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2625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病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铃薯病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铃薯病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铃薯病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铃薯病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薯类作物病害马铃薯 (potato); 学名 Solanum tuberosum L.。 别名土豆、洋芋、山药旦、荷兰薯等。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主要作粮食、蔬菜及饲料 , 也是工业原料。其病害我国发生的有 40 多种 , 较普遍的有 1520 种。其中真菌、细菌引起的病害为害最大。病毒、植物菌原体续发性侵染为害也相当严重。甘薯 (sweet potato); 旋花科甘薯属中的一个栽培种。学名 Ipomoea batatas (Lam.)L.。 别名番薯、红薯、红者、山芋、地瓜、白薯等。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常见病害有 30 多 种 , 发生较普遍、为害较重的有甘薯黑疤病 (

2、 黑斑病 ) 、根腐病、甘薯瘟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病毒病等。木薯 (cassava); 学名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别名树薯、木番薯。大较科木薯系多年生灌木 , 地下部结薯 , 是世界三大薯类 ( 木薯、马铃薯、甘薯 ) 之一。主要病害有 30 多种。如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炭疽病、蛙皮病、花叶病、徒长病等。1. 马铃薯病害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彩版 52409症状 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 , 造成缺苗。 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子发黄 , 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 , 大小 16cm 。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 , 有时茎基部

3、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 (15 mm) 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 ; 轻病株症状不明显 , 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hn 称立枯丝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初生菌丝无色 , 直径 4.988.71 m, 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 , 分枝处多缢缩 , 并具 1 隔膜 , 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 , 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 , 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 , 大小 0.55mm 。菌丝生长最低温度 4 , 最高 3233 , 最适 23 ,34 停止生长 , 菌核形成适温 2328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中的

4、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初侵染源 , 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 , 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该菌除侵染马铃薯外 , 还可侵染豌豆。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渭会、高原系统、胜利 1 号等较抗病。 (2) 建立无病留种田 , 采用无病薯播种。 (3) 发病重的地区 , 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 , 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 , 避免早播。 (4) 播种前用 35% 福 甲 ( 立枯净 ) 可性粉剂 700 倍液或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浸种 10 分钟。 (5) 也可用 23% 噻氟菌胺( 满穗 ) 悬浮剂 , 每 667 用量 142O ml

5、 对水 406OL 茎叶喷雾。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彩版 52410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 , 块茎未见发病。叶片染病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 斑 , 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 , 有的叶斑不太明显。潮湿条件下 , 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 Cercospora concors (Casp.)Sacc. 称绒层尾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上密生多分枝的分生孢子梗 , 曲膝状 , 具分隔 O6 个。分生 孢子近无色或浅褐色 , 圆筒形或倒棍棒形 , 直或略弯 , 两端钝圆 , 大小 1480 36(m), 长度变化较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

6、子在病残体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 季节为害叶片 , 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 , 病原菌大量积累 , 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 尤以秋季多雨连作地发病重。防治方法 (1) 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 , 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2) 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多硫 ( 清宁、邦斑克 ) 悬浮剂 800 倍液、 78% 波锰锌(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马铃薯早疫病彩版 52411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 也可侵染块茎。叶片

7、染病病斑黑褐色 , 圆形或近圆形 , 具同心轮纹 , 大小 34mm 。 湿度大时 , 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 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边缘分明 , 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 , 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病原 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 称茄链格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 Alternaria solani (Ell.et Mart.)Jones et Grout 。菌丝丝状 , 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 , 束生 , 每束 15 根 , 梗圆筒形

8、或短杆状 , 暗褐色 , 具隔膜 14 个 , 大小 30.6104 4.39.19(m), 直或较直 , 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形或倒棒形 , 淡黄色 , 大小 85.6146.5 11.722(m), 纵隔 19 个 , 横隔 713 个 , 顶端长有较长的喙 , 无色 , 多数具 13 个横隔 , 大小 6.374 37.4 (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 , 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 , 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 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 ,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 70%, 该病易

