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81268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摘 要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易举的论断,而报界探讨“旅行是心灵鸡汤”是否是伪命题。基于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者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反思,如何促成个人成长。文章采用自我民族志收集资料,讲述 2011 年和 2014 年作者在旅行中结识的两位单身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旅行结束后的持续思考,试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的“全貌” ,包括旅行

2、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文章提出的研究命题是:(1)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不但取决于目的地发生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旅行者的反思;(2)旅行收获存有质量上的差异,深刻和持久的个人成长来源于对行为背后偏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察觉和纠正;(3)旅行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最后,将“旅行的个人发展”定义为在旅行活动的推动下,旅行者在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旅游体验;自我民族志;自我成长;背包旅行;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02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

3、6.11.008 引言 近些年,游记随笔类图书的数量在国内快速增长。图书作者不仅介绍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更加注重个人的所思和所想1。不乏有作者描述如何通过旅行获得改变,旅行变成了“心灵鸡汤” 。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2014 年 10 月 30 日, 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倒掉旅行中那碗“鸡汤” 的文章。文章开篇写道: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旅行被冠以“心灵鸡汤”的头衔,仿佛不旅行“毋宁死” ,仿佛旅行便可“一药医治百病” ;仿佛没有旅行,人生便不再完美,一旅行,不管如何便是人格升级、灵魂苏醒。诚恳地说,旅行就是一次“离开熟悉重复的日常场景,走出去看风景”的过程,与风月无关,与鸡汤无关。我

4、们希望以平凡人的视角,还原旅行本身,不要赋予太多莫须有的美誉,让旅行走下“神坛” ,回归到寻常的轨道2。 我们禁不住在理论界寻找答案。旅游者常常基于多个动机出行,也有多种多样的收获。人们在旅游中放松,而后充满活力地返回日常生活3。人们在旅行中积累知识。旅行又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途径4-5。 然而,从本质上讲,旅游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如果个人成长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那么目的地和旅行者各自起到何种作用?已有研究探讨目的地的本真性6,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互动7等外部因素。个人反思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回答这个3问题。 文章将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其次陈

5、述资料收集的方法,然后以第一人称讲述旅行故事,并从非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两个角度来解读故事。最后是讨论和结论部分。 1 相关文献 1.1 发展心理学的个人发展 毕生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类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情感 3 个维度的发展变化。其中,认知包括个体思维、智力和语言的变化,而社会情感则包括个体和他人关系的变化、情感和个性的变化8。本文所述旅行故事发生在主人公 35 岁至 38 岁之间,所以这里主要回顾成年期的思维和社会情感的主流研究成果。 成年期的思维不同于青少年时期。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或后形式思维是成年人的思维特点。杜威最早提出反思性思维。他认为

6、“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著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成立,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思考。 ”9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延续反思性思维中理性分析的特点,将思维分为问题、目的、概念、角度、信息、假设、结论和影响 8 个组成部分,找出思维的优劣,然后重建。其目的是提高思维的质量10。Paul 和 Elder 也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分为从无反思的人到卓越的思考者 6 个阶段。对于无反思的人而言,自我中心的倾向扮演着决定性作用。要迈向批判性思维, “我们必须诚实地反思,发现自己思维上的问题,认识到思维常常是非理性的,而且以自我4为

7、中心”10。 女性的人格在成年早期的特征是,她们变得更加自律、更能承担义务、更加独立自主、更自信并且应对问题更加游刃有余。换言之,在这个阶段里弱小感、自我批评、缺乏信心与进取心等女性特质出现下降的趋势11。 1.2 教育学的个人发展 个人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或结果。Kauffmann 发现海外留学体验给学生带来个人发展、智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 3 个方面的变化。个人发展不同于知识积累,而是自我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学生们不但变得更了解自己、更自信和自立,而且他们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和人生方向或职业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他提出“人类的成熟(或发展)取决于人与环境互动的质量”12。研究证实,学生

8、个人发展的程度和其出发前心理成熟度以及与当地文化的接触有关。具体而言,心理越不成熟的,收获越大。但如果和当地文化接触不多,则改变也不大。 在 Eyler 和 Giles 的研究中,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也给学生带来个人和人际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视角转变(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等多种收获。学生们在与社区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时候,学会欣赏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减少负面的刻板印象。虽然学生自评的批判性思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访谈却发现学生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更易于接受新观点13。Eyler 和 Giles 发现多数学生没有质疑社会问题的基本

