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11795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1冯延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11 冯延巳(三) 下面我们将再看几首冯延巳的词。我们现在接下来看他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我要说明冯延巳的鹊踏枝词在阳春集中收录有十四首。我还要说,每一个词人有他特别喜爱的牌调,有他填写的特别好的一个牌调。冯延巳这十四首鹊踏枝词写得最好。所以,清朝的另外一个词学批评家王鹏运就说,冯正中词鹊踏枝十四首,是“蒙嗜诵焉”。他说他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冯延巳的这十四首鹊踏枝。在冯煦阳春集序中所说“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怳之所为”,指的 也就是冯正中的这十四首鹊踏枝。饶宗颐所说“沉郁顿挫”的也是指鹊踏枝这些个词。就可见在冯正中词里鹊踏枝词牌是他喜爱用的

2、,而且填写的特别好,能够代表他的这种郁抑怆怳特色的作品。所以我们就多看他一首另外的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绞绡掩泪,思量遍。 我们说冯正中总是盘旋沉郁地这样说出来的,不是一首词如此,这是他的风格。所以我们在这第二首小词里边,同样可以看到他盘旋郁结的风格。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真是冯正中用情的态度。我们常常总是以为一定要说些道德了、伦理了、教育了、教化了,以为这些词就都是写感情的有什么深义?可是,正是这些只写这种感情的小词,我们就看到每一个作者有他不同的用情的态

3、度。而他不同的用情的态度,就正反映了他这个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性格。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我们只是说梅花的落就落了,其实,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像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非常简洁,但六个字这么有力量。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那种曲 折,那种盘旋。所以讲词就要注意这一点,他用那幽微的字句所表现的深隐的心灵深处的,甚至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他本身那种心灵深处感情的一种本质。是繁枝,繁茂的树枝,多少梅花落了,是“梅落繁枝千万片”,多么沉痛,多么悲哀。梅落,那繁枝千万片的梅花都落了。这还不够,不只如此,冯正中说“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冯正中。就是这梅花

4、都落了,千万片都落了,这个梅花都没有放弃它的一份感情。已经成为零落千万片的落花了,还犹自多情。我说的就正是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执著,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所以 饶宗颐说他是“开济老臣的怀抱”。中国古人也赞美一种精神,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知道不能挽回了,但是我仍然要尽上我最大的努力。冯正中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操守。“犹自多情”,写得真是好。李后主也写落花,“林花谢了春红”这还不说,李后主还有一首小词: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李后主写的是另外一

5、种美。他写落就是落了,“林花谢了春红” ,“砌下落梅如雪乱”,那落梅是落在地上的梅花,是地上所 铺的那一层落花,跟雪一样。李后主是哀悼,是无可挽回地哀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是,冯延巳是奋斗,是挣扎,是在败亡的途中还要挣扎。所以“犹自多情”,就是这一点他跟李后主是不同的。两个人都好,但是冯正中这种精神,这种用情的态度,是他所特有的特色。他说:“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梅花千万片地落下来,就好像天上的雪花。你看那雪花飘下来的时候,一阵风卷过,雪花在空中飘舞盘旋,随着风旋转。像杜甫的2 两句诗:“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急雪,是下的很密的大雪,在那盘旋的风中双舞。冯正中说这梅花也是

6、如此,“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他白天眼前所见的景物。后边他说了,“昨夜笙歌容易散,洒醒添得愁无限。”前边三句是写的眼前的风景,“昨夜笙歌”,是写的昨天晚上的情事。而这情景之间彼此是有呼应的。我昨天讲韦庄的词也曾说了,这种小词它每一个字,每一句,它每一个文法的结合的口吻,都要传达一种作用,都要指向一种意向,就是 intention,指向他要传达感情兴发的一个作用的目的。“昨夜笙欧容易散”,我们说“笙歌”是多么美好的聚会,可是,“笙歌”这么容易的就散了,别时容易啊。美好的聚会,这么好的事情这么快 就消失了 -“笙歌容易散”。而这“笙歌容易散”就呼应了第一句“梅落繁枝千万片”

