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远的奥林匹克2008 年 8 月 6 日下午,年届 79 岁的白发稀疏的何振梁,高擎着祥云火炬,奔跑在天坛公园。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不辞辛苦地在中国申奥的漫长之路上奔跑。应该说,他已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何振梁,著名奥运人士,是一位公众人物。在当今中国,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对于笔者来说,他曾经是我的上司,眼下却是朋友。 从翻译到体育外交家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我出任中国体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不久,邂逅何振梁,他说:“我们一起出趟国吧!” 一行五人,组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访三个国家: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我们三个团员先抵布拉格,何振梁他们从法兰克福飞过来。恰遇布拉格大雪,
2、飞机无法降落。次日,他直飞斯洛伐克降落。我们冒雪赶到斯洛伐克与他会合。 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出国尚是一桩稀罕的事。而对何振梁来说,出国是家常便饭,就像我们在国内出差。 这次是我初次见识这位体育外交家。他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礼仪2严格,谈吐睿智儒雅,颇有绅士风度。 同行的一位地方体委主任吃饭出声、衣袖不洁,多次受到老何的提醒和告诫,直弄得此公坐立不安,吃不饱,睡不着,精神负担沉重。我将这个情况私下里告诉老何。老何有些不安地问:“是不是我要求太过严格了?”我调侃道, “能亲自接受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外事培训,机会难得呀!”这么一来,大家一乐,气氛就宽松了许多。 在莫斯科,我驻苏大使馆三秘为何振梁当翻译
3、,在驶往列宁格勒的列车上,她对我说:“给你们老何当翻译太难了。他不专长俄文,但我有两处译得不妥,他都一一给纠正了。 ”她对老何的外语水平极表钦佩。 我知道,老何 1950 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先后在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二机部四局和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担任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法语翻译。他精通法语和英语。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清他究竟精通几国语言我想,精通多种外语,无疑是他能驰骋国际体坛的可贵资本。出访是繁忙的,但只要得空,老何便总要挤时间去看各地的艺术馆、博物馆。有一回,代表团的人都午休了,老何把我叫出门外,说:“让他们休息,我们去看个画展如何?”他知道我痴迷绘画艺术,便主动邀请我同往。 这是一
4、个油画展。我们细细地浏览着,一道品赏着。渐渐地,各看各的了。我看看表,已经一个钟头了,怕老何看完后在门外等我,急忙走出展览馆。可左等右等,不见老何出来。又过了半个钟头,他才从展厅出来。 3“你看得比我还细呀!”我说。 “艺术品得慢慢品味呀!”老何是真喜欢艺术。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家,他不放过任何丰富艺术修养的机会。 在慕尼黑,德国体联主席送我们每人一只啤酒杯。从一年一度的啤酒节到这种杯子的制造工艺,主人滔滔不绝地介绍将近半个小时。我们回送的礼物是中国水墨画。 老何从宣纸说起,一直说到笔、墨和字画装裱,给主人讲述了 40 分钟。这种讲述就寓含着对民族悠久文化的一种自豪。如果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就不可
5、能有这番生动有趣的讲述。 出访时间不到半个月,十多天的朝夕相处,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体育外交家。 他从翻译到处长,到司长,到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奥委会主席,从国际奥委会委员到国际奥委会执委、副主席,一路升迁都是顺理成章的。他的才华、智商、语言能力、政治素质和人品,决定了他的人生之路。 他经历并参与了中国体育界众多的重大事件。他的老领导荣高棠同志如此评价何振梁:“他是我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在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担任了十几年国际奥委会的执委(包括副主席) ,成为中国在国际体育中担任如此重要职位的第一人。他为维护和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好地位做出了重要
6、的贡献。 ” 萨马兰奇视何振梁为国际奥委会中最亲近的朋友。他说:“他对奥4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他对国家的忠诚,也就是完完全全地投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好几种语言的完美掌握、他的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经验,是他完成国际奥委会的各项使命的宝贵手段。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对于人们认为行不通的事,他却视之为一种应予面对的挑战和发挥创造性的召唤。 ” 国际奥委会的现任主席罗格高度赞誉何振梁。他说:“如果没有像何振梁这样的人所做出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在当今社会里享有今天这样的地位。1981 年以来,他将自己关于体育工作的全部宝贵经验和知识带给了国际奥委会。何振梁实
