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58762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论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 【关键词】 老年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诊治 目前心力衰竭 (心衰 )已经成为老年人多脏器病变的最终归宿。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 10 岁,心衰的发病率增加 1 倍,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 80%的患者年龄 65 岁 。心衰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致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衰时伴发的心律失常不仅可引起和加重心衰,而且可引起心脏性猝死,这也是导致老年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http:/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心衰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我国, 2000 年抽样调查显示:心衰患病率为 0.9%,女性高于男性 (1

2、.0% 0.7%);北方高于南方 (1.4% 0.5%);城市高于农村 (1.1%0.8%)5;其中我国 35 44、 45 54、 55 64 和 65 74 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 0.4% 、 1.0% 、 1.3% 和1.3%。上海一项对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由 1980 年的 51.5 岁上升至 2000 年的 68.8岁 6。 Framingham 心脏研究资料显示, 年龄每增加 10 岁,男性心衰 5 年病死率增加 27%,而女性则增加 61%,80岁的患者很少生存 5 年。人群中 50 60 岁心衰患病率为 1%,而 80 岁即升至 。老年人心衰时由于血流动

3、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激活、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在这些心律失常中又以心房颤动 (Af)及室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1.1 Af 是老年心衰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 Af 患病率为 0.77%,男性为 0.9%,女性为 0.7%, Af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60岁者发 生率达 4%, 75岁者发生率可高达 10%以上,男性为女性 2 倍。合并有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 Af 患病率可高达 40%。 Af 发生后不仅使血栓栓塞并发症增加,还可使死亡率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合并 Af 者还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18%的心室颤动

4、(室颤 )及 3%的室性心动过速是由 Af 引起的 , 7,因此可以认为 Af 的发生是 CHF 恶化的标志,是增加 CHF 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心衰合并 Af 患者 4 年的死亡风险增加 , 。研究还发现心功能分级与Af 发生率有关,心功能越差, Af 发生率越高, 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 、 、 、 级患者的 Af发生率分别为 5%、 10%、 25%和 50%4, 7, 。 1.2 心衰时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还有与机械功能恶化相一致的各种心电活动异常较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在老年心衰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远远高于非老年人。 临床 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室性心律失常,包

5、括室性早搏 (室早 )、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等。其室早或成对室早发生率为 85% 95%,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 45% 60%。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复杂恶性心律失常 (VA)的发生率与 NYHA 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大约有 50%的 CHF 患者最终发生猝死,并且多数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 12。 2 老年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常见 病因 近些年来,心衰的病因谱发生较大变化,老年心衰患者病因中心肌梗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因比例明显升高, 以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钙化性心瓣膜病居多 ;非老年

6、人心衰的病因以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多种病因并存在老年人心衰中明显高于非老年人心衰, 2 种或 2 种以上心脏病并存的检出率高达 65%。以冠心病伴肺心病、高血压伴冠心病、高血压伴糖尿病、冠心病伴糖尿病者多见,其中一种疾病是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另一种则参与和促进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13。由于老年人心衰的病史较长,且多种疾病并存,互相影响。加之老年人病理生理的特点,如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血管与心脏老化、心功能障碍、心脏长期缺血缺氧,其储备能力 下降,心脏电生理有相应变化等等,使老年人合并心力衰竭时常常易合并心律失常,因此,在治疗心律失常时需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切不可顾此失彼。 3

7、 老年心衰伴复杂 VA 的识别 3.1 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常规 12 导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 QT 间期的改变、信号平均心电图、心率变异、 T 波电交替等项检查是 临床 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复杂 VA 手段。但是 T 波电交替是唯一能判断是否发展到致命性 VA 的危险分层指标 ( a 类推荐, A 级证据 ),其他检查如信号平均心电图、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等仅能做为不可靠的检测技术指标推荐 ( b 类推荐 ,B 级证据 。 3.2 侵入性检查手段 心脏电生理 (EP)检查有益于老年人心衰伴复杂 VA 的识别。对心梗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LVEF40%)者行 EP 检查及危

8、险评定是合理的 ( a 类推荐, B 级证据 );晕厥原因不明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功能受损患者也推荐行 EP 检查 ( 类推荐 ,B 级证据 );怀疑缓慢性或快速性心 律失常是晕厥的原因,而非侵入性检查不能确定者, EP 检查可能有用 ( a 类推荐 ,B 级证据 ) 。 4 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 4.1 病因及改善心功能 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是心衰并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应合理使用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或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 (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强心剂积极改善心功能。 4.2 应注意寻找和去除各种可能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心肌缺血、感染

