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532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陈 光 唐滏阳河自西向东流经邯郸市境七十多公里,是邯郸自古以来一条主要的河流,是河北五大水系中子牙河上游的主支。一、河的发源与变迁滏阳河源远流长,水最充沛,是河北南部历史上灌溉、航运的主要河流。其主源起于我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的鼓山南麓纸坊村和神麋山北麓黑龙洞村附近,两山相距仅一公里,其间有“四股大泉,七十二股小泉”。大泉即广盛泉、晋祠泉、元宝泉,黑龙洞泉。大泉从山涧岩缝进出,滚滚成河。小股由沙际喷射,犹如釜中翻腾的沸水。 淮南子地形篇说“ 滏水其源,沸涌如釜中汤敞日釜”,因系河流名称,所以釜字左旁加水为滏,称滏水。滏阳乃县名,魏黄初(公元 220226 年)年间由

2、武安县分出临水县,临水之名是因县城靠近滏水而得。到了周武帝(公元 561528 年)时,改临水县为滏阳县,因县城在滏水之阳而名。后入遂以县名转称于河,原滏水改称为滏阳河。滏阳河的上段,即上述鼓山水源以上的河流,据磁县县志载“ 八字涧在城西七十里,其水东南流入滏阳河”。鼓山距磁县城四十华里,可知滏阳河在鼓山西北的上段,2只有三十华里。根据地理形势,其上段可能更长一些。滏水发源地的鼓山与神麇山之间,是横贯东西山谷的陉道,其谷口,称滏口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属第四陉。陉是山谷要道,也是险要之地。八陉是穿越太行山脉,由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主干,象这样的要遵,古代多系利用河流走向开拓的,因此滏阳河的

3、上段,有可能也是源远流长的。滏阳河在矿区还有两股水源,一出金村西流,一出明峪村龙池沟东流,两水在和村会合后南流为滏阳河水源之一。滏泉汇合成河,由黑龙洞起为滏阳河。其水滚滚向东,经南留旺、九龙口、路村营、东武仕,至西闸口又东流经尹家桥、固城村到磁县城,长约二十八公里。绕城东北流经西候召,草堂营、高臾村至东闸口又北流经琉璃镇、东城桥、阎家浅至邯郸东,长约三十三公里。从水源至邯郸城,总长为七十多公里。其水汇了牛虻河、涧河,羊渠河、泥河,渚河、沁河、蔺家河输鼋河。浩浩荡荡由邯郸城东北流经永年、广平、曲周、鸡泽,平乡,任县、隆平、至宁晋县之孝口,漳滏两水合流为一,至冀县之王家庄与滹沱河汇合,其水愈大。复

4、经衡水、武邑、武强至献县境,献县以北称子牙河,分为二:一由献县经河县、交河至青县入运河,过静海至天津;一由献县经河间、大城,3文安至沽入天津与通河汇流入海。上述流经各县境的情况,是根据磁县县志山川条所载。其前与后,河道常有变迁,尤其在磁县以北的平原地区,受漳河影响变迁更大。漳水发源于山西境内,汇合诸水流入河北后,分为三大支:一自临漳经大名、元城至山东馆陶入卫;由成安、广平流经山东入本省,经曲周、威县、南宫、枣强归运河,俗称老漳河。一由磁州、邯郸、肥乡、经广宗、平乡、巨鹿至宁晋与滏河汇合俗称小漳河。这一支与滏阳河关系最为密切,据有关记载,漳、滏两河在磁县城东北或东南处常汇合,合流后称漳水不称滏水

5、。 水经漳水篇中有:“漳水过邺县西。郦道元注,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滏水东流注于漳谓合河。 ”关于合河的名称,古书记记载很少,一般都称漳水或漳河。唐代诗人岑参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的诗句。岑参诗中的漳水就是漳滏合流,经邯郸东的河流。据邯郸县志河流条载:“ 按彰德志明成化十一年,磁县判宫张珵导水北流,自邯郸东过广平通直沽河又按元世祖时郭守敬陈水利四事,其一,谓磁县东北漳滏二水合流处,引水入滏阳(县名)、邯郸、洺州、永年经鸡泽入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后永年,邯郸设闸如守敬言,分水之议(乃停)”。又 畿辅通志载:“漳河故道,即元郭4守敬言磁州东北潭滏合流处也,明永乐九年(公元 1411

6、年)漳水复决于张固村合滏阳河,修塞之后,又于开河村漳滏合流。明成化十一年州判张珵塞其交口,疏滋北流,至十八年秋大雨,漳滏俱溢,水退仍自分流,今州城(今磁县)东二祖村尤有沟渠存焉,北接邯郸为漳河故道”。又永年县志山川条载:“ 漳河故道经磁州、邯郸、永年境迁徙无常与滏河分而复合,其故道可见者,距滏阳河远或十余里,近数里”。又邯郸县志河流条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漳徙而南,故道遂湮”。据历史地图,滏水入漳的一段自战国至晋,基本上是经磁县(番吾) 东北流至肥乡入漳。南北朝至金代,经磁县后东南流入漳水。元代起经磁县后北流。上述所载,阐明了由磁县至永年漳水故道的大体地点:滏阳河在元明以前与漳河时合时分,常有

