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01214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覃巴中学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单元资料整合 专题八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讲解】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稳定小农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有: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条件。 2、统治者吸取前代覆亡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

2、与推行。 4、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各地区长期友好的经济交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6、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7、前代的基础。 8、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9、中国古代一些杰出政治家、改革家的努力。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而言,可能有两种或多种因素起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 :1、从政治上看有助于巩固统一和统治者的统治,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2、从民族关系上看,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从对外关系上看,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从文化

3、上看,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五、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般特点: 1、对华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朝贡贸易)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5、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六、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对

4、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落后。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与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者存,逆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所谓“一般”指的是常用到的观点,但不同时期不同材料所运用到的会稍有变化,注意变2通。知识扩展:角度 1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

5、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角度 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耕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经营方式: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3)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6)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角度 3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

6、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角度 4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5)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直至

7、出现工场手工业。角度 5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3(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点拨提升 1:总结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有哪些?(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交易的时间、地点,后打破了这一界限。(2)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秦朝将原来六国的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交子。(3)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成商帮。(4)商业范围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

8、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角度 6 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角度 7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角度 8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1)原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

9、物。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2)评价: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角度 9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0、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4探究问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

11、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 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

12、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 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

13、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 。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

14、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提醒】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5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