9、、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低镁 ) 所致的心律失常 ;减少或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药物 ,如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正性肌力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4.3 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 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对无症状性、非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不主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曾猝死而复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快速室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予积极治疗 ; 对心衰合并 Af,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合并症 ; 对于心衰合并阵发性或持续性 Af 或以往有血栓栓塞史者,应给 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或二者联合可以应

10、用于心衰合并 Af 者的心室率控制,也可以应用胺碘酮 ; 对于老年心衰合并 Af 患者,应结合患者 临床 具体情况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控制心率或节律 ; 类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 c 类可引起心脏功能和传导抑制,可致心律失常发生,使死亡率增加,不宜用于心衰患者 ; 受体阻滞剂是心衰伴室上性或室性 心律失常最佳选择的药物,还能降低心脏猝死率 ; 胺碘酮因极少心肌负性作用及极少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是老年心衰伴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也可以用于 Af 的复律及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但是长期应用可以增加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也无预防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猝死发生率。由于胺碘酮有较多心脏外毒性作用

11、,尤其是它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肺部疾病和肿瘤的机会 ,因此不推荐预防性应用 依布利特主要用于 Af或心房扑动患者的复律,但具有一定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在心衰时对此药物十分敏感。 5 老年心 衰伴心律失常时常用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 5.1 受体阻滞剂 受体阻滞剂 临床 上常常应用于心衰伴心律失常远期治疗 3,7,12,16。由于 受体阻滞剂具有三负作用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起始治疗前患者应无液体潴留,利尿剂也已维持在合适剂量时才开始应用。 受体阻滞剂应用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如美托洛尔 6.25 mg,每日 2 次 ;比索洛 尔 1.25 mg,每日 1 次 ;卡维地洛 3.125 mg,每

12、日 2 次,能耐受时可每 2 4 周将剂量加倍,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质量等指标。在 临床 实践中我们发现 受体阻滞剂应用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开始应用时虽然心衰患者心室率及血压可一度下降 (心率不宜 55 次 /min,收缩压 90 mmHg可放心应用 受体阻滞剂。 5.2 胺碘酮 老年心衰伴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胺碘酮是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 5.2.1 老 年心衰合并 Af 治疗:对于初发 Af 患者, Af 发生 2000 mg 时易发生心率慢、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所追加负荷量的次数不能 6 次。如果静脉用量达 900 mg以上,室性心动过速仍未能控制,即使血流动力学

13、稳定也应行电复律治疗。如室性心动过速终止,继续行胺碘酮静脉点滴,初为 1 mg/min,共 6 h,后减量至 0.5 mg/min 静脉维持, 24 h 胺碘酮静脉用量不可 2.0 g为宜。 24 h 后仍未见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则行口服胺碘酮治疗,初为 0.2 g,每日 3 次,连用 7 10 d 后再转为维持剂量 0.3 0.4 g/d。实践表明 0.3 0.4 g/d 的维持量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如果减至 0.2 g/d 则室性心律失常易发生,患者心悸、心慌症状又会再次出现。为减少 胺碘酮的用量,我们常常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 受体阻滞剂,可使患者 临床 症状减轻,在此基础上才减少胺碘酮

14、用量至 0.2 g/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明显减少。 5.2.3 静脉应用胺碘酮应注意的问题 5.2.3.1 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 临床 作用不相同,静脉用药达峰时间为 15 30 min,早期主要表现为 、 、 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一般出现较晚,较长时间静脉用药可出现口服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因此,胺碘酮的静脉应用时间不应超过 3 4 d。 5.2.3.2 静脉用胺碘酮只能用 5%葡萄糖稀释,禁用生理盐水稀释,静脉给药需采用定量输液泵。胺碘酮于 5%葡萄糖液中,血药浓度 2 mg/ml 时,可引发外周静脉炎,如胺碘酮静脉滴注时间 1 h,血药浓度 2 mg/ml 时,应采用中心静

15、脉给药。 5.2.3.3 静脉用药速度不可太快,剂量不可过大,否则易引起血压低,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及潜在窦房结功能不良者。 5.2.3.4 静脉用胺碘酮与口服用药转换的问题:一般来讲静脉应用胺碘酮时间越长,口服开始的负荷量越小。由于口服胺碘酮起效时间一般在给药后 2 3 d,因此,应和静脉用药重叠几天, 临床 上一般于静脉应用的次日起开始口服胺碘酮。如静脉已用胺碘酮 2 3 周,可直接改服胺碘酮 200 400 mg/d 维持 ;如静脉已用胺碘酮 1 2 周,则可口服胺碘酮 400 800 mg/d 作为负荷量 ;如静脉使用胺碘酮 7 d,则口服胺碘酮60

