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 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
2、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 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 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0 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
3、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1 经济周期理论类型1.1 尤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 1862 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 一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 910 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 “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1.2 基钦周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 1923 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 40 个月(34 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 基钦周期” 。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
4、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1.3 康德拉捷夫周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 1925 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 5060 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 ”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 (1939 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 6 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 3 个短周期
5、。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 18 世纪代到 1842 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 18421897 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周期,1897 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1.4 库兹涅茨周期1930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提出了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平均长度为 20 年。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也称建筑业周期。2 经济周期理论阶段划分2.1 两阶段法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 2到 10
6、 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 GDP 相对于 潜在 GDP 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
7、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 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 ”的企业生存法则。2.2 四
8、阶段法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衰退指实际 GDP 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3 经济周期的原因探讨3.1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
9、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3.2 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3.3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
10、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33 页。 ) ,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
11、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8 页。 ) 3.4 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3.5 熊彼特的“创新
12、周期说”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给企业家带来偏离均衡的赢利,于是,其他企业家纷纷模仿,结果形成创新风暴,经济活动开始上升。但创新毕竟是对均衡的一次扰动,所以,最终经济必然走向新的均衡,结果就导致经济的下降。3.6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在通论第 22 章“略论经济周期中” 。凯恩斯明确地给出了其对经济周期的主要观点:“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能使我们称它为周期的时间过程和时间长短的规律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我相信,经济周期最好应被当作系由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性的变动所造成;当然,随着这种变动而到来的经济制度中的其他重要短期变量会使经济周期的情况变为更加复杂和严重。 ”3.7 萨缪尔森的乘
13、数加速数模型。凯恩斯对乘数原理作过充分论述,但没有分析过加速数原理;而克拉克在在凯恩斯之前就提出了加速数原理。在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将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考察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依此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假定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发生了变化,根据加速原理,投资水平将发生相应变化,然后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变化;新的收入水平再通过加速数和乘数机制导致更进一步的收入变化。根据不同的加速数和乘数的数值,这种收入的变化将呈现出各种情况。这种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收入的变化是收敛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没有周期) ,或者沿着波动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周期最终
14、会消失) ;二是收入的变化是爆发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一直扩大(此时没有周期) ;三是收入沿着波动的路线变化,而且波动的振幅既不扩大亦不缩小,周期存在且持续。显然,只有最后这种情况才是真正的周期运动。但是,这必须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加速数 K 和边际消费倾向 b 的乘积一定等于 1-才会出现这种情况。3.8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起源于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经米塞斯阐发,再由哈耶克总结和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哈耶克相继出版了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1929 ) 、 物价与生产 (1931) 、该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基本形成。哈耶克是从某种均衡(哈耶克的均衡是指一种
15、“均衡比例”: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已定,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品的货币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 )状态出发结合其生产结构(哈耶克的生产结构是指生产的迂回程度或资本化程度。迂回的生产包括若干顺次相继的生产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上一阶段的产出为投入,又以自己的产出为下一阶段的投入。除最后一个阶段外,其他阶段生产的都是中间产品。 )的假说来分析经济周期的。他强调生产结构与经济周期有着重大关系:当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时,繁荣或危机也随之出现。而生产结构是稳定还是变化,取决于各生产阶段上的企业的资本效
