与差异均皆消失之涅?境界。 ”(同上,第 283 页

9、) 对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陈荣捷是从孟子所开启的心性论角度来论述的。他引用孟子的话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5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第 1 章)“性”字意为人与物之本性。在儒家看来人与物的本性即是“道德本性” 。因为在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事物与人事并无绝对区分,两者均以事字代表。两者均遵守同一套法律,其中尤以道德法为其终极。 ”由此,人与物均具有道德性,并且人与物之性均源于天。即是说人与物在“性”的基础上便能与天合一。陈氏说要让人与物之性得以显现,就得通过“诚”来加以实现。 “诚”字兼有诚与实两意,且含有完成之

10、意。它的重要作用为使万物真实元妄。因为:“诚者非自成己也,所以成物也。 ”(中庸第 25 章)通过“诚”使得人与物之性得以彰显。由此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进而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至于道家,陈荣捷说他们期望的是与自然合一,即与道合一。在道家看来,人与宇宙乃处于小宇宙与大宇宙,亦即天人关系当中。人要实现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合一,就得通过“虚” ,以消除人身上的不自然的成分,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因为在道家的理论中,万物与人均遵循道,而“道”即自然。那么人只要恢复其本真状态,自然就能与天合一。 “虚”为何意,陈先生解释道,“虚”一词不能就字面意义解释空虚。其实际意义指绝对

11、的平静、心灵纯洁、毫无私欲、不受进入的印象所干扰,也不让已在心中之物干扰进入心中之物。由此老子教导我们, “虚其心” 、 “致虚极” 、 “守静笃” ,以此就能烛照万物而与道相契合。 陈先生以禅宗为例,对佛教的“天人合一”说进行了分析。他说: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原本纯净。若能通过一定途径,使此一纯净本性得以彰显,人就能达到佛境。此一途径即为“定静” ,其意为我们在思虑6时不为外物所动,处于法相当中而又能逍遥其外。 “定静”即是没有邪思升起。而没有邪思升起,人们便能见出自己的本性,由此便得开悟而顿时企及佛境,顿人涅?。 三、人文主义的表现 陈先生以为,此种以人的“道德主体性”为本,且追求“天人合

12、一”的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思想界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它不仅体现在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当中,还很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各层面,并且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商周之际。公元前 1111 年,周人征服殷商,部族社会由此逐渐转型为封建社会。周朝统治者为了论证其合法性,提出“天命”的概念。 “天命”即独立自存的道德律令,依此概念,人在世或死后的命运,既不依赖灵魂,也不依赖神灵的力量,而纯是依靠自己的善言善行。由此他们宣称,商人虽曾禀受天命,统治天下,但因怠忽职守,已自绝天命。周王朝统治者说因他们具有美德,天命乃转移到自己身上。 “天命”概念的提出,使得天与神灵的人格力量被人的德性与努力所代替。

13、由此人的角色变得日益重要,一是因为新王朝的建设需要人才,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可因其自身的德行主宰自己的命运。此时的个人范畴和社会范畴,皆是道德性的范畴。 虽然人文主义已萌芽于殷商时期,但是把中国的人文主义带到最高峰的人,是孔子。他很少谈及神或人死后的问题,他的思想集中在人的7问题上。他认为美满的社会应由好政府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构成。好政府应当以德治国,统治者且要以身作则。善恶的标准是义不义而不是利不利。家庭应以孝道为重。至于一般的社会关系,主张以“礼”相待。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可趋于完美,由此他一改传统对“君子”此一概念的定义。他认为“君子”应成为描述道德高尚的人。此种改变,无疑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一

14、场社会变革。孔子所开启的人文主义高峰,体现在他那句宣言当中,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随后陈先生补充道,孔子并非不相信超越的力量,他只是要人们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别依赖鬼神或祖先的力量,而要靠自己。 道家中的人文主义。陈先生说,老子道德经一书表面上似乎在教导人从人事退隐,但实际上,该书至少有三分之一涉及管理之术,此外另有数章还论及军事行动。 庄子之内篇,七篇为真,而其中有三篇谈及理想的导师与理想的君主。在老、庄看来,理想的人物为圣人,而非从人事退隐的人。在宗教层面看。道教的目的乃在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为此几世纪以来他们一直都在尝试包括运动、饮食、医药与炼丹在内的各种方法。不难看出道家虽具

15、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但同时也具有人文主义的特色。 佛家中的人文主义。佛教一直追求涅?境界,即脱离人世,但是在这一活动当中,人始终处于一核心地位。陈先生说,佛教从一开始传人中国,就受到了中国浓厚的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举观音为例, “观音”在中国是最普遍的神柢,然而她已被人性化了。在 312 世纪的印度和今天的日本,观音仍然保持着超越与天国的特色,但在中国,她已然变成8人身。从唐代开始,观音手持花瓶,向众生倾注万般祝福,此祝福非涅架,而是诸如健康、财富、长寿,及子女等人间祝福。她并不高坐天堂,而是坐在竹簧边,手抱婴儿或手提鱼篮。不难看出观音在中国已非常接近人类,确已被人性化。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更是

16、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它的主要教义为,信仰佛性内在于吾人内心。拯救的教义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且拯救乃在当下达成, “即身成佛” 。陈以为“即身成佛”的理念与儒家视身体为受之父母而不敢有丝毫毁伤,及道家的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的人文主义还体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其他层面上。政治上,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决定权在人而不在法律,这不是因为没有法律,而是因为在中国人被认为是决定的因素。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不管是在诗歌艺术还是在绘画艺术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陈先生分析道,中国的诗歌从产生之日开始,即关怀人的命运与不幸,悲欢与亲朋。虽然其间也有宗教诗,但其毕竟属例外。中国的诗

17、人,在传统上往往将诗的前段用于描述自然景物,以便在后半段表达个人的各种情愫。中国的绘画,大部分呈现出以山水为主,表面上看似乎不重视人,但实际上一如中国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其目的在于提炼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心志,并创造一种气氛,使人在此气氛中灵魂得以提升。 陈荣捷从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出发,认为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进而论述此一密切关系不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并且落实于儒、释、道三家中。换言之,在中国哲学史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合一的,所以中国哲学走出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路思。因为认识论是思想的根基,即是说9由认识论的不同进而会延伸出伦理学形而上学的不同。陈荣捷正是抓住中西认识论的不同,在这一基点上突出了中国哲学人文主义的特色。正是此一认识论决定了人在中国思想当中始终处于核心之地位。陈先生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及中西对比研究时,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