7、变迁;元代以后便稳定下来,至清康熙年间漳河南徙后,才基本结束了“漳水问滏”的历史。二、滏阳河的灌溉弯弯曲曲的滏刚河,水清质佳,流经邯郎地区境内共二百一十公里,是邯郸历史上灌溉、航运唯一的大河,是赐益无穷的河流。仅以发展农业而言,其灌溉面积之大,用水时问之长,是河北南部其他河流难以比拟的。除古代5开沟挖渠引水外,从有记载的拦河没闸算起,至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据邯郸县志水利条载:自明代至清初,邯郸城郊沿河有罗城头,柳林、苏里三大闸,祀溉田园七百余顷,加上补开水利工程灌溉二百六十余顷,以达千顷左右罗城头闸为明代兵部尚书张图彦第三子张我续倡建,张我续是明万历庚辰(公元 1580 年)进士此闸分四糸

8、灌溉渠:一、北主干,长约九公里,宽二米余,支干六条、为罗城头、柳林桥、岳家庄、东城南、刘家场、宋家庄、舂厂等十村农田灌溉。二、中主干,长约十公里,宽网北干,支干三条,为罗城头、小北堡、东小屯、柳林桥等六村公用。三、南主干,长近五公里,宽同北干,支干七条,为张庄桥、佐西、中堡等七村公用。四、新干,总长约二十二公里,宽六米,至李家村分南北两干,南干长六点七公里,宽三米余,支干九条,为赵上宋、东张策等十一村公用。北干长近九公里,宽六米。支干十七条为汉霸庄、高上宋、常张策、刘家庄等十二村公用。其古闸残址,位于罗城头村北,闸口处河床宽约二十米,闸口宽六米,原为料石砌筑。柳林闸位于今邯郸城东西柳林村北。距

9、村约七百米,跨滏阳河,于明万历(1573 一 1620 年)中张其庭倡建。此闸有两条主干。一、西干,长八公里,宽六米余,支干三条,6为南北苏曹,来马台、冯村四村公用。二、东干,长十六公里,宽网西干,为中柳林、东柳林、南程庄、北陈庄、西填池、东填池、三家村、胡村、尚壁等二十一村公用。谈闸残址处,河道宽约十八米,闸口宽六米。也系料石砌筑,残高四米多。苏里闸位于今邯郸城东十公里苏里村北约五百米处。跨滏阳河,为清顺治(1644 一 1661 年 )初年王聘之倡建。此闸分十三条主干灌溉,即河南四条,河北二条,河西四条,刘二庄三条,总长十六点四公里,宽五米余,支干八条。为苏里、鸭池村、贾村、东赵垒、西赵垒

10、、东刘固、黄梁梦、刘二庄等二十六个村庄灌溉。苏里闸残址尚存,该处河床宽约十八米,残闸高达五米,也系料石建筑。磁县境内开渠设闸也为普遍,据磁县县志水利条载, “滏河横贯,漳水南绕,沟渠交错,民食其利”。最显著者是上下两闸,即东闸、西闸,两闸共可灌溉田千余顷,村八十余个。此外沟渠不计其数,灌溉面积也大,如南区的裕华渠,可灌溉田园四百多顷。 西闸在县两十二里槐树村。明洪武年问州牧包宗达倡建,原名五爪渠, “灌田种水稻,人民欢乐”。明万历十五年知州孙健初在此筑石闸。东闸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琉璃镇南,明崇祯八年知州李为珩仿西闸而建。除两大闸外,南有偏7闸、红渠闸、马公闸、陈公渠、余水闸等。永年境内水闸更多,

11、据永年县志水利条(光绪三年修订本)载,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问先后建闸八处,共可引水灌稻团一万九千余亩。八闸即广仁、普惠、便民、济民、广济(崇祯十四年建)润民、惑民、阜民闸。 “闸旁稻眭沟洫四注,每当縠纹绉风蛙鼓喧夕,景候类江南水乡,旧志列为八景之一”。上述各闸经历代维修,名称多有更变,其故址大部均存。设闸拦河,是调节早涝,充分利用河水的有效措施,在旱季积聚细流,通过渠道灌溉田园,发洪时先启后闭,让闸内贮存部分洪水,减轻下游负担。可是闭闸对商船航行有碍,因此农商之间常产生纠纷或商家向管闸入员行贿作弊,同时沿岸要求也不一致。为了更好利用河水,闸卡,历代协订规章,存于官府并在就地或北门瓮城内立碑公布。在