9、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628 , 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 , 温度适宜 , 分生孢子经 3545 分钟即萌发 , 从叶固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 , 潜育期 23 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防治方法 (1)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 适当提早收获。 (2) 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畦田块种植 , 增施有机肥 , 推行配方施肥 , 提高寄主抗病力。(3) 发病前开始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80% 代森锰锌( 喷克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65% 多果定可湿性粉剂 9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

10、续防治 23 次。马铃薯晚疫病彩版 52412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 , 病斑周 围具浅绿色晕圈 ,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 , 呈褐色 , 并产生一圈白霉 , 即孢囊梗和孢子囊 , 尤以叶背最为明显 ;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 , 质脆易裂 , 不见自霉 , 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 , 终致全株黑腐 , 全田一片枯焦 , 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 , 稍凹陷 , 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 , 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

11、ry 称致病疫霉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分枝 , 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 孢子囊拧橡形 , 大小 238 1223( m), 一端具乳突 , 另端有小柄 , 易脱落 , 在水中释放出 5 9 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 2 根 , 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 孢子 , 萌发出芽管 , 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 20 23 , 孢子囊形成适温 1922 ,1013 形成游动孢子 , 温度高于 24 , 孢子囊多直接萌发 , 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 97%, 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 , 导致不发芽或 发芽后

12、出土即死去 , 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 , 病部产生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 形成发病中心 , 致该病由点到面 , 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 , 形成病薯 , 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 , 相对湿度 95% 以上、 18 22 条件下 , 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 , 冷凉 (1013 , 保持 1-2 小时 ) 又有水滴存在 , 有利于 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 孢子 , 温暖 (2425 , 持续 58 小时 ) 有水滴存在 , 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 , 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 , 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

13、 , 只要出现白天 22 左右 , 相对湿度高于 95% 持续 8 小时以上 , 夜间 1013 , 叶上有水滴持续 1114 小时的高湿条件 , 本病即可发生 , 发病后 1014 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 : 鄂马铃薯 1 号、 2 号 , 坝薯 10 号 , 冀张薯 3 号 , 中心 24 号 ,I-1085, 矮 88-1-99, 陇薯 161-2, 郑薯 4 号 , 抗疫 1 号 , 胜利 1 号 , 四斤黄 , 德友 1 号 , 同薯 8 号 , 克新 4 号 , 新芋 4 号 , 乌盟 601, 文胜 2 号 , 青海 3 号

14、等。虎头、东薯 8号、克新 1 号、克新 4 号具水平抗性。以上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 , 受害较轻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 选用无病种薯 , 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 , 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 , 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 , 进行无病留种。 (3) 加强栽培管理 , 造期早播 ,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 ,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 增强抗病力。 (4) 药剂拌种。 100 kg 芽块用 58% 甲霜灵 锰锌 可湿性粉剂 100g, 加少量水浸蘸或喷施 ; 或每 667 用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200250g, 配成含药量 1%

15、2% 的颗粒剂撒于种植穴内。 (5)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10% 氰霜唑 ( 科佳 ) 悬浮剂 20002500 倍液或 69% 安克锰锌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70% 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70% 丙森锌(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68.75% 易保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52.5% 抑快净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78% 波 锰锌(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马铃薯早死病彩版 52413症状 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 , 从叶脉向内黄化 , 后由黄变褐干枯 ,

16、但不卷曲 , 直到全部复叶枯死 , 不脱落。根茎染病初症状不明显 , 当叶片黄化后 , 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 , 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 , 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 , 纵切病薯可见 “ 八 “ 字半圆形变色环。病原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称大丽轮枝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 , 老熟后褐色 , 有分隔和分枝 , 大小 25215 2169(m) 。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 , 孢子梗上每轮具 24 根小枝 , 大小 13.721.4 2.32.7(m), 每小枝上顶生 1 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