16、率,后者又取决于各阶段产品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因此相对价格是决定生产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从而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风向标。哈耶克认为,生产结构会由于两种原因发生变化:1。货币数量一定,但消费 -储蓄比例发生自发的变化;2。消费 -储蓄比例不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当生产结构由于第一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只要货币数量保持一定,经济就会经过一个平稳的自发过程而建立起新的均衡。因此,消费-储蓄比例的变化并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货币数量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均衡的破坏,以及此后的波动路径,会因为新增货币首先用于购买资本品还是用于购买消费品而有所不同。3.9 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
17、周期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在美国。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集中体现于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中。货币主义的结论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货币数量的波动。3.10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又被称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 )是由卢卡斯、巴罗、萨金特等人提出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如货币供给变化、战争、粮食歉收)而产生。理性预期理论承认外部冲击可以引起产出额和就业数量的波动,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供给变化的作用。由于货币当局随机的、不可预见的行动,导致单个经济主体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的判
18、断,从而引起实际产出额和就业量的波动。3.1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以多恩布什、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源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经济扰动,经济中的磨擦和不完全性放大了这种扰动,其结果导致实际总产出与就业率的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者沿两条不同的思路研究经济周期问题:一是在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基础上说明经济的周期性;二是从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角度分析经济周期。3.12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产生标志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将经济波动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理性预期经济人对持续的技术冲击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作出
19、最佳反应,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产量和就业变动被看作是就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进行的帕累托最优调整过程。因此,这种产量波动是自然(趋势)率的变动而不是对均衡的偏离,从而摈弃了短期周期与长期趋势之分。3.13 金融周期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专门研究金融活动自身独特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及其原因和机理的金融周期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周期理论中一个新的分支。目前,学术界对金融周期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金融周期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领域,由金融因素引起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传导的持续性的周期波动。米什金和哈姆的研究表明,金融周期由资产价格波动引起,资产价格上扬使财富迅速膨胀,刺
20、激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基本价值脱节,经济泡沫随之形成;而一旦泡沫破灭,经济中的债务积压就会冲击投资和消费支出。此时如果银行体系因不堪坏帐重负而崩溃,金融中介渠道将受到严重破坏,储蓄向投资转换的机制受阻,经济将出现剧烈波动。帕利的观点与此类似,即资产价格和消费信贷是金融周期的驱动器。克罗基特把金融周期归结为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他认为“典型的金融周期”是指,经济运行正常条件下,由于经济过度扩张出现的金融失衡。法国银行专家组将金融周期定义为: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刻画的实质性、持续性经济波动。根据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方向和波动特征,金融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复苏、繁
21、荣、衰退和萧条。如果繁荣和萧条之间转换速度快、波动幅度深,那么这一特定的金融周期阶段就称为“金融危机” ,这种金融危机极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危机。金融冲击和非金融冲击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周期。各种冲击通过金融渠道传导,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消极冲击的影响很可能被“金融加速器”放大。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缺陷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代理人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更加严重,而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又倾向于过度放贷。因此,信贷关系的波动是金融周期的生成原因。关于金融周期的主要文献大都围绕信贷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而展开。金融摩擦是金融周期最重要的深
22、层原因。巴奇赫特认为银行信贷是导致经济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苏瓦雷兹和萨斯曼建立的动态理性预期模型,提出经济周期是内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经济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道德风险的严重性与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并随着所处阶段周期发生变化;而在财务困境情况下, “债务清算”和“困境抛售”两个因素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伯克南等人对金融因素的放大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的观点是,金融摩擦会放大消极冲击效应。如果存在金融摩擦,即是一个外部冲击趋于零,这种放大效应也会无限扩展,从而导致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而且这种经济波动是确定的、非随机的。金融周期理论不但要寻找
23、哪些金融因素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且还要研究冲击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这些冲击将怎样影响经济周期。目前,研究金融周期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金融加速器理论和金融减速器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外生冲击被金融市场机制放大了;而金融减速器理论则指出,债务人利用金融市场缺陷和金融契约的不完全性进行策略性违约,因而可以削弱外生冲击对经济造成的波动。金融周期理论能够较好地分析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剧烈波动的现象,也能够对现代经济周期的跨国协动现象给予一定的解释。但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而且内容比较庞杂。3.14 政治周期理论。将政府政策看作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所有政治周期模型的共同点。政治周期理论包括两个重要分支:机会主义模型和党派模型。前者说明在位者试图通过操纵经济来实现再次当选目标,后者分析各个参选者都代表一定群体利益并为这些群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