16、0 1200 mg/d 作为负荷量。值得指出的是胺碘酮静脉转换为口服所需要的剂量应依患者年龄、病情、体质量、心律失常类型等情况而定,因人而异地调整其负荷量及维持量。 6 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时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6.1 老 年心衰合并的心律失常往往随着心衰、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正,其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可明显缓解或自行消失,此时一般少用或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当心律失常成为老年心衰的促发原因或出现 VA 时,应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 6.2 在治疗老年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时,单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症状,相反,重点应放在改善心功能上,随着心功能改善,其心律失常常可得以缓

17、解或终止。 7 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 7.1 外科抗心律失常治疗 心肌梗死后较大的心脏室壁瘤形成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恶化并且易诱 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直接外科室壁瘤切除术不仅能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还可以消除伴随的室性心动过速。 7.2 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 Af 合并轻中度心衰患者,可以行导管消融治疗,其效果比置入心脏同步化起搏器好。但是对于 Af 合并 NYHA 心功能 级及 级心衰患者导管消融的效果尚不清楚 。对于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以行导管消融治疗,并且可以消除或减少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置入后的频繁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 7.3 ICD 老年心衰伴 Af 或室性心律

18、失常死亡率较高,对于这 些患者,宜采取预防性措施。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效果有限,而且可以增加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 15。 CID 是老年心衰患者最有效的心脏性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手段,可以明显改善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其适应证为:心肌梗死所致LVEF35%,心肌梗死 40 d, NYHA 心功能 级或 级患者 (属 a 类 )。非缺血性心肌病所致LVEF35%, NYHA 心功能 级或 级患者 (属 b 类 )。心肌梗死所致 LVEF30%,心肌梗死 40 d, NYHA心功能 级 (属 a 类 )。心肌梗死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LVEF40%且 EP 检查可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颤

19、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属 b 类 , 12。 7.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CRT 通过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模拟生理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激动顺序,使起搏器顺序发放电脉冲以刺激心脏,恢复房室、室内的正常传导及收缩顺序,恢复房室、左右心室间及左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实践证明 CRT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物不能解决的机械不同步,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可使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死亡率降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开创了心衰非药物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 CRT 的 a 类适应证 :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窦性心律, LVEF35%, QRS时限 120 ms,NYHA 心功能 级或非卧床的心功能

20、级心衰应接受有或无 ICD 功能的 CRT 治疗。 CRT 的 a 类适应证:(1)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有 Af, LVEF35%, QRS时限 120 ms, NYHA 心功能 级或非卧床的心功能 级心衰应接受有或无 ICD 功能的 CRT 治疗。 (2)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 LVEF35%, NYHA 心功能 级心衰而且长期依赖心室起搏的患者,应进行 CRT 治疗 , 12。 【参考文献】 1 Ho KK , Anderson KM , Kannel WB ,et al. Survival after the onse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F

21、ramingham Heart Study SubjectsJ.Circulation, 1993,88(1): 2 Schocken DD , Arrieta MI , Leaverton PE ,et al.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rate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United StatesJ.J Am Coll Cardiol , 1992 ,20(2): 3 Zipes DP,Camm AJ,Borggrefe M, et al.ACC/AHA 2006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

22、atients with ventricular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l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

23、ti 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l Death )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 Eur Heart J, 4 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et al. 2009 Focused Updat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 Guidelines for

24、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J. J Am Coll 5 顾东风,黄广勇 ,吴锡桂,等 .中国

25、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1): 6 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 .上海市 1980、 1990、 2000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1): 7 Fuster V, Ryden LE, Cannom DS, et al.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

26、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2001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Eur Heart J, 8 Bardy GH,Lee KL,Mark DB,et al.

27、Amiodarone or an implantable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05, 9 Neuberger HR, Mewis C, Va J, et al.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 10Maisel WH, Stevenson JW.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eart failure: epidemiology , pathophysiology ,and ra

28、tionale for therapyJ.Am J Cardiol, 2003, 11Uretsky BF, Sheahan RG. Primary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heart failure: will the solution be shocking?J. J Am Coll Cardiol, 1997, 12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et al. 2009 Focused Updat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 2005 guidelines for diagn

29、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Adults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13赵玉生,李佳月,吴海云,等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不同年龄段病因、诱因和病死率调查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6(3): 14Morgan JP,Erny RE,Allen PD,et al. Abnomal intracellular calcium handing, a major cause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dysfunction on ventricular myoc

30、ardium from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Circulation, 1990,81(2 32. 15Steinberg JS, Sadaniantz A, Kron J, et al.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 (AFFIRM) studyJ. 16中华 医学 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3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