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21303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玉 门 市 贯 彻 落 实 中 央 和 省 委 两 个 “一 号 文 件 ”精 神 情 况 为了全面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确保中央、省委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我们结合玉门实际,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 精神 进行了精心安排,全面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和扎实工作,真正把政策送到农户家中,把措施落到实处,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全部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全市各级思想,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

2、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2010 年,我市农村经济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助推促农增收产业发展。至今年 10月底,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1500 多万元,市、乡两级投入扶持资金 800 多万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助农贷款 7.2 亿元,对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给予扶持,加快推进蔬菜、设施养殖、特色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调整步伐,优势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蔬菜、特色林果、制种、中药材等高效田种植面积达到 26 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 1.05 万头和 1002

3、万只,设施养殖户累计达到 6595 户。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 800 元左右,达到 7200 元以上。2、严格落实涉农各项补贴资金。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决执行省上对涉农补贴的“ 一册明、一折 统” 的支付方式,并 对发放程序、制度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涉农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了中央、省市的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补贴农户手中。2010 年,中央、省、市安排我市惠农补贴资金主要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 电下乡、农村危房改造、社会保障、 “两免一补”、扶贫补助等 11 项,涉及资金总额 9244.78

4、 万元,至目前,共落实下达各类补贴资金 7204.78 万元,除省上危房改造尚有560 万元补助资金未到位外,其他各项资金已全部到位并按要求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有效调动了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3、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两个“一号文件 ”中关于提高 农村金融服 务质量和水平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市委、政府分管金融工作领导的职责,定期组织召开金融部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需求情况通气会,并将加工企业、广大农户归还信贷资金情况纳入到乡镇目标责任书进行严格考核,进 一步增强了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信心。止目前,全市金融部门累计为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放各

5、类贷款 7.2亿元, 较上年增加 2.3 亿元,增长 33%;社保就业部门累计向 500 名农村二三产业经营者、农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01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96%。这些信 贷资金,对农业重3点产业发展给予扶持,加快推进蔬菜、设施养殖、特色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调整步伐,优势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4、积极开拓繁荣农村市场。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农村消费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强农村市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结合玉门农村消费市场的实际,采取加强宣传、网点补贴、连锁配送扶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同时,为了方便广大偏远乡镇农户消费需求,积极争取国家

6、“万村千 乡” 超市和农家服务 店,在 3 个移民乡和地处偏远的昌马乡建起了 45 个超市和农家服务店,方便了农户消费,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止目前,全市共 150 多家商场、服务点共直接销售、旧换新销售各类家电 8585 台,销售额达到 1662 万元,发放家电补贴 212 万元;累计为1373 辆下乡汽车、摩托车发放政策性补贴 332 万元,销售家电、汽摩及销售额均较去年增长 50%以上。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两个“一号文件” 精神, 结合玉门农业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我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以节水高效的日光温室、设施养殖、蔬

7、菜、特色林果等现代农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1、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在深刻领会两个“一号文件” 精神的基 层上,把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的措施和专业化布局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去,促进了特色产业向节水、高效、优势、规模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止目前,全市羊4饲养量达到 109 万只,实现了建设养羊大县的目标;枸杞、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到 1.77 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累计达到 3.44 万亩,日光温室累计面积达到 7137 座、8895亩,蔬菜瓜类种植面积达到 7.68 万亩,分别较 2007 年增长71.4%、61.7%

8、和 68%,并呈现出相对集中 发展、大规模扩张的趋势,形成了以新啤酒原料、蔬菜和特色林果三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2、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我市把节水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等一批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市农业灌溉、园林绿化、植被保护和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2010 年,新增高效节水和常规节水滴灌面积 4.23 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 28.59 万亩。以节水为先导,集成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手段,集中资金投入, 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累计引进种植“名、优、新、特 ”品种 196 个,示范推广节水、增产、提效等关键

9、技术 70 余项,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3、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特色品牌农业健康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就近转化增值,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打造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达到 30 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4 家,酒泉市重点龙头企业 7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15 家,年加工能力 12.81 万吨,带动专业特色生产基地 35 万亩,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 20.1%,全市主要农产品都有了对应的加工企业。特色农产品订单面积占到了种植面积的 85%以上,65%以5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我市按照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

10、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专业合作组织,全市累计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52 个,其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家,带动生产基地规模 10.7 万亩,有 4 家合作社获得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3 家合作社在省工商局注册商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为有效保证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市借助国家、省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认真实施,使全市农业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目前,我市已累计新建、改造农村住房 16456 户,全市 65%以上的居民点进行了以门面改造、门前道路硬化绿

11、化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全市农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 62%。推广应用沼气 5800 户,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了 37%。累计投入3400 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年增加输水能力 4000万立方,为农村 3.9 万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投资 8988 万元,新改建县乡村公路 59 条 816 公里,全市 86%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68%的组通油路, 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完成植树造林面积 3.74 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 8321 亩,义务植树 340 万株,新增高新节水面积 2500 亩,推广节水灌溉面积 4.23 万亩,取得了

12、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5、持续强化扶持政策措施,农民增收途径逐步拓宽。2010 年,我市在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围绕全市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强化政策措施,采取整合6资金、协调贷款、强化帮扶等措施,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进行配套扶持,仅今年一年市财政安排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 763 万元,较去年翻了一番。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7 万人,1.96 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了资格证书,输转农村劳动力 21381 人,劳务收入突破 2 亿元。预计到年底,全市农民人均依靠劳务输转可实现收入1473 元,占到农民人均纯