17、2.39.1 153.0(m), 能形成微菌核。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 , 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体内蔓延 , 在维管束内繁殖 , 并扩展到枝叶 , 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 1924 , 最高 30 , 最低 5 , 菌丝、菌核 60 经 10 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 , 种薯块伤口愈合慢 , 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从播种到开花 , 日均温低于 15 持续时间长 , 发病早且重 ; 此间气候温暖 , 雨水调和 , 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此外有报道 V

18、.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 也可引起该病。防治方法 (1) 选育抗病品种如国外的阿尔费、迪辛里、斯巴恩特、贝雷克等品种较耐病。 (2)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 播种前种薯用 0.2%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 1 小时。(4)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4 年以上轮作。 (5)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 , 每 667 用 50% 多菌灵 2kg 进行土壤消毒 ; 发病初期喷 65% 多果定可湿性粉剂 600700 倍液或 37% 多菌灵草酸盐 ( 枯萎立克 ) 可溶性粉剂 500 倍液。此外可浇灌 30% 个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500 倍液

19、,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L, 或用 12.5% 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 2003 00 倍液 , 每株浇灌100ml。 隔 10 天 1 次 , 灌 1 次或 2 次。马铃薯枯萎病彩版 52414症状 初地上部出现萎 蔫 , 剖开病茎 , 薯块维管束变褐 , 湿度大时 , 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Schlecht.) 称尖镰孢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灰褐色 ; 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黏分生孢子团里生成 , 镰刀形 , 弯曲 , 基部有足细胞 , 多 3 个隔膜 , 大 小 19452.55(m),5 个隔膜的大小为 3060

20、 3.55(m) 。 小型分生孢子 12 个细胞 , 卵形或肾脏形 , 大小 5 26 24.5(m), 多散生在菌丝间 , 一般不与大型分生孢子混生。厚垣孢子球形 , 平滑或具褶 , 大多单细胞 , 顶生或间生 , 大小 515(m)。 该菌还可侵染番茄、 球茎茴香、甜瓜、草莓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 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 从伤口侵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 28 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参见马铃薯早死病。马铃薯疮痂病彩版 52415症状 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 , 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

21、形大斑块。因产 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 , 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 , 不深入薯内 , 别于粉痂病。病原 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vici 称疮痂链霉菌 , 属放线菌。菌体丝状 , 有分枝 , 极细 , 尖端常呈螺旋状 , 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 , 大小 1.21.5 0.8 1.0(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 之前 , 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 , 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 , 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 , 健薯播人带菌土壤中也能

22、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 2530 , 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 ,pH5.2 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 , 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防治方法 (1) 选用泰山 1 号、中薯 4 号、春薯 1 号、自丰、五里白、豫马铃薯 2 号、鲁马铃薯 1 号、早大白等抗此病的品种。选用无病种薯 , 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 (2) 用 10% 适乐时悬浮种衣剂 255Oml 拌 100 kg 种薯或用 68% 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 倍液浸种薯 5 分钟。 (3) 多施有机肥或绿肥 , 可抑制发病。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 5 年以上轮作。 (4) 选择保水好的地块种植

23、, 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马铃薯粉痂病彩版 52416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 , 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 斑 , 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 , 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 , 成为直径 35 mm 不等的 “ 疱斑 “, 其表皮尚未破裂 , 为粉 痂的 “ 封闭疱 “ 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 ,“ 疱斑 “ 表皮破裂、反卷 , 皮下组织现橘 红色 , 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 ( 孢子囊球 ),“ 疱斑 “ 下陷呈火山口状 , 外围有木栓质晕环 , 为粉痂的 “ 开放疱 “ 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病原 Spongospora subterrane

