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8657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验一 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实验一 Bi0.1 的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一、实验目的1 验证 Bi0.1 的物体在无限大介质中冷却时,温度只随时间变化,与空间坐标无关。2 测绘出铜柱在空气中冷却时的温降曲线并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二、实验原理一个 Bi0.1 的物体,初始温度为 t0,突然置于温度为常数的无限大介质中冷却,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放出的热量应等于物体本身能量的减少,即:(1)dtcVthA)(式中:h 物体表面与介质间的放热系数(W/(m 2)A 物体的表面积(m 2)冷却时间(分)t介质温度()c 物体比热(J/(kg)) 物体的材料密度(kg/m 3)V 物体的体积(m 3)t 对应于 时刻的物体温度()(

2、1)式积分可得:(2)cVhAet0(2)式是在假定物体冷却时,物体内部各点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推倒出来的,它表明,物体的温度只随时间变化,与空间坐标无关。这中求解方法称为集总热容法。本实验通过测定铜柱在空气中冷却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验证上述假设是正确的。做出铜柱的温降曲线并按(2)式计算结果做出温降曲线,比较两者间的差别。三、实验设备1铜柱悬挂架 1 个2铜柱 1 个3UJ36 型电位差计 1 台4电热器(电炉) 1 个 25烧杯 1 个6冰瓶 1 个7秒表 1 只8切换开关 1 个9电烙铁 1 把10量具、工具 若干11镍铬-考铜热偶线 若干四、实验方法实验装置由铜柱,悬挂架和测量仪表组成。铜

3、柱悬挂在支架上,以便放入烧杯中加热或放在空气中冷却。铜柱中部钻有两个小孔(如图 21 所示) ,可在中心和边缘位置上装入热电偶,用来测量铜柱在冷却过程中中心和边缘位置。不同时刻的温度,以验证 Bi0.1 的物体在空气中冷却时,柱中心和边缘的温度是基本上相同的,即物体的温度与空间的坐标无关,只是时间的函数。实验时两人一组,自己焊接热电偶,连接测温线路。具体步骤如下:1测出铜柱的有关数据,包括直径、高度、质量等。比热可从教材中查出,密度由所测数据计算得到。2把热电偶焊接到铜柱上,并接好测温线路。为了交替测量柱中心和边缘点的温度,要求把中心点和边缘点的热点偶焊接到切换开关上。3把铜柱置于烧杯中,加热

4、至水沸腾至五分钟后,测量铜柱初始温度 t0 和室温 tf。4迅速将铜柱从水中提出,同时按下秒表计时,并把铜柱上端积水用棉纱吸干,关掉电热器(电炉) ,把烧杯移开。5按表 2-1 中要求的时间测量铜柱的温度(即测量热电势,然后查出温度) ,中心点和边缘点交错测量。测量时要保证所测电势与时间一一对应。测完后再测一次室温。6试验结束后把仪器恢复原状。7查出热电势对应的温度,记下所用铜柱的有关数据,室温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五、实验报告1实验装置简图、铜柱数据,测试记录及对应的温度(以表 21 的形式给出) 。2在直角坐标纸上做出中心点和边缘点的温降曲线。温度 t 为纵坐标,时间 为横坐标。若试验结果正

5、确,两条温降曲线应基本重合。3计算放热系数 h。因为在整个冷却过程中 h 是变化的,不同时刻有不同的值。而公式(2)中的 h 为平均值,所以在使用公式(2)是必须先求出 h。求 h 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取算术平均值,线性回归等,可由任课教师确定。线性回归的方法是:3对(2)式两边取自然对数:(3)cVhAt0lnt)l()l(0(4)因 t, t, h, , c, V 均为常数, 也作为常数,所以温度 t 只是时间 的函数。若令(5)xty,ln0(6)cVhAb代入式(3) ,则有:y=bx (7)(7)式即为线性回归方程式。把所测中心点的温度和对应的时间依次代入(5)式,可求出n 组 y、

6、x 值,用作图法或线性回归法计算出回归系数 b,再由 b 求出 h,即:(8)niiixyb12AcVh4检查 Bi 数,分析中心点和边缘点的温降规律。 ,h 为铜柱表面与空气间的LBi平均放热系数, 为铜柱的导热系数,L 为定型尺寸, 。AV5把 h 代入(2)式,计算出与中心点对应时刻的温度并绘在同一张坐标纸上,做出一条温降曲线比较,说明其差别及原因。表 2-1 测试记录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4 18 24 30 40热电势(mv)6.7805.7105.3405.0404.7604.5004.0403.6803.2102.8602.440中心 点温度() 99.55

7、87.7579.5575.2571.2567.5560.9555.7548.9543.7537.55时间(分) 0 3 5 7 9 11 15 19 25 31 41边缘点热电势(mv)6.8205.4405.0804.8004.5604.33.3.8803.5403.1102.7902.3804温度() 100 80.9575.8571.8568.4565.1558.6553.7547.4542.7536.65六、数据处理做中心点与边缘点的温降曲线入下图所示中 心 点 与 边 缘 点 的 温 降 曲 线0204060801001200 10 20 30 40 50 ( min)t( 0C)系

8、 列 1系 列 2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取中心点数据根据线性回归法求平局放热系数 xty,ln0x 120 240 360 480 600 840 1080 1440 1800 2400y -0.16 -0.30 -0.37 -0.45 -0.53 -0.68 -0.83 -1.05 -1.26 -1.59由图得 b=-0.0006A=DH+ D 2=3.140.0290.0461+0.253.140.0292=4.8610-3 m241V=3.0410-5m3所以由 得 =(0.000689304613.0410-5)/4.8610-AcVbhAcVbh3=16.04=16.043.0410-5/(4.8610-3398)=2.510-40.01LBi5根据公式 求与中心点对应时刻的温度cVhAt0ln/min2 4 6 8 10 14 18 24 30 40T 93.89 88.61 83.87 79.39 75.23 67.80 61.40 53.42 47.05 39.14中 心 点 温 降 曲 线0204060801001200 10 20 30 40 50 /mint/0C实 验 数 据计 算 数 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