7、际上为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原则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则是为北京成功地争取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既是他毕生的梦想,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国际奥委会以有何振梁这样一位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人士作为委员而自豪。 ” 从失利到成功 从 1979 年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到 1993 年第一次申办失利,到 2001 年在莫斯科申办成功,他都参与了,亲历了。兴奋、痛苦、内疚、喜悦伴随着他的奥运人生。 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十多天的日子里, 何振梁申奥日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举行了首发式。老何给我打电话,并送来了请柬。 封面是何振梁的一张半身像。背景是奥运五环。表情严峻中透着坚5毅、悲
8、壮和自信。这是何振梁历经沧桑后的形象的定格一个真实的他。 我用了个把星期细细地品读这部申奥日记。 这些日记虽然写作匆匆,有些只是三言两语,但可以说,字字句句都凝聚了何振梁的心血。这是一位祖国、人民的赤诚之子用生命写成的书。它是北京“申奥”历程最真实、最生动、最原始的记录,也是一部中国人以不屈不挠精神圆梦的珍贵史籍。 第一次“申奥” ,经历了近 3 年时间的奋斗,但还是以两票之差(45:43)输于悉尼。投票前,舆论认为北京获胜的机会占 50%,悉尼占30%。但结果却出乎预料。当萨马兰奇宣布这个无情的结果时,站在主席台上的何振梁压抑着失利的悲伤,转过身与澳大利亚的高斯帕握手,祝贺悉尼申奥成功。可回
9、到下榻的饭店,半夜躺在浴缸中,心情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女儿从北京来电话,哭着说她不能接受这个决定,何振梁老泪夺眶而出,禁不住失声哭了起来。 第二天,他出席 101 次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他在会上作了一个极有绅士风度的发言。他说:“我对所有理解和支持了北京申办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选择了悉尼的同事表示尊重。中国将一如既往,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并为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没有任何歧视、为促进友谊与世界和平的精神而积极努力。 ”会议对他的这个高姿态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走下主席台,许多同事都与他握手。一位委员说:“我知道当你微笑着向悉尼祝贺时,你的内心在流泪。 ” 祖国理解他,人民理解他
10、。当申奥代表团回到北京时,一千多群众6手举鲜花,敲锣打鼓欢迎他们。人群中有一条幅“不远的奥运,永远的北京” 。清华大学学生会在来信中写道:“中国申办本身就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壮举世纪之梦,虽挫未泯,来日可待,再振雄风。我们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读着信,老何激奋了起来,没有比青年人看清西方的真面目更令人高兴的了。 为了“不远的奥运” ,为了“那么一天” ,他竭尽绵薄之力,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中国再次申奥的志愿者。 当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征求何振梁再次申办时的任职意见时,何振梁说:“争取申办成功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在申奥委中挂不挂名、挂什么名,对我都无所谓,我都会去做好委员的工作。 ”他以北京奥申
11、委顾问的身份,为北京第二次申奥忘我奔波。 我没有统计过,他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乘坐过多少架次国际航班,到过世界多少个地方,拜会过多少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这位奥运老人有时感到太疲惫了。他在一则日记里加过一个注:“频繁出访和出席国内外各种会议,加上审阅申办报告中外文稿,由于夜以继日的脑力劳动,最近颇感疲惫,小腿经常肿胀” 萨马兰奇为奥林匹克的献身精神,给他以榜样。2000 年 9 月,妻子已经病危,但萨马兰奇却还得去澳大利亚出席奥运会。他的悉尼奥运会开幕词的最后一句,出人意料地用西班牙语说:“你好,西班牙”原来他是向即将去世的妻子道别。他飞回巴塞罗那,为妻子料理丧事。然后又急忙赶回悉尼主持奥运会何振梁
12、在 2000 年 9 月 21 日的日记中写道:“萨的坚毅、全心为奥林匹克运动,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 7萨马兰奇在回顾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20 来年的历程时,深感国际奥委会欠了两笔债:一笔是百周年现代奥运会未给希腊,另一笔是 2000 年奥运会未给中国。第一笔债已偿还,2004 年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他希望在自己任内偿还第二笔债,把 2008 年奥运会交给北京办。 无论是头一次还是第二次申办,何振梁都深切感到来自西方反华势力的攻击和严重干扰。但他充满自信地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深感中国崛起对世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 北京办奥运是人心所向。 2001 年 7 月
13、 13 日,是决定命运的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会将给中国一个公正的决定。 “拉开窗帘,红日高照,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何振梁在这天日记的开头写下了自己的心境。 下午 3 时,何振梁首先逐位介绍了北京申奥陈述人。他是最后上台陈述的。 他用英语陈述道:“不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决定,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的决定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从而给全人类造福。 ”陈述的最后,他充满自信地说:“亲爱的同事们,如果你们把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 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他自己为这段话而