7、。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良辰美景的“梅花”不能够常有,赏心乐事的“笙歌”也不能常有,所以,他的情景之间是互相呼应的。“昨夜笙歌容易散”,这“容易”两个字里边有很深的感情。“酒醒添得愁无限”,今天面对着梅落繁枝是我昨夜酒醒以后令天早晨之所见,“酒醒添得愁无限”。所以那个学雪随风转的落花的飞舞,都是他笙歌散去之后的惆怅哀伤的盘旋飞舞。还不仅是如此,他接着又说:“楼上春山寒四面”,这也是冯正中常常表现的一种感情的意境,就是四面寒冷的包围,如 同上一首所说的“独立小桥风满袖”。而这首词则是写的楼上,是这么高、这么孤立的所在,而且四面春山,是一种阻隔,一种隔绝。所以,“楼上春山寒四面”,他所写的是景物,但

8、是,他所表现的是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楼上春山寒四面”,这是冯延巳一贯所表现的感情。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征鸿,我们在讲温庭鸽的词的时候,曾说”雁飞残月天”。鸿雁是传书的,我有所期待,盼望一只征鸿为我传来一封书信。可是过尽征鸿,没有一封我的书信到来,而这个时候苍然暮色自远而至。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说的“苍然暮色”,那种苍茫黄昏的暮 霭,“暮景烟深浅”。当苍然暮色来的时候,远方的景物模糊不清了,而那个烟霭深浅的暮色,因为背景不同,有的是山,有的是树,有的是远,有的是近,所以那烟霭迷蒙有深浅的不同。“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我们要说这是等候之中的一种落空的感觉。“楼上春山寒四面”,在孤独

9、寒冷之中,我所盼望的没有来,“过尽征鸿”,而四面这样的一片迷茫,是“暮景烟深浅”。那种迷茫,那种隔绝,那种寒冷,那种失望,等待的没有来。西方的一个荒谬剧等待多戈,就是写两个人等待一个人,等待一个消息,等待的结果是终于没有来。他们是用这样荒谬的形式表达, 传达的也是一种期待、一种盼望,而所期待盼望的终于没有到来。冯正中所写的也是一种期待、一种盼望的落空,是“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同样是表达这样一种感觉。不过他们所表达的形式不同,表达的感觉不同。等待戈多,它完全是用没有意义的对话,你就觉得这么荒谬,这么枯燥,这么单调。可是中国的词中所写的,说是“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那种怅惘哀伤,那种幽婉缠绵

10、,跟他们那种单调的枯燥的感觉是不同的,这是中国诗词的一种特色。“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你可以感觉到那种情韵的绵长。 后边他又说了“一晌凭阑人不见” ,“一晌”有 两种解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说一晌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有的代表时间的长,有的代表时间的短。代表短的意思我们可以举李后主的一首河:“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这“一晌贪欢”的“一晌”是短暂,是我“梦里不知身是客”,梦中还有“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可是醒来万事全非,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之间,我曾经沉迷在梦中往事的欢乐。“一晌贪欢”,这是短的意思。而冯正中

11、这里说的“一晌凭阑人不见”,是长久的意思,是我长久地在楼头伫立。你 要知道,这时间感觉还曾在哪里暗示出来呢?前半首说的“梅落繁枝千万片”,那是早晨,那是白天。“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夜刚刚过去。等到现在是“楼上3 春山寒四面”的环境 -这是一个空间,“过尽征鸿”在这四个字之中已经从早晨来到黄昏了,已经到了傍晚,已经到了“暮景烟深浅”的时候。所以一晌贪欢,我长久地依靠在栏杆之上。凭,就是凭靠的意思。“一晌凭阑人不见”,我所期待盼望的那个人没有出现。但冯正 中不放弃,他一直也不放弃。所以后面接下来就说了“鲛绡掩泪思量遍”。鲛,传说海底有鲛人,鲛可以织出绡,一种很薄的材料,非常美丽非常柔软的一种材料,