13、收入的比重达到 21%。三、注重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1、强化培训,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坚持“市场引导 培训、培 训促进就业” 的原则,分 类培训,分级负责,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力求务工人员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协调指导搞好输转后的跟踪维权服务, 监督用工单位和企业,做到同工同酬。对劳务输出人员与当地用人单位发生较大劳务纠纷争议的,积极出面协调解决,必要时开展法律援助行动,努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截止目前,共对 12105 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技能培训,对 2429 名城镇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

14、输转劳务23611 人,其中有组织输转 16384 人,劳务收入达到 2.26 亿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劳务中介机构,推行劳务输转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劳务中介机构 6 家,不但壮大了劳务输出力量和队伍,而且有效的减轻了政府压力及输转风险。2、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2010 年全年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习“ 两免一补” 经费 1042 万元,使 545907名城乡学生受益。全年组织各类教师培训班 68 期,培训6800 多人次,参训率 100%,1268 名在职教职工、447 名离退休教职工全部享受了岗位绩效工资。根据国家新一轮教育布

15、局调整和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要求,玉门三中开校招生,玉门一中、第二小学、下西号寄宿制小学、花海民族中学、石油中专扩建项目全面完工交付使用,除花海、柳湖、玉门镇三个乡镇外,老市区和其他乡镇、团场全面完成了布局调整目标。严格执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年内发放专项补助资金 30 万元。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农村设立卫生医疗机构 72 个,包括 12 所乡镇卫生院和 60个村卫生室。对全市 60 个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设置、建设、人员、业务、药械、 财务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的法律责任和财务核算独立,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硬件设施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化,指导和监督体系化,为全市农民群众健康需

16、求提供了有效保障。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和全员竞聘上岗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3、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切实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中央、省、市、县 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标准由 2007 年每人每年 40 元提高到现在每人每年 120 元。对新农合报销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了各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乡级医院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由原来的 50%提高到目前的 75%;县级医院提高到 65%,市级医院提高到 55%;省级医院提高到 40%,住院最高限额提高到 2.5 万

17、元,大病报销限额提高到了 6.5 万8元,有效减轻了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使参保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再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快落实城乡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标准由 728 元提高到 900 元,月人均补差由 48.6 元提高到 65 元,农村低保对象增加到了 7414 户、28172 人,年内发放城乡低保资金 3073.1 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 59.35 万元,救助 1589 人,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发放医疗救助金 87.48 万元,救助 582 人。4、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了“市

18、级领导 挂点、部 门单位包村、优秀后备 干部帮建、乡村干部包户”四位一体的扶贫工作体制。在农业综 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补贴等方面对移民和贫困农民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帮助移民基地加大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供电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年内改良轻度盐碱沙化耕地 1260 亩,改造危房 1156 户,建成沼气池 480 座,铺筑通村道路 6 公里,修建渠道 918 公里,建成农田林网 2377 亩,栽植林木 320 万株,疏勒河项目移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57%的 农户 架通了有 线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0%以上,1.8 万名移民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19、大力培育移民增收主导产业,年内为移 民 乡 调 引 良 种羊 6845 只 ,牛 羊 饲 养 量 达 到 6.97 万 只 ,新 增 暖 棚 圈 舍 936 座 ,移民 乡 设 施 养 殖 户 累 计 达 到 2542 户 ,养 殖 户 占 到 移 民 总 户 数 的 58%,种 植 酒 花 580 亩 ,枸 杞 3269 亩 ,葡 萄 1120 亩 ,有 组 织 输 转 劳 动力 2540 人 ,创 劳 务 收 入 1760 万 元 ,移 民 来 自 设 施 养 殖 和 劳 务 输转 等 增 收 主 业 的 收 入 比 重 占 到 人 均 纯 收 入 的 80%以 上 。9四、统筹推进城乡一

20、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1、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省委机构改革的要求,近期将成立市农委,实现财政性“三农” 资金资源的统筹安排。市上在每年预算涉农资金时,充分考虑到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培育、生态改善等多个方面,都向农村倾斜,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相协调相适应,并按照两个“一号文件 ”的精神要求,建立和形成了相关的制度,确保了农村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初步理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

21、制。今年,我市用于农村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 9600 多万元,是上年同期的 2.3 倍。2、以城乡全覆盖规划促进一体化发展。今年,我市在财政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拿出一部分资金,着力完善了新市区、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把城乡规划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进行统筹规划,新市区规划中,把周边的 4 个乡镇也纳入到规划范围内,加快了新市区周边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启动了 3 个中心集镇,16 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 涵盖城乡,增 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杜绝就业招录中的城乡户籍身份歧

22、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村富余劳动10力经过职业培训再进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开通农村劳务信息网,以市场机制建立劳务基地,累计与 22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为 3.6 农民工登记了信息,帮助 7200 余人实现了就业。放宽了户口迁移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转入城镇定居。出台相关政策将 3600 多名被征地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将新征地农户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全覆盖。4、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主动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推进建立市、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

23、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 依法、有偿、自愿” 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财政预算资金中切块 1支持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发展,对从事规模化养殖的大户补助 10 一 50 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农业生产相对较薄弱的乡镇、村组改善农业设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 11 以上,约 5.32 万亩。5、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中央、省、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发展制度创新的有关精神,制定出台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和下西号乡为试点,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启动实施了新市区“农民新村” 建设 工程,采取“以土地换房产、以土地换商铺、以土地换保障”, 鼓励失地农民进城居住,发展二三产业,年内有 320 户、1200 多名被征地农民享受优惠政策,进城居住;按照“统一规 划、综合开发、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