14、激动,旁座的一位女士大声喊了起来:“棒极了!” 8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北京 56 票,多伦多 32 票,以 34 票之差胜出,创造了一个奥林匹克新的历史纪录。中国成功了!百年奥运梦终于圆了。 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纷纷与他握手、拥抱。台北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泪流满面地抱住何振梁,说:“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实现了,咱们的愿望实现了。 ”何振梁控制不住,也泪流满面。 当记者问他此时有何感受时,他说:“我为我的国家骄傲,为我的人民骄傲。 ”如释重负,他感到自己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嘱托。此生无遗憾! 当北大学生打出“何老,我们爱您”的横幅时,他深受感动,说:“人民的肯定是我能得到的也是我最为珍贵的奖赏。 ”
15、人们都称他为“申奥功臣” 。国际奥委会总干事卡拉尔对何振梁有个评价:“北京的申奥成功是中国的巨大胜利,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共同的胜利。1993 年后,我目睹了何先生在国际奥委会中一块砖、一块砖地砌成了通向今天申奥胜利的长城。 ”无疑,他在申奥中的功绩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但他不喜欢“申奥功臣”这个称号,他说他甘当一辈子的奥运志愿者。 情谊与伴侣 在我的客厅里,挂着何振梁书写的一张条幅, “奥林匹克,我的梦想,9我的追求” 。去年春天,我和一拨书画界朋友,情系 2008,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一个“中国名家书画展” 。我们请何振梁出任顾问,并书写一幅字参展。 一个春日,我把何振梁和梁丽娟请到亦庄画室。面
16、对着洁白的宣纸,何振梁蘸足了浓墨,望着夫人,用商量的口气说:“丽娟,我们想个词。”俩人商量了一会儿,何振梁着笔了。 这 12 个字,融注了老何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杨澜采访他时,问他:“你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老何回答道:“我有我的理想,一个人如果光有物质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 ”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终极目标是和平、友谊、团结。他一生从事奥林匹克运动,为实现奥林匹克理念而奋斗。他以人品、才华、风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在国际奥委会中极有人缘。他四次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含副主席) ,有三次都是获全票通过。为了有利于北京申办,他还两次放弃竞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机会。他说:“也许会
17、有人说我傻。但个人得失和北京申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我放弃的是竞选,得到的却是一大帮支持北京申奥的朋友。 ” 祖国人民的利益,在他心中是重于一切的。对朋友,他也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 荣高棠是他的老领导。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国际奥委会来信要求中国报送国际奥委会委员人选。最初,上报的第一人选是荣高棠,何振梁名列第三位。荣高棠外出归来,看到名单后,坚决让贤。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又不精通外语。他举荐10何振梁代替自己,作为第一人选。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后,平步青云,曾升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何振梁牢记高棠对他的呵护和支持,在工作中,尽责尽力,以不辜负老领导的
18、期望。2001 年 7 月 18 日,北京申奥团队从莫斯科凯旋归来。下了飞机,何振梁第一眼就看到了年届 89 岁高龄的荣高棠亲自来机场迎接。两代体育人热泪满脸地紧紧拥抱,为圆了百年奥运梦而庆贺。何振梁真诚地希望高棠在古稀之年参加 2008年 8 月 8 日的开幕式。但遗憾的是,高棠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仙逝了。高棠去世后,当何振梁得知国内正在评选杰出体育家时,他连夜给我们打电话,嘱托我们给有关单位反映高棠同志对体育的不朽贡献。老何实在是一位正直而又知恩图报的人啊! 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日子里,何振梁终于有了一些清闲的日子。他得知我退休后常回浙江故里山中居住,有意去乡下看望我。我和妻子向他发出了真挚的邀请。 2007 年 4 月 22 日,我在五峰山居接到他的一个电话。 “我看了浙江的几个地方,今天中午到山里去拜访。 ”他是在来山居的路上打来的。 庭院里,杜鹃花开得正闹,橘林也绽放着朵朵小白花,竹子一个劲儿往空中窜。他和夫人梁丽娟在友人的陪伴下抵达我的山居。 他浏览了我画室里的几十幅水墨新作,为我离岗后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高兴。我说:“我有今日的绘画成果,与你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等他表态,我就回顾起 1983 年他从国际奥委会得到的一条重要信息:萨马兰奇愿出 2 万美元资助中国办体育美术展览。有了这个信息,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