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防护.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070698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武器防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核武器防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核武器防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核武器防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核武器防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核武器及其防护核武器的横空出世是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大国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它以迄今为止仍然无与伦比的巨大杀伤破坏效应改变了世界军事对抗与斗争的形态,并使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外交活动与力量角逐无不打上核时代的烙印。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核武器同样如此,它既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一面,又有它的局限性和可防性。只要我们学好核武器的知识,了解核武器的性能以及对核武器的防护措施,懂得对放射性沾染的消除和常见核损伤的急救技术,核武器是可以防护的。一、核武器概述核武器系指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在通常情况下,

2、核武器还指由核弹头及其投掷、运载、发射系统组成的武器系统。如航空炸弹由重型轰炸机运载和投掷;弹道导弹弹头和巡航导弹弹头靠导弹的推进系统携载和投掷;核炮弹的发射系统是大口径火炮等。(一)核武器发展概况1945 年 7 月 16 日清晨 5 时 30 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的一片荒漠上,一个置放在 30.5 米高钢塔顶端的试验装置准时爆炸。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个硕大无比的蘑菇状烟云翻卷着冲向万米高空,巨响在方圆 160 千米内均可听到。爆炸瞬间,发出明亮刺眼的闪光,爆炸使钢塔气化,爆心投影点周围 800 多米内的沙漠表面沙石熔化成黄绿色玻璃体,使半径 1600 米的一切生灵化

3、为灰烬。这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从此宣告核武器的问世。核武器的研制发展至今已 50 多年,世界上拥有各类核武器的国家已达 10 余个,有能力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数量更多,目前一些国家已研制或装备第三代核武器。其中,利用铀-235 或钚-239 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聚变武器或热核武器,通常称为氢弹。此外,还有交错运用上述两种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特殊性能的核武器。核武器林林总总,类型很多,但就其设计原理来说,都是以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为基础的,均可归属到裂变武器和聚变武器范畴中去。第一

4、代核武器系指 40 年代和 50 年代研制的原子弹(裂变弹)、氢弹(聚变弹或称热核弹),它们的特点是威力强、重量大,但精度低、可靠性差。第二代核武器系指 60 年代和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各类核武器,它们小型化程度高、威力大、可靠性强,其中大部分已装备部队。第三代核武器效应可控核武器。以提高核武器的某一种杀伤破坏能力为突出特征,更加适应不同目的作战需求。如中子弹(增强辐射弹)、增强 X 射线弹、冲击波弹、穿地弹以及目前正处于探索、预研阶段的核电磁脉冲弹、核激励 X 射线激光器等。今后核武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强灵活的使用能力,使核弹更加小型化、弹种多样化;广泛采用可调技术,使核弹适应各种不同情况

5、的使用需要;增强打击能力,实现钻地化、提高命中精度;增强突防能力,发展多弹头技术、利用隐形和超低空技术、采用各种抗电子、电磁干扰技术;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广泛采用通用技术,使核装置通用化、常规化、实用化。(二)核武器的分类随着核武器技术的发展,核武器种类日益增多,从不同角度出发,核武器有不同的分类。原子弹构造示意图从作战使用上,可将核武器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战略核武器指用于攻击敌方或保卫己方战略要地的核武器的总称。它是由高威力的核弹头和远距离的投射工具组成的武器系统,其作用距离可远至上万千米,弹头爆炸威力高达几十甚至上千万吨梯恩梯当量。战术核武器是指用于支援陆、海、空战场作战,打击对敌方

6、军事行动有直接影响的目标的核武器。它是由威力较低的核弹头和射程较近的投射工具组成的武器系统,其射程一般在几十到几百千米,核弹头的威力多为几千至几万吨梯恩梯当量。氢弹构造示意图从投射系统上,可将核武器分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炮弹、核深入炸弹、核鱼雷、核地雷等。从核装置原理结构上,可划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弹。1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又称为裂变武器或裂变弹。原子弹的核装料选择易裂变原子核的铀-235 或钚-239 等。原子弹具有很大的杀伤破坏力。核爆炸装置可单独装配在不同的投射工具中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和核炮弹等。2氢弹氢弹是