9、假设,只有少数学生进一步探寻社会结构等深层次的问题,达到“视角转变” 。这些学生持续挑战自己,质疑前提,参5与体验,或者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的理论。 1.3 旅行者的个人发展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学者们认为背包旅行的动机或结果是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5、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14-16或个人改变(personal change)6。旅游研究中的个人发展几乎都是正面和积极的。基于此,本文将交替使用个人成长和个人发展。志愿旅游者的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自信和自我满足7。Pearce和 Foster 将背包客在旅行中获得的基本技能分为 8 个方面

10、,其中,独立、应对压力、忍耐力、理解与包容提升最大14。Chen 等认为背包客感知的变化包括能力、技能、情感、世界观和自我意识 5 个维度15。 旅行带来变化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体验“也许不能改变人生,但可能带来个人成长和发展” (p.872) 17。有些则改变人生,例如旅行改变了旅行者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变得乐于奉献等等18-19。 个人成长和目的地的本真性、旅游者和当地人之间的互动等外在客观因素相关。如,研究者强调成长是理解和收集与他者的不同的结果6、17。Wearing 指出,与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的持久互动是志愿旅游者从中受益的条件7。Bruner 则从反面证明,因为旅游产品的商业化,

11、所以旅游者和旅行者在旅游中改变甚微20。 个人成长也和旅游者的个人主观因素有关。旅游者从旅行中获得什么取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的人。 “那些平日里开心、满足,能够实现自我,而且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将有充实的假期。如果在平日里不能实现自我的人,在假期里同样不能”3。其次,旅行者行为的改变和旅游动机有关。志愿旅行结束后,有些参与者并未因此参与志愿活动。究6其原因,参与志愿活动只是这些旅行者的动机之一21。 综上所述,在旅游研究中,旅游者的个人发展都是正面的,而且一定有改变,甚至是彻底的转变。其次,旅游者的发展比较偏重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但是对于思维发展关注不够。再次,旅游研究强调目的地和其他旅行者

12、相关的外在要素,较少关注旅行者的主观因素。最后,已有旅游研究常常忽视旅游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对旅行发生时的日常生活背景不了解。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本文将突出个人反思的作用。 (2)本文呈现了旅行和日常生活中的两条主线故事,而非仅仅注重旅行中和结束后的改变,旨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成长关系密切;(3)现有研究多将背包客当作一个群落,研究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本文侧重单个旅行者的思考。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个案例的研究策略,研究对象是笔者自己的两个旅行片段以及旅行发生之前和之后的思考。案例研究擅长解决“如何”和“为什么”问题,而且能够“保留真实生活事件的全貌和有意义的特征”22。如前所

13、述,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带来的成长是怎样发生的。故事发生在旅行中,解读在途中和旅行结束后,成长在途中萌芽,最终在日常生活中绽放、结果。笔者力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个人成长的全貌,包括旅行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关于案例研究最多的指责之一是“你能从单一案例中总结出什么呢?”事实上,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将具体结果概括为更宽泛的理论,并总结出理论命题,称为“分析概7括” ,而不是将发现通过统计原理推广到样本总体22。 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14-15、访谈6-7和旅游者日志23的方式来收集旅行中个人成长的资料。本文基于以下的原因采用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方式。首先,已

14、有研究更倾向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客观”地呈现研究成果,强调研究者的中立,未加入个人主观因素。自我民族志刚刚相反,当研究者就是被研究者的时候,主观和客观的界限已经模糊。研究者承认研究本身受到个人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正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其次,此文旨在揭示旅游者获得个人成长的思维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被调查者必须能够在批判性思维的框架下分析自己的思维,而且有写日记的习惯。讲述以作者的日记为依据,能够尽量真实地呈现当时的场景、情绪、行为和思考。笔者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这符合 Yin 提出的单个案例选择的标准选择满足研究条件的个案22。最后,自我民族志强调研究者“向外审视个人体验的社会文化

15、背景,向内揭示自我在其中如何抵抗、改变和重建”24。可见它强调故事的讲述,正好弥补访谈和问卷的缺点,展示当事人的情绪、思绪和行为的动态变化。 下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了(1)2011 年我在新西兰旅行时和同伴之间的分歧;(2)20112014 年,我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断抗争的努力;(3)2014 年在芬兰旅行时,我与恩雅交往的故事;(4)2014 年和2015 年,使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两段故事和生活困境的解读。前三部分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情景,旅行和生活困境是讲述两条主线。这个部分的讲述尽量避免使用学术语言。第四部分则以理性的视角来分析行8为背后的思维组成。为了反映思想的持续和发展,每个小