12、用鲛人所织的绡制成的手由。而你要知道用鲛绡还有另外一种联想,鲛人传说是可以泣泪成珠的。泣泪成珠是一个很美好的传说,泪是这样悲哀的,珠是这样美好的。所以他说用那泣泪成珠的鲛人所织的绡。 掩,是用手捺一捺,把眼泪拭千。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一向说,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所以我们中国人一般不用那种决绝的痛哭哀号,流下泪来还用鲛绡把眼泪轻轻地擦去。但是,他放弃了吗?他没 有放弃。“绞绡掩泪”还要“思量遍”,是千回百转,我所期待的那个人我没有放弃。期待的人是谁?在冯延巳的词里边我们不必确指。他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感情的意境。“一晌凭阑”尽管“人不见”,我也要“鲛绡掩泪思量遍”。 我们看了冯延巳的两首鹊踏枝,

13、下边我们要简单地看他另外几首词了。有精读,有略读。我们简单地念一遍,大概地知道他的风格: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抛球乐 “小桥流水共盘桓”表面上写的是桥上徘徊。盘桓、徘徊都是叠韵的字,意思相近, 盘桓、徘徊,就是在一个地方盘桓、徘徊而不离开的意思。我们对一个喜爱的事物、喜爱的地点,可以盘桓流连不去,对于我们的一个亲密的好朋友久别重逢,可以盘桓流连几天地聚首。我们不忍分别,即是盘桓。跟什么盘桓?陶渊明说:“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辞)。他说当他自己在仕宦之途上不甘心与那个黑暗腐败的官僚社会同流合污而解印绶去职归隐,说我回到

14、我自己住的地方,可以手抚着我园中的松树而与这个松树盘桓,多么美好!孤松,那种挺拔的,那种坚贞的,那种经过霜雪不凋落的品格,我与它盘桓。陶渊明诗里常常写到松树。他说:“因值孤生松,敛 翮遥来归。”(饮酒二十首(其四)他说我遇到一棵孤独的松树,就像一只鸟落下来,落在这裸松树上。陶渊明不是鸟,他也没有落在一棵松树上,而他说我落在松树上了,是说他的精神有孤松这种坚贞的不改变的这样的节操。这是很好的。你结果得到孤松来盘桓,你的精神有这样一个依靠和寄托,可以“敛翮遥来归”,很好。 可是,冯正中说“小桥流水共盘桓”,这是冯延巳。冯延巳所以是个悲剧的人物。陶渊明是在仕宦的官场之中,他虽然没有成功,不能在仕宦之

15、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是主动地辞去的,而且辞去以后,完成了他自己的品格和理想。他所追求 的品格理想他完成了,他达到他的一个境界。他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阿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二十三首(其一) 又说: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 他自己完成了他自己的品格,而冯正中没有。冯正中整个地是失败了,整个地是落空了。他跟一个必亡的国家结合了这祥密切的命运,所以他所说的是“小桥流水共盘桓”。小桥,刚才我们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你怎么在小桥之上盘桓?小桥之下是流水,如同李白诗说的: 前水复后水,古 今相续

16、流。 -古风 流水,是永远不停止,永远在消逝的。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所说的,跟一个坚贞的固定的经霜雪都不凋零的孤松一起盘桓呢?你怎么跟没有荫蔽的小桥盘桓?你怎么眼小桥之下一直在消逝不停的流水盘桓?这是冯延巳。他写这两句词的时候,有我所说的这么多想法吗?他不一定有,4 就是说他不知不觉之间,他内心有这样一种隐藏的潜在的意识,而不知不觉之间就表现出来了。“小桥流水共盘桓”,写的是非常悲哀的。 下面的“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波摇梅蕊”,桥下的流水里边,有梅花的梅蕊。这有两种解释,诗词因为 多种原因,因而有多义的可能,有的时候是因为形象有多义,有的时候是因为文法提供的有多义。这“波摇梅蕊”