7、指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氢弹的热核装料一般用浓缩的氚化锂,其中锂的原子核在受到中子轰击时会立即产生氚。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其威力要大得多。通过设计还能增强或减弱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因而它的战术技术性能远远优于原子弹。3中子弹中子弹是指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同时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设计的小型氢弹,其较为确切的名称是增强辐射弹。中子弹的热核装料采用高密度的氘氚混合物,裂变装料采用高纯度的钚-239 并配以其他特殊装置。中子弹爆炸能放射出可以穿透 1 英尺厚钢板的高能中子流,它可

8、以毫不费力地穿透坦克装甲、水泥掩体和砖墙等物体,杀伤其中的人员,而坦克、建筑物、武器装备等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且中子弹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很轻,只需经过较短时间部队即可进入爆炸地区,因此在军事上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4其他类型核武器在原子弹外壳加一些材料,利用爆炸产生感生放射性以增强放射性沾染,如钴弹和锌弹;在中子弹的周围包上一层材料使此种材料的原子核和中子相互作用后,能在瞬间释放大量高能 射线,在 射线运动的方向上会打出高速运动的电子,而引起核电磁脉冲的核电磁脉冲弹;1979 年美国试制成功冲击波弹,比纯裂变弹的剩余辐射减少 90%左右。其他还有能摧毁地下工事、穿入地下后才爆炸的穿地弹等。(三)

9、核武器的威力表示与等级划分1核武器的威力表示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当量是指核爆炸时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多少吨重量的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一般来说,核武器的当量越大,其杀伤破坏作用也越大,但是,当量仅仅是表示能量相当,不是指杀伤破坏作用和重量相当。2核武器威力的等级划分按照爆炸当量,可以把核武器划分若干等级,但各国的具体方法又不尽相同(见附表)。核武器威力等级的划分前 苏 联 美 国 中 国类型 当量(万吨) 类型 当量(万吨) 类型 当量(万吨)小型 15 超低 01 百吨级 009中型 15-10 低 01-1 千吨级 01-09

10、大型 10-50 中 1-5 万吨级 1-9特大型 50 高 5-50 十万吨级 10-90超高 50 百万吨级 100-990千万吨级 1000(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核武器有多种爆炸方式,通常分为空中、地面、水面、地下、水下爆炸。不同的爆炸方式、爆炸景象不同,对目标的杀伤破坏程度、范围,尤其是对于地面的放射性沾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为了定量地、科学地区分核爆炸方式,我们引入“比高”的概念。比高是核弹实际的爆炸高度(米)与核爆炸当量三次方根的比值,即:式中 h比高(米/千吨)H爆炸距地面实际高度(米)Q当量(千吨)我国对各种爆炸方式比高的规定如下:地面(水面)爆炸比高 050;低空爆炸

11、比高 50120;中空爆炸比高 120200;高空爆炸比高200250;超高空爆炸比高 250 以上。(1)空中爆炸空中爆炸是指火球不接触地面的核爆炸。根据作战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低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或露天工事内的人员,破坏地面和浅层地下目标,地面放射性沾染较重,对人员行动和消除袭击后果有一定影响。中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上的暴露人员和不太坚固的目标,地面沾染较轻,对人员行动的影响较小。高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暴露人员和破坏比较脆弱的目标,地面放射性沾染很轻,对人员的行动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超高空爆炸:是指爆炸中心在 10-20 千米以上高空实施的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飞行中的