24、an (Wallr.)Lagerh. 称粉痂菌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粉痂病 “ 疱 斑 “ 破裂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休眠 孢子囊球 ( 休眠孢子团 ), 由许多近球形的黄色至黄绿色的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 , 外观如海绵状球体 , 直径 1933(m), 具中腔空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 , 直径 3.54.5(m), 壁不太厚 , 平滑 , 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 , 无胞壁 , 顶生不等长的双鞭毛 , 在水中能游动 , 静止后成为变形体 , 从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内致病。游动 孢子及其静止后所形成的变形体 , 成为本病初侵染源。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 孢子囊球在种薯内

25、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 , 病 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 ; 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 病土、病肥、灌溉水等 。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 45 年 , 当条件适宜时 , 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 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 , 从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 ; 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 , 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 ; 到生长后期 , 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 , 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 , 充满寄主细胞内 。病组织崩解后 , 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壤湿度 90% 左右 , 土温 1820 , 土壤 pH4.75.4, 适于病菌发育 , 因而发病也

26、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 , 田间再侵染即使发生也不重要。防治方法 参见甘薯疮痂病。马铃薯癌肿病彩版 53417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 , 形成大大 小小花菜头状的瘤 , 表皮常龟裂 , 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 , 后期变黑褐色 , 松软 , 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害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 , 甚者造成烂 窖 , 病薯变黑 , 发出恶臭。地上部 , 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 , 后期病株较健株高 , 叶色浓绿 , 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 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病原 S

27、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uldbersky)Percival 称内生集壶菌或马铃薯癌肿菌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内寄生 , 其营养菌体初期为一团 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 ( 称变形体 ), 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当病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 , 整个单胞菌体的原生质就转化为具有一个总囊壁的休眠孢子囊堆 , 孢子囊堆近球形 , 大小 47 10078 81(m), 内含若干个孢子囊。孢子囊球形 , 锈褐色 , 大小 40.377 31.464.6(m), 壁具脊突 , 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游动孢子具单鞭毛 , 球形或洋梨形 , 直径 22.5 m, 合子具

28、双鞭毛 , 形状如游动孢子 , 但较大。在水中均能游动 , 也可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休眠孢 子囊抗逆性很强 , 甚至可在土中存活 2530 年 , 遇条件适宜时 , 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 , 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 , 经过生长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可释放出游动 孢子或合子 , 进行重复侵染。 并剌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在生长季节结束时 , 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转入越冬。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 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 12 24 的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本病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 , 而

29、且疫区一般在海拔 200Om 左右的冷凉山区。 此外土壤有机质丰富和酸性条件有利发病。防治方法 (1) 严格检疫 , 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 , 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 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 , 我国云南的马铃薯 “ 米粒 “ 品种表现高抗 , 可因地制宜选用。 (3) 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 , 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 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 , 施用净粪 , 增施磷钾肥 , 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 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6) 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方便的田块于 70% 植株出苗至齐苗期 , 用 20%

30、三唑酮乳油 1500 倍液浇灌 ; 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 20% 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 , 每 667 喷对好的药液 506OL, 有一定防治效果。马铃薯炭疽病彩版 53418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见药用植物病害一一马铃薯炭疽病。马铃薯白绢病彩版 53419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 , 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 , 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Athelia rolfsii (Curzi)Tu. 菌核由菌丝构成 , 外层为皮层 , 内部

31、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 , 初白色 , 紧贴于寄主上 , 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 , 直径 0.53 mm。 高温高湿条件下 , 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 , 单胞 , 棍棒状 , 大小 16 6.6(m), 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此外 , 有报道 Corticium rolfsii(Sacc.) Curzi 称罗耳伏革菌 , 也是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 , 耐低温 , 在 -10 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 , 自然条件下经 56 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 , 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 , 形成

32、中心病株 , 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 , 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 , 发育适温 3233 , 最高 40 , 最低 8 , 耐酸碱度范围 pH1.98.4, 最适 pH5.9 。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 , 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 , 行间通风透光不良 , 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防治方法 (1) 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 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2) 深翻土地 , 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 , 可减少该病发生。 (3) 在菌核形成前 , 拔除病株 , 病穴撒石灰消毒。 (4) 施用充

