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围绕社会心理变化做文章受众的视线尚未来得及从关注伊拉克战争中转移,突如其来的“非典”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热点。做好“非典”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各媒体发挥特色,扩大社会影响的难得机遇。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 新闻晨报第一时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认真研究形势发展与读者心理的变化,精心策划,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动态性地推出系列报道,在引导读者舆论方面,担负起媒体应尽的职责。 新闻晨报的策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认识阶段。这一阶段,表现为“非典”离上海越来越近,社会心理开始关注“非典” ,人们也需要认识和了解它。因此,普及与之有关的基本常识和防御知识,成为媒体应尽的职责。 二、感知阶段。表
2、现为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恐惧心理加强,开始怀疑周围环境的安全。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关怀和温情的滋润,这个时候最应该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三、抗击阶段。这个阶段是全社会与病毒处于对峙的关头,人类要2战胜病毒,医生和病人要协力战胜死亡。这时,人们普遍渴望了解战斗第一线的人和事,而报道这些生动感人的人和事,增添全社会与之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这就是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 四、理性阶段。在经历了从最初的认识、了解,到恐惧之后,接下来应该进入一个更加理智,更加科学的时期。这个时候,媒体应该通过自己力量,引导社会公众对“非典”有理智、科学的认识,相信科学的力量。 尽管分为四个阶段,但事件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变化出
3、人意料,最终反映在报道上,不到一个星期就体现了上述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第一阶段:普及知识,贵在一个“实”字 4 月 24 日, 新闻晨报B 叠推出防“非典”不完全手册 ,从衣食住行各个生活领域,针对不同职业各类人群,详细介绍了与预防“非典”有关的各种知识。 防“非典”不完全手册首先针对“什么是非典 ”和“对非典的错误认识”进行了两个版的对比式报道,对“非典是什么” 、“非典的 7 大传播特点” 、 “传播渠道” 、 “临床诊断标准” 、 “推荐治疗方案”等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对“非典与感冒的区别” 、 “吸烟可不可以防非典 ”、 “板蓝根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 “应不应该抓紧进补”等市民普
4、遍关心但又拿不准的问题进行了清晰而准确的说明。这些3说明切中要害,都是人们最关心,也最容易误解的关键问题。 手册针对不同人群制作了差异化的内容。例如针对上班族做了“白领秘笈” ,介绍了“办公室预防措施” 、 “办公区清洁重点” 、 “办公人员预防措施”等每天上班都会碰得到、用得上的知识。而针对居家市民、主妇和学龄儿童,又针对性地推出了“主妇日记”和“校园注意”版面,从一天生活的开始到结束,从不同年龄段学生最应该注意的各类事项,一一作了详细介绍。这种分众化、针对性强的报道优势在于,读者的实用价值高,操作性强。 手册还针对人们普遍面临的娱乐生活问题、出行问题,以及以防万一的急救和保险问题,分别做了
5、详细报道。这样, 防“非典”不完全手册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全面具体,又有针对性,既有科普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这样的报道,在“非典”开始初步影响上海的时候,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这个阶段正是人们对它非常渴望认识,但又没有完全认识,非常渴望了解预防措施,但又存在很多误解的时候。社会要将“非典”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量避免疫情的扩散,媒体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闻晨报的报道针对这一阶段的读者需求,将报道做得很实际、很实用、很实在。 第二阶段:互动亲民,重在一个“情”字 第二天,4 月 25 日, “晨报”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报道。 4头版和第 3 版晨报同仁“防非”倡议 ,以晨报全体记者编辑
6、的名义提出了“依靠科学” 、 “必胜信念” 、 “社会温情”和“依靠法治”等社会倡议;第三版“致白衣战士”和“致读者” ,对战斗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普通市民发出了做好身边 10 件事的倡议;第 4版上海女医师直面“非典” ,刊登了首批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生动感人的故事;第 16 版有爱,有希望 ,刊登了“非典”时期,16 位普通市民写给他们关心的人的寄语。有的是写给父母或亲友的,有的是写给楼组长、出租车司机的。版面上还刊登了“情感邮箱”地址,为更多的人传递真情打开了一扇窗口,每天都有近百封电子邮件和热线电话打进来,其中不少也对报社的举措表示感谢。 随后,晨报又推出了“非典时期的