12、邯郸市境内,已查出有关水闸残碑五块,内容大致是每时期规定启闭闸门时间及管闸用水事项,现抄录其中条文具体的一碑附后,以助了解当时管闸用水点滴情况。当地人民对水闸极为重视,除立碑公布各项规定外,各闸都有专人管理,如水年县利民闸,总渠设总甲一人,付渠设小甲六人,闸口设一人,夫三十人,政府派官员一人总理其事。建国前后除维修利用部分古闸外,新建的主要水闸干渠有:一九四六年开峰峰滏南干渠;一九五六年建邯郸电厂水闸;一九五七年建张庄桥闸,并建分洪入支漳河工程;8同年建东武仕水库蓄水量达一亿多立方;一九五八年后建马兴闸、开东风、红旗,丰收等渠,修磁西闸,开北千、中干两大渠,修永年八大水闸的一部分及有关水渠;一

13、九七五年建柳林闸、开胜利沟、西干沟。此外还先后利用洼地分洪蓄水,如莲花口的永年洼、磁县的高邑洼等(不谈其它地方)。上述各闸闸口宽为六米,共可灌溉田园六十四万五千亩。由于工业发展,农灌用水便逐渐下降,一九六二年为两亿立方,一九六八年至今大致保持五千万立方左右。设闸开渠,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利用河水的重要创举,上述仅是有记载的几例,至于滏阳河何时开始设闸?数量多少? 灌溉利益怎样?目前尚无具体依据。可以肯定,滏阳河历史悠久,用水的历史同样是悠久的,它就象慈母的乳汁,滋润着周围大地生机蓬勃,给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三、滏阳河的航运邯郸地处平原,物产富饶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是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14、的著名都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古代邯郸除陆地有南、北、西交通要道外,其水上航运也很便利,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沁河的描述是:“洪湍双逝,澄映两川”。西汉孝景帝三年即公元前一五四年,以吴9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联合叛变,赵王参与其事。汉中央命曲周侯郦寄攻赵,汉兵引沁河水灌邯郸城,城坏赵王刘遂自杀。沁河的水能够淹城,供船只航行当然不成问题,其水东入滏阳河,滏阳河水之大由此可知。 邯郸县志曾有“邯郸西部自北而南皆太行之支脉也,城内河流以滏阳河最巨“的记载。研究航运历史,应结合造船事业。我国造船的历史极为悠久,古代是“削木为舟,到了汉代已有接近现代民间

15、的木船了。近年江苏武进县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木船,其两旁已是用有木 的板连接船仓,呈弧式形的船了。它的发现不但反映了当时造船的技术,也反映了当时内陆河流已经有了船。到了公元五世纪,我国的大船已自由地远航大洋。在印度洋上我国与各国商船的交往十分频繁,呈现“舟船继路,商使交属“的一派繁荣景象。滏阳河何时有船? 据 邯郸县志 河流条载:“明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梦辅令民疏之以通舟楫,滏阳之有舟始此”。其实不然,不论漳滏合与分,其水量都很可观。上述我国有造船用船的悠久历史,滏阳河有供行船的水,其航运的历史是不会晚到明代的。就从有文字佐证时起也该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岑参从长安来到邯郸所见的情景是“客从长安来,驰马

16、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钩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诗中反映了唐代的邯郸,虽然有些荒凉,比不上战汉时期的繁华,10使人难免产生伤感,但风光依然美好,漳水边的船舶码头非常热闹,住为那里的旅店很舒适,晚上闲坐饮酒,那年轻的姑娘把油灯挑得亮亮的,数着一天的收入,高兴地对着客人夸耀店里的生意好。说明唐代滏漳合流的河上船只川流不息,河岸码头商旅络绎不绝。隋唐以后地方陶瓷业兴起,煤炭陆续开采,水上交通运输更为繁忙。一九七六年七月磁县文化馆在县城东北,南开河村东的漳滏汇流故道附近,发掘出木船六艘,有的烙了印记,其铭文“漳德分省粮船。 ”船上装载的却是瓷器及生活用

17、具,还有四具死难者的骨架。根据现象分析,该处应为泊船码头,商船是在抛锚泊船之际,骤遇狂风而突然翻覆沉没的。船呈舱形式,最长的达十六点六米,宽三米左右,与现在内河船只基本相同。考古者根据船上的瓷器,货币“大元通宝” ,船板铭文等分析,认为该船沉没时间应在元代,其上限不超过至正十二年(1352 年)。在元代漳滏合流的河上有船是铁的事实。比上述县志所载上溯一百三十年左右。清末民国年间,境内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而滏阳河仍然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据载“煤炭营业利用舟运向以滏阳河沿岸为最盛,近数年来营业凋衰,逐渐歇闭,现仅存十三家每年约销三千万斤,合值十五万元。烟煤约销六千万斤,合价十八万元,下运沿河十余县。此外村镇煤厂计五十余家,供销本境及东南数县,当年销额当与河运相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