12、导弹、火箭、飞机等兵器,对地面上的人员和物质不会造成杀伤破坏。(2)地面爆炸地面爆炸是指火球接触地面的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和破坏地面或浅层地下的坚固目标,杀伤隐蔽在工事内的人员,并造成严重的地面沾染。触地爆炸时,地面沾染更为严重。(3)地下爆炸地下爆炸是指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地下的军事目标和工程设施,或堵塞关卡、隘路,并造成严重的地面放射性沾染。(4)水面爆炸水面爆炸是指火球接触水面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面舰艇、海军基地、港口码头等设施,并能对爆区下风方向一定水域或地面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5)水下爆炸水下爆炸是指在水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下和水面舰艇、

13、水下工程建筑和水中障碍物等,也能在爆区下风方向一定水域或地面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通过观察核爆炸外观景象,可以大体上区别出空中爆炸还是地面爆炸,但无法区分得很准确。为了能够确切得知爆炸的比高,还必须经过各种观测器材快速有效地测定有关数据,这样才能为组织防护、消除核袭击后果提供依据。2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无论是地面爆炸还是空中爆炸,其外观景象的共同点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蘑菇状烟云,并在不同距离上还能先后听到核爆炸的巨大响声。由于核爆炸的方式不同,其外观景象也有各自的特点。(1)中、低空核爆炸景象几种空中爆炸(超高空爆炸除外)景象的共同点是:首先出现极强烈的闪光,这种闪光在距爆心几十千米以至几百

14、千米的地方都能看到,夜间看见闪光的距离就更远,时间不超过 1 秒钟。闪光过后随即出现圆而明亮的火球,火球不接触地面,随后火球不断增大上升,并因地面反射的冲击波作用,呈上圆下平底部凹陷的馒头状。火球熄灭后,冷却成为灰白或棕褐色的烟云,继续以一定的速度膨胀和上升;同时在爆心投影点附近掀起巨大的尘柱,并在一段时间后追及烟云,形成高大的蘑菇状烟云。(2)地面核爆炸景象地面核爆炸与空中核爆炸的外观景象有所不同。其火球接触地面,近似半球形,烟云棕褐色,尘柱粗大并与火球连接一起上升。其中触地的核爆炸还有大量土石碎块抛出并形成弹坑,在较远距离上往往可以连续听到几次响声。(3)地下核爆炸景象浅层地下核爆炸的爆炸

15、深度较浅,火球冲击地面,其外观景象与触地爆炸相似,有大量土石抛出地面形成发散状尘柱,并造成更大的弹坑。放射性物质几乎全部封闭于地下的封闭式地下核爆炸看不到火球,能形成冲击波,伴有强烈的地震,一般没有弹坑。(4)水下核爆炸景象浅层水下核爆炸火球尺寸较小,发光时间也很短(由于光辐射大部分被水吸收,在近距离上可看到明亮的发光区)。能形成水中冲击波和表面波,伴有巨大水柱,稳定后出现菜花状烟云,其高度比空中核爆炸蘑菇云低,当巨大水柱下落时,由小水滴组成的带放射性的环状云雾随风飘荡,可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雨。深层水下核爆炸时,火球不明显,其他景象与浅层水下核爆炸类似,能产生多次水中冲击波,形成巨大的波浪。

16、(5)高空核爆炸景象爆高在 80 千米以下的高空核爆炸,火球尺度更大,发展速度更快。80 千米以上的高空核爆炸,其景象的特点是爆点与火球分离,在爆点下方距地面 6080 千米高度上可能形成饼状火球,持续时间长达数分钟。核爆炸威力小时不形成饼状火球。另外高空核爆炸不能造成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五)核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多种因素综合使用,杀伤破坏效应空前复杂严重核爆炸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即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这几种因素不仅杀伤破坏作用不同,而且作用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在核爆炸瞬间的分、秒时间内,长的可达几天至几十天,