7、情与爱”专刊,连续刊登“非典”时期普通人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这些报道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但可以明显看出的是,编辑部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防非”的关键时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通过编辑部评论、倡议书、来信刊登、读者互动等各种形式,发挥报纸的能动性,为社会送上一股暖流,彰显出浓浓爱心和脉脉温情。因为这个时候,社会大众对“非典”开始从“认识”转向“感知” ,其心理需求也从开始从“科普”转向“情感” 。这个时候,媒体的社会责任重点也有所转移,传递温情、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成为首要职责。 第三阶段:必胜信念,难在一个“活”字 54 月 26 日, 新闻晨报头版、4 版、5 版强势推出了记者深入一线
8、,对隔离了 103 小时的新世纪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的近距离采访。 新世纪幼儿园疑似“非典”的小朋友最终被排除疑似,事情总算是虚惊一场,但由这场虚惊中体现出来的,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有关方面措施的及时和管理的周密,以及幼儿园老师的爱心和勇气。 新闻晨报在头版刊发消息,第 4 版又详细报道了此事牵动的方方面面的人的工作,第 5 版则详细报道了与幼儿园小朋友共同被隔离的一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 这一天的报道与前两天又有了很大的不同,报道通过这一新闻事件,着重刻画了战斗在防“非典”一线和方方面面的人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上海抗“非典“措施的果断和有力。因为这个时候,全社会与“非典”正处于“对
9、峙”时刻,人们最需要的是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只有强化这种信念和信息,与“非典”的抗争才能获得胜利。媒体在这个关头最应该做的,应该就是鼓劲,用生动活泼的事例为人们鼓劲。 这一阶段的报道,难在一个“活”字。没有生动活泼的来自最前沿的真人真事,就不会真正感染读者,说不定还被认为是“说空话” 。晨报记者为了采写这篇报道,实际上在排除疑似的前一天就深入到一线,在被隔离的幼儿园内搜集素材,积累采访资料。当然,采访前也作了防护准备工作,并获得了有关方面的批准。假如没有这样的敬业精神,这样“鲜活”的报道也无从谈起。 第四阶段:科学理性,要在一个“慎”字 64 月 27 日、28 日, “晨报“分别推出了“人类战
10、毒史上的四次绝地反击”和“钟南山专访” 。4 月 27 日的报道对人类四次战胜新生病毒的历史作了回顾,从历史的眼光看待这次与“非典”的斗争,表明人类终将依靠科学战胜病毒的规律;28 日的报道则向央视约稿,详细介绍了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的“抗非征程” ,对一线、顶尖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作了详细描述,也从侧面引导人们以科学的眼光来认识“非典” ,相信科学,依靠科学。 可以看出,这两天的报道开始向“科学”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既然与“非典”还要相持一段时间,既然“非典”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很强烈的影响,这个时候,媒体的首要社会责任便转移到宣传科学、倡导科学精神上来。 新闻晨报这两天的报
11、道正是契合了这样的转移。 而这样的报道一定要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要求,不可浮夸,不可武断,更不可有常识性的错误。晨报这两天的报道都运用了大量事实、史实和专家访谈,用这些权威的、客观的事实来表达报道主旨。 进入抗“非典”平缓和持久阶段后, 新闻晨报报道继续贯彻了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原则。 5 月 12 日刊发了上海一名普通居委会干部“非典”时期的典型一天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居委会,并跟随该居委会主任一天,真切体验了一名普通居委会干部围绕抗“非典”的工作与生活。这是上海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后的及时反映。 5 月 14 日, “晨报”头版刊登大半个版的报道非典“拷问”家长诚7信 ,并配照片和评论,提出“诚信是责,诚信是爱” ,防“非典”要杜绝流于形式。这也是防“非典”备受重视以来, “晨报”敏锐捕捉到广泛存在的问题,并做适当提醒。 5 月 17 日开始, “晨报”又陆续推出“非典摄影日记”系列报道,以图片为主反映防“非典”过程中的点滴瞬间,力求报道形式多样化。例如 5 月 18 日头版72 小时没有关闭的窗 ,既反映了抗“非典”中流露出的真情,又极具本地特色,将上海石库门生活特点反映得淋漓尽致,报道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