33、分腐熟的有机肥 , 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5) 调整土壤酸碱度 , 结合整地 , 每 667 施消石灰 100 150 kg, 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6) 病区可用 50% 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 150g 加细干土 15kg 混匀后撒施于病穴或茎基部土壤上 , 或喷洒 50% 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此外 , 也可用 20% 甲基立枯磷 ( 利克菌 ) 乳油 1000 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 12 次 , 隔 1520 天 1 次。马铃薯灰霉病彩版 53420症状 该病发生在贮藏期块茎上。病薯表皮皱缩 ,

34、 呈黄褐色半湿状腐烂 , 由伤口长出毛状密集的灰色霉层。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res .ex Fr. 称灰葡萄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 孢子梗多分枝, 顶端膨大 , 产生葡萄穗状丛生的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球形至卵形 , 单细胞 , 无色或浅褐色 , 大小 7 10 6.510(m); 在培养基上易形成菌核 , 菌核不规则形 , 黑色 , 坚硬。刺伤接种 , 薯块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从伤口侵入 , 遇有贮藏条件适宜即可发病 , 在窖内进行传播蔓延。防治方法 (1) 严格挑选种薯 , 尽量减少伤口。 (2) 其他方法参见豌豆灰霉病。马铃薯黑胫病彩版 53421

35、症状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 , 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 , 不发 芽 , 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 , 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 1518cm 出现症状 , 植株矮小 , 节间短缩 , 或叶片上卷 , 褪绿黄化 , 或胫部变黑 , 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 , 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 , 病部黑褐色 , 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 , 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 , 湿度大时 , 薯块变为黑褐色 , 腐烂发臭 , 别于青枯病。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Van Hall)Dye 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

36、铃薯黑胫亚种 , 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菌体短杆状 , 单细胞 , 极少双连 , 周生鞭毛 , 具荚膜 , 大小 1.31.9 0.530.6(m), 革兰氏染色阴性 , 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 , 菌落微凸乳白色 , 边缘齐整圆形 , 半透明反光 , 质黏稠。该菌适宜温度 1038 , 最适为 2527 , 高 于 45 即失去活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菌 , 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 , 引起更多种薯发病 , 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 , 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 , 经伤口侵入致病 , 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 匐

37、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窑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 , 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抗疫 1 号、胜利 1 号、反帝 2 号、渭会 2 号、渭会 4 号和渭薯 2 号等。此外 , 克新 1 号、郑薯 2 号、丰收白等抗侵入 , 克新 4 号、郑薯 3 号、高原 7 号较抗扩展 , 疫不加抗侵入和扩展。 (2) 选用无病种薯 , 建立无病留种田 o (3) 切块用草 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4) 适时早播 , 促使早出苗。 (5)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 , 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 , 减少菌源。

38、(6) 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 , 人害后加强管理 , 窖温控制在 14 , 防止害温过高 , 湿度过大。 (7) 喷洒 20% 喹菌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马铃薯青桔病彩版 53422症状 病株稍矮缩 , 叶片浅绿或苍绿 , 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 , 开始早晚恢复 , 持续 45 天后 , 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 , 但仍保持青绿色 , 叶片不凋落 , 叶脉褐变 , 茎出现褐色条纹 ,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 , 湿度大时 , 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 , 轻的不明显 , 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 , 切开薯块 , 维管束圈变褐 , 挤压时溢出白色黏液 , 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

39、, 严重时外皮龟裂 , 髓部溃烂如泥 , 别于枯萎病。病原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Yabuuchi et a1. 称茄青枯劳尔氏菌 , 异名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Smith 属细菌。菌体短杆状 , 单细胞 , 两端圆 , 单生或双生 , 极生 13 根鞭毛 , 大小 0.92.O 0.50.8(m)。 在肉汁胨蔗糖琼脂培养基上 , 菌落圆形或不整形 , 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 , 稍隆起 , 平滑具亮光 , 革兰氏染色阴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 , 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 , 无寄主可