17、甚至更长时间。上述多种杀伤破坏因素的复杂情况,使遭袭击地区瞬间即产生大量人员死伤,众多物体被破坏,使战场环境瞬即改观,出现非常恶劣的景况,使防护异常困难,处置非常复杂。2杀伤破坏范围空前增大,大规模毁伤顷刻形成核武器的杀伤破坏范围比常规武器大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倍,大范围杀伤是瞬间造成的,它使战场力量对比顷刻之间发生急剧变化,进而影响到攻防态势,这是现代各种常规武器都难以与之相比的。而且核武器的杀伤范围不仅体现在地(水)面上,还体现在空间、地(水)下一定范围内。它不仅毁伤暴露的人员,还毁伤隐蔽在工事、大型坚固兵器内的人员,核爆炸后形成的沾染区,以及核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影响范围之大,更是难以估量

18、。核武器杀伤破坏范围大,保障了摧毁一般目标的可靠性。只要目标处于核爆炸的杀伤破坏区内,均可达到不同程度的毁伤。3有延期、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的心理影响严重地爆或低空核爆炸后在爆区及其下风方向造成大范围的放射性沾染。人员在沾染区行动,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射线的照射。这种杀伤作用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由于轻度损伤,自身难以察觉,如形成中度以上的放射性损伤,即已丧失战斗力。它同常规武器所造成的火器伤是完全不同的,是它所特有的,又是以往我们从未体验或陌生的。它对作战行动、组织指挥、战斗保障和医疗救护的影响,都是我们难以预计的。上述难以察知的杀伤作用和显而易见的瞬间强大的杀伤破坏作用,使核武器稳稳

19、站于武器之首的“王牌”地位。由于核武器除在广岛、长崎的使用外,普遍缺乏实战体验,而广岛、长崎核武器的使用,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大规模毁灭性杀伤破坏核恐怖。所以,对核恐怖的心理至今在人们心目中占主导地位。4杀伤破坏程度重核爆炸后,几种杀伤破坏因素同时作用于人员和物体,常出现“防不胜防”的现象,不是被这种即被那种因素直接或间接毁伤,造成战场环境瞬即改观,可形成各种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破坏、堵塞、火灾、迷盲、沾染区。上述因素形成的复杂情况,不仅给指挥员判断带来困难,而且给作战和防护带来复杂性。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爆炸时能产生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五种杀伤破坏因素。(一

20、)高温杀伤破坏光辐射光辐射是核爆炸的基本杀伤破坏因素之一。它大约占核爆炸释放总能量的 35%,杀伤破坏作用仅次于冲击波。空中爆炸时,特别是在晴天的情况下,光辐射杀伤破坏范围最大。1光辐射的形成和传播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时,弹体中的高能粒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被几厘米厚的空气层完全吸收。使得周围空气的温度急骤上升到几十万度。因此在核爆炸反应区内,除了爆炸气体外,还有炽热的空气。结果在反应区内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炽热气团火球,并向周围发射光辐射。就光辐射的整体过程来说,光球所发射的光辐射包括 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几部分。2光辐射的特性传播速度快:光辐射以光速(300000 米/秒)作直线传播,

21、它可被物体吸收、反射和遮挡,并能透过透明物体,在大气中的传播会被各种气体分子、水蒸气、尘埃等微粒散射、吸收而减弱。热效应强:光辐射的能量很大,被物体吸收后,主要转变为热能,使之温度升高,其强弱程度用“光冲量”表示。光冲量是指火球在整个发光时间内投射到与光辐射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光能量,其单位为:卡/平方厘米。光辐射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大部分被吸收,小部分被反射;遇到透明物体时大部分能通过,小部分被吸收;遇到白色或浅色且表面光滑的物体时,大部分被反射,小部分被吸收;遇到黑色或深色且表面粗糙的物体时则大部分被吸收,小部分被反射。作用时间短:光辐射的能量释放时间虽短但仍有个过程,作用时间随当量增