17、有人说了,是梅花落在水中了,在水中荡漾,所以说波摇梅蕊。可是,你要知道,他写的是小桥的流水,那水是流逝的,而且说当心;心者,水的中央,是水的波心。如果是流水的话,那落花的花瓣就永远停在波心吗?那落花的花瓣为什么不随着流水而流走呢?所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说这个梅蕊不是真正的落花,而这个梅蕊就是树上的花在水中的倒影。水边有一棵梅花,而梅花树的树影,一团白色的海花的花影就正映在水中。当水流动的时候,这个花永远不流走 的,花永远在波心,而这个花永远随着流水的波浪而摇荡不已的,这是“波摇梅蕊当心白”。 这真是非常难讲。词之所以难讲,就在这个地方。你只是说水里边有梅花的影子,这不成。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心灵

18、幽隐之中的感受?那种白的颜色,那种迷茫的感觉,那种摇动的闪烁。我记得在国外看过一个电影,大概是叫做吃南瓜的人( Pumpkin Eater),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剩下她很孤独寂寞的一个人的时候,拉开窗帘,一片花影的闪动。电影上没有说什么话,但是表现了她的寂寞孤独。再引一句中国的词,欧阳修的词:“寂寞起来牵绣幌,月明正 在梨花上。” (蝶恋花)我看那个 Pumpkin Eater的电影最后一幕,看到窗帘上光影的闪动,一个孤独寂寞失去一切的女子,就想到欧阳修这两句词。月明与你何干?梨花与你何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梅花与你何干?流水与你何千?那“波摇梅蕊当心白”与你何干?词是非常

19、难讲的,所以我才要用一些其他人的诗词和故事来作引证。你要想像当冯正中站在小桥流水之上,一片白色的光影闪动时候的感觉。而且,不只是如此。他前后两句的对句,说“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前句的“当心”,与下一句的“贴体”相对称 。前一句的心是“波摇梅蕊”的“当心”,所以那个“当心”,按照字面上文法的结构,应该是“波心”,是“波摇梅蕊”在“当心”,水波摇动的梅蕊正当水的波心。西方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者分析一首诗,跟新批评一样,喜欢把作品孤立起来,只分析作品里边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效果。这个效果在那里?“波摇梅蕊当心” ,按照本句的文法的结构是波心,但按照下一句的对句,“风入罗衣贴体寒”的对句

20、来看,这个心因为它跟贴“体”的相对,所以就变成词人之心了。这是一种语言的妙用。怳 有时候我们中国很多的批评家,欣赏批评词的人,像冯煦、王鹏运,他 们只能说冯正中的词是“郁伊怆怳”或“郁伊倘怳”。可是“郁伊怆怳”和“郁伊惝怳”,这个是太抽象了,太概念化了,太模糊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参考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因为他们要说明出来,要给它一个很逻辑的很科学的很理论的说明。如果按照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来分析,就把这两句的作用很清楚地显现出来了。“波摇梅蕊”的“当心”,本质上是指的波心、可是与下边的“风入罗衣”的“贴体”一结合,这个心就成了词人之心了。那摇动的波光,那梅花的花影,就不止是在波心之中摇动,也是在词人之心中摇动。这是很妙的一种感觉。而“波摇梅蕊当心白,风 入罗衣贴体寒”所写的孤独寒冷与“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情景有相似的地方,因为那是冯正中他自己的感情,他的心灵上的一个基本的状况。他时时都感到寒冷,他时时都觉得被隔绝,是孤独的,是这样寂寞的一种感觉。所以说“风入罗衣贴体寒”。罗,是多么单薄的,而贴体,那个侵袭是多么深入的侵袭。可是冯正中,你为什么不回去休息?你为什么不到屋子里边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躲避?他说了,“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所以我说,冯延巳有悲剧精神。他有奋斗,有挣扎,有反省,而且有永远也不放弃的这种精神。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