16、节都有一个主要的时间点和多个次要时间点。 3 旅行故事与日常生活 3.1 新西兰皇后镇的分歧 2011 年 2 月,我把 2 岁半的女儿留在中国,孤身一人来到澳大利亚访学。5 月中旬,我和姚晗 1 结伴去新西兰旅行。事实上,我们彼此并不熟悉,来到澳洲后才认识。只是因为目的地相同,才结伴而行。我生平第一次的境外自助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5 月的新西兰已经进入深秋。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树叶披上黄色的盛装,在明媚的阳光下,甚是耀眼。我们乘坐 Magic bus 从 Picton港口出发一路向南,时而以大海为伴,时而与雪山和湖泊为伍。新西兰的景色无以伦比,可是我觉得非常孤独,身心无法放松!冰川行走的

17、那一天,我和姚晗好像朋友那样边走边聊,谈旅行和生活。彼此有了较多的了解。可是,第 8 天晚餐后的谈话却让我始料不及。 我们俩并排坐在新西兰皇后镇 Wakatipu 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今天晚上,你煮的 pasta 太少了!”姚晗冷不丁地说了一句。 我急忙解释“不够可以再煮啊?你跟我说就行了。我来煮,不够吃,可以吃一点红薯。 ” “你不知道我不吃红薯吗?”她瞥了我一眼。 她好像说过不吃红薯!“哦,我忘了你不吃红薯?!”我小声地说,心想自己果然不够细心。 姚晗继续说, “我们两个的生活方式不同。你喜欢做刚够吃的饭,不9想浪费。可是我喜欢多做一些,别委屈了自己的胃!我们分开吃吧!” 两个人

18、沉默地看着黑黝黝的湖水。我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不知道应该怎样应答。我的眼泪不知道何时已经冲出了眼眶,各种情绪缠绕在一起。是自己的错,不会与人相处?就算是我忘了照顾她的饮食偏好,她可以指出。两个人一起来旅游,出现这样的分歧,后面一定很尴尬,我的旅行就此被毁了!怎么办?我默默地擦了一下眼泪,试图说服她,“旅行也像生活一样,同居一室,一起做饭,互相照顾,出现矛盾和摩擦,这很正常。双方需要包容和忍让,逐渐去适应对方” 。 可是,她的态度很坚决!“出来旅行,犯不着委屈自己,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我先回去了,明天还要早起。 ”她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湖边。我疑惑,她为什么这样固执,不愿意妥协?为什么?

19、明天再次相见,我该以怎样的表情面对?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还是回避对方的目光,从此陌路? 分歧发生后的第 3 天,我在日记中写道: 如果接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发生什么就去应对。旅途生病,那么就休息;丢了东西,下次退房之前多次检查;有纷争,调正心态。两个人不坐在一起也好,可以和更多陌生人交流。不在一起吃饭也好,可以吃得更多样,符合自己的口味;分开游览,刚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进行,和他人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有更多奇遇。 我在努力地调整心态,逐渐适应独自旅行。对于她为什么不接受我的建议,我的结论是她是单身,缺少与他人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愿意妥协。 102011 年 6 月 旅行结束的一个月后,我在

20、QQ 上劝说我的同学赶快找个对象结婚。在我看来,单身有种种弊端,如单身大龄女性性格固执,生活质量低下。新西兰的争执更强化了这种感受,也在单身同学那里得到验证。我当时已婚多年,并坚定地认为不管是从做妈妈的感受,还是从个人性格的完善,结婚都比单身好。我的单身同学因为性格中的“问题” ,最终“被迫”选择单身。我虽然嘴上承认结婚和单身各有优缺点,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接受。在 QQ 上聊了近 50 分钟,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3.2 困境中的我和持续的抗争 高校教师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不用坐班,又有两个假期。可是,他们也有繁重的工作压力既要教书,又要做科学和教学研究。女教师为人师、为人妻和为人母,身兼三副

21、重担。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同时玩转 3 个甚至更多个“球”的杂技演员。 女教师和商业男士的夫妻组合听起来很搭配,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女方的工作压力变大的时候,双方的矛盾就可能激化。在我家,丈夫工作繁忙,所以我多年承担大部分的孩子教育和家务。这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周一到周五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餐都成了奢望,丈夫晚归更是家常便饭。而这绝不是我心目中家的样子!每到年底,丈夫频频出差,无暇顾及家庭。这期间就常常是争吵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2 年 11 月 23 日我在发给丈夫主题为“改变”的 e-mail 中写道: 又是一年两次的排课时间,又为工作量的事情和学院纠缠。一晃 6 年过去了。除了发表了几篇论文以外,身体状况差了很多。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