22、大而延长,通常只有零点几秒到十几秒。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光辐射的影响明显。光辐射通过空气、雾、雨、雪等都能使其能量减弱。在横向沟壕、峡谷或高地、山地背向爆心一面可部分或全部遮挡光辐射的直射,通过云、雾、雨、雪、沙尘时,光冲量可能减弱 2030%,而由于水面或冰雪覆盖地面的反射,光冲量可增强 4090%。3光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光辐射能引起人员的直接烧伤和间接烧伤。直接烧伤是指光辐射直接照射到人体上引起的烧伤,它往往发生在人员朝向爆心一侧的暴露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如手、脸、颈部等处。其烧伤程度主要取决于光冲量的大小。除直接烧伤外,还可能因为服装、工事、建筑物或装备器材的燃烧而引起间接烧伤。在多数情

23、况下,两类烧伤会综合发生。在城市中核爆炸引起的火灾,间接烧伤将成为突出的问题。如在广岛和长崎的死伤人员中间接烧伤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核爆炸中,当人员直视火球时,强烈闪光可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烧伤,并使人遭受闪光盲。当人员吸入灼热的空气时还能导致呼吸道灼伤,轻者咽喉肿痛、咳嗽、声音嘶哑,重者会呼吸困难以至发生肺水肿,窒息而死。光辐射可以使各种易燃物质如纸张、草木、纺织品、塑料、橡胶等炭化和燃烧,使城市造成大火灾。对于不能燃烧的物体,也会因光辐射的光冲量大而被熔融。如土地表面能溶融成大小不一的玻璃状球体。(二)高压杀伤破坏冲击波核武器爆炸的冲击波是指从爆心呈球形向四周传播的高速高压气浪,它是核武器的

24、基本杀伤因素,占核爆炸总能量 50%。冲击波可在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中传播。1冲击波的形成与传播核爆炸时所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急剧地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一个高于大气压的压缩区,随着火球的膨胀,压缩区按惯性继续扩大,到一定时刻便脱离火球,其后即出现一个低于大气压的稀疏区,压缩区与稀疏区紧密相连迅速向外传播而形成冲击波。压缩区前界(通常称为冲击波波阵面)上超过正常大气压的那部分压力称为超压,单位是千帕(1 帕=1 牛顿/平方米) ;动压是指位于波阵面上的高速气流所形成的冲击力;单位是千克/平方厘米;稀疏区内的气压称为负压,其运行方向与超压、动压传播方向相反。2冲击波的特性传播速度快。冲击波的

25、传播速度通常是指波阵面传播的速度,它以超音速从爆心向四周传播。一般超压越大,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越快。开始时冲击波传播速度每秒可达数千米,随着离爆心距离的增大,能量不断消耗,传播速度逐渐减小,当超压降到零(即压强降到大气压)时,就成为普通的声波在大气中消失。压力大。冲击波的超压压强可高达几万千帕。冲击波到达时人和物体会同时受到超压的挤压作用和动压的冲击、抛掷作用。作用时间短。冲击波作用时间主要是指超压对人员、物体作用的持续时间,它对核爆炸的杀伤破坏程度有直接影响。同样超压值作用于人员、物体,受超压作用时间长,杀伤破坏就严重,反之则轻些。压缩区的作用时间一般为几秒,稀疏区的作用时间约为压缩区的作用时

26、间的 3 倍。地形地物对冲击波有影响。高山、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正面可使冲击波超压增大 17 倍,其反斜面可使超压下降 6070%;谷地、凹地、壕沟等地背向爆心侧压力减弱,朝向爆心面压力增大。3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冲击波对人员可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直接杀伤是指冲击波超压和动压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超压对人体的突然挤压,可造成人员的耳鼓膜和心、肺、胃等内脏出血或破裂损伤;动压可使人体被抛掷而撞击地面或其他物体造成颅脑损伤、骨折、肝脾破裂、体表撕裂等损伤。另外,在冲击波作用下,扬起的沙尘可进入口腔和呼吸道内引起呼吸阻塞。(三)特殊的杀伤破坏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最初十几秒至几十秒瞬间内