40、在土中腐生 14 个月至 6 年。病茵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 , 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 , 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 , 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 , 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 , 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 1040 均可发育 , 最适为 3037 , 适应 pH68, 最适 pH6.6, 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防治方法 (1) 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 4 年以上轮作 , 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 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 如怀薯 6 号、阿奎拉、新芋 4 号、鄂芋 783-1 、鄂马铃薯

41、 3 号等。 (3) 选择无病地育苗 , 采用高畦栽培 , 避免大水漫灌。 (4) 清除病株后 , 撒生石灰消毒。 (5) 加强栽培管理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喷施植宝素 7500 倍液或爱多收 6000 倍液 ,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 六 3 号菌 500 倍液 , 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 667 施石灰 100150kg, 调节土壤 pH 值。 (6) 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 MA-7 、 NOE-104, 于定植时大苗浸根 ; 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 000 倍液或农抗 “401“500 倍液、20% 噻

42、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 倍液、 50% 氯溴 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水溶性粉剂 1000 倍液灌根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0.30.5 L, 首次用药需提前 10 天 , 连续灌 2 次。马铃薯软腐病彩版 53423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 , 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 , 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 , 再向茎干蔓延 , 后茎内髓组织腐烂 , 具恶臭 , 病茎上部校叶萎蔫下垂 , 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 , 初呈水浸状 , 后薯块组织崩解 , 发出恶臭。病原 有 3 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

43、vora (Jones) Bergey et al. 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 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Van Hall)Dye 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及 E.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 称菊欧氏菌。菌体直杆状 , 大小 13 0.51(m), 单生 , 有时对生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靠周生鞭毛运动 , 兼厌气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 , 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 , 注意通风透光和

44、降低田间湿度。 (2) 及时拔除病株 , 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3) 避免大水漫灌。(4) 喷洒 10% 恶醚唑(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或 20% 喹菌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7% 春王铜 ( 加瑞农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马铃薯环腐病彩版 53.424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 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 , 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 , 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 , 具明显斑驳 , 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 , 病情向上扩展 , 致全株枯死 ; 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 叶缘稍内卷 , 似缺水状

45、, 病情向下扩展 , 全株叶片开始褪绿 , 内卷下垂 , 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 , 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 , 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 , 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 , 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mith)subsp.sepedonicum Davis et al. 称马铃薯环腐病菌。异名: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 , 变硬、革质化 , 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

46、外还有复合侵染 , 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病原 Potato virus X (PVX),Potexvirus 称马铃薯 X 病毒 , 异名:Potato virus X, (PVX), 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 , 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 , 长 480580nm, 其寄主范围广 , 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 1000001000000 倍 , 钝化温度 6875 , 体外存活期 1 年以上。Potato virus S(PVS),Carlavirus 称马铃薯 S 病毒 , 异名 :Potato virus S,(PVS), 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

47、粒体线形 , 长 650nm, 其寄主范围较窄 , 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 110 倍 , 钝化温度 5560 , 体外存活期 34 天。 Potato virus A(PVA),Potyviridae 称马铃薯 A 病毒 , 异名 :Potato virus A,(PVA), 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 , 长 730nm, 其寄主范围较窄 , 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 病汁液稀释限点 10 倍 , 钝化温度 4452 , 体外存活期 1218 小时。Potato virus Y(PVY),Potyviridae 称马铃薯 Y 病毒 , 异名 :Pot

48、ato virus Y,(PVY), 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 , 长 730nm, 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 , 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 1001000 倍 , 钝化温度 5262 , 体外存活期 1 2 天。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 Luteoviridae 称马铃薯卷叶病毒 , 异名: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 病毒粒体球状 , 直径 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 , 病毒稀释限点 10000 倍 , 钝化温度 70 , 体外存活期 1224 小时 ,2 低温下存活 4 天。此外 TMV 也可侵染马铃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 PVX 外 , 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 理条件差 , 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 ,25 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