27、由火球烟云中辐射出来 射线和中子流。在核爆炸总能量中约占 5%,它是核武器重要的杀伤破坏因素。1早期核辐射的形成中子流主要是由核装料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的瞬间放出的; 射线主要是核裂碎片在衰变过程中以及空气中的氮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放出来的。2早期核辐射的特性传播速度快。 射线是以光速传播的,中子流的速度可达几千几万千米/秒。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人员已受到早期核辐射的作用了。有贯穿作用和电离作用。 射线和中子流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和较厚的物质层,因此又称为贯穿辐射。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中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发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作用时间短,杀伤距离受限

28、。由于核裂碎片多数半衰期短、衰变快,而且又随火球烟云迅速上升,加之空气层能消弱早期核辐射,因此早期核辐射对地面目标的作用时间只有十几秒钟,再大当量的核爆炸产生的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及物体的作用距离也超不过 4 千米左右。但由于它能发生散射,因此在高地反斜面、坑道入口或堑壕、猫耳洞内的人员可能会受到一部分散射早期核辐射的照射。能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土壤、兵器、含盐食品、药物等被中子照射后会产生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其原因是这些物质中的钠、钾、铅、铁、锰等元素在吸收中子后变成了放射性同位素。3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人员受到早期核辐射一定剂量的照射时,由于电离作用而破坏肌体组织的蛋白质和酶

29、等物质,导致细胞变异和死亡,从而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如造血功能障碍、胃肠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 ,产生全身性疾病即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对大多数物体没有破坏作用,但能使照相器材感光而失效;使光学玻璃变暗、变黑而影响使用;使某些药品和半导体元件失效。另外,由于感生放射性的存在而使某些武器装备影响使用,含盐食品不能食用。对农作物的发育生长也有影响,能使农作物出现畸形。(四)瞬间的杀伤破坏核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就是核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它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1核电磁脉冲的形成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所释放的 、 射线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而散射出非对称的高速康普顿电子流和由这些不对称分布电荷

30、高速运动所激发出的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2核电磁脉冲的特性核电磁脉冲作用范围广,地面、低空核爆炸作用范围可达几十千米,超高空爆炸时其作用范围可达2000 千米;电磁场强度高,可达 110 万伏/米;频谱很宽,几乎涵盖所有现代军用、民用电子设备所使用的工作频段。3核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核电磁脉冲由于作用时间极短(只有几十微秒) ,至今尚未发现对人畜的伤害及对一般物体的破坏,但它使通信受阻、电子系统功能损坏,烧毁电力电缆,对雷达、导弹的干扰导致工作紊乱、操纵失灵等。(五)隐蔽的杀伤破坏放射性沾染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地面、空气、水及其他物体所造成的沾染。它和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

31、冲一样,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在核爆炸总能量中,放射性沾染约占 10%。1放性沾染的形成放射性沾染有三个来源:核爆炸后的核裂碎片、未反应的核装料和感生放射性物质。2放射性沾染的特性对人员的伤害途径多。有体外照射、体内照射和直接沾染皮肤引起灼伤三种。作用持续时间长,一般是几小时至几星期,沾染严重地区可持续几个月以上。3射性沾染的杀伤破坏作用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损害是通过放射性物质放出的 、 射线对人体的电离作用引起的,、 射线穿透力有限,但 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它甚至可以伤害到在楼房内及车辆内的人员,在放射性沾染区停留时,它的杀伤作用最大。三、对核武器的防护核武器虽具有巨大的

32、杀伤破坏作用,防护复杂,但总是有限的,而且也是可防的。除了采取摧毁敌人核武器等积极措施外,疏散隐蔽、构筑工事、利用防护器材、采取正确的防护动作等,都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只要有了防护准备,而且会防护,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其杀伤破坏作用。(一)人员就地(就近)防护在核武器袭击条件下,充分利用就近的防护设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就可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1利用人防工程、掩蔽部、防空地下工事的防护核爆炸时,隐蔽在各类工事内的人员,要迅速关好防护门,尽量不用明火照明,避开门和其他孔口部位;用手指、棉球堵住耳孔,以防止鼓膜损伤;头和身体尽量不要倚靠工事墙壁和固定在墙、地上的固定物体,以减

33、少因工事震动造成的伤害。图 3-5 室外人员的防护动作2在开阔地上的就地防护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迅速卧倒,尽可能背向爆心。其动作要领是:两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支起,使胸部离开地面,闭眼,闭嘴,当感到周围空气变热时暂停呼吸(条件允许时要塞耳) ,两腿伸直并拢,如有可能,尽量遮盖身体暴露部位。3在建筑物内就地进行防护当人员来不及到室外防护时,应在室内屋角或床、桌下卧倒或蹲(跪)下,注意保护好头部。但要注意不要利用不坚固或易倒塌的建筑,要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间接伤害。4利用地形地物就近进行防护对于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12 秒内)就近(23 步

34、内)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山地和丘陵地的背斜面、山脚、断崖、山洞、山谷、露天工事等都有防护效果。即使几米高的土堆、树桩、丛林、青纱帐、壕沟、桥洞、坚固建筑物等均可用来防护。其动作是迅速卧倒或取蹲、跪、坐姿,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遮盖区,同时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处于隐蔽区域。利用建筑物防护时,要选择坚固建筑物的坚固部位,如拐角部位,注意避开高大易倒塌的设施。进入树林、丛林、青纱帐的隐蔽处卧倒或跳入水中数十秒后再露出水面,均能减轻伤害,但跳入水中要尽可能选取与爆心垂直走向的水流,进入树林、丛林要注意防火。(二)对放射性烟云沉降的防护放射性烟云沉降时,人员应迅速进入有遮盖的工事。暴露人员应迅速戴上口

35、罩、手套,披上雨衣或斗蓬进行全身防护。处于放射性沉降区的居民,应进入建筑保存完好的室内,关好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并尽可能减少户外活动。同时将物资、器材、粮食、食品和饮水遮盖起来。需通过放射性沉降地域时,人员应口服抗辐射药物,喝足开水,排除大小便,戴好口罩或面具,穿高筒靴,穿雨衣或斗蓬,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口。在沾染区内不要随便坐、卧和接触受沾染物品,不要随便摘、脱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喝水和吸烟,并尽量垂直于放射性沾染带快速横穿。(三)遭核袭击后的行动1对放射性沾染的简易消除人员受沾染后,应进行局部消除,可用清水和肥皂擦洗暴露的皮肤,同时清洗鼻腔、漱口和擦洗耳窝。无水时可用

36、毛巾、纱布、棉花等干擦,冬季可用干净的雪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一个方向进行。每擦拭一次将毛巾、纱布反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条件允许时,要进行全身洗消(淋浴最好) 。对服装装具可采用拍打、扫除、抖拂、洗涤等方法消除,消除时人员之间应有一定距离,注意站在上风方向,采取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的方法进行。对粮食消除沾染,可采用过筛、加工脱壳、水洗、风吹等方法;对包装完好的可采用扫除、拍打或去除包装袋消除;对未包装的粮食,可铲除沾染层 23 厘米;对蔬菜水果等,主要用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对面包、馒头等熟食可剥掉表皮消除。对饮水的消除一般可采用土壤净化法和过滤法。土壤净化法即在每升水中加干净细土粒 20 克再加入明矾和石灰,经搅拌后澄清,上层澄清液的消除率可达 6070%。过滤法即在盛水容器底部放水口处先铺二三层纱布,然后再取 34 厘米的干净细沙,上面铺二层纱布,再铺 3 厘米粗沙或碎石,每次消除率可达 80%以上。用上述方法处理的水,应进行检查,低于控制剂量时方可饮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