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多是滥竽充数,不明心要,唯这篇有点味道,有点长,有耐心的请看完. 什么是无相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
2、较于人我,不可罣碍布施多少于心上。什么是解行并重?修学佛法,首须理解经教,也就是要读经阅藏,听经闻法,以了解教义;如果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下功夫,也只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 ,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因此,学佛必须解行并重。什么是五家共有?佛陀说世间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儿女。虽然我们拥有万贯家财,逢到大火、大水,可以把我们的家当焚烧成灰,或流失净尽;遇到盗贼、贪官污吏,也会抢走我们的财富;即使亲如儿女,如果不肖奢侈,也会使家财转眼成空。所以,人生在世,累积财富不如累积功德。什么是诸行无常?“诸
3、行“ 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 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
4、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法句经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花朵,以肉
5、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2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
6、间没有真正长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什么是缘起性空?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 ,以为佛教所说的“ 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 。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 “;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 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
7、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什么是涅槃?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
8、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佛在世时的诸大阿罗汉,也都是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 乞食。由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所以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是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什么是四依止?“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9、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 就是只有一个,“ 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
10、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 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 了。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
11、着不能证得。“ 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3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什么是不二法门?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 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
12、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人在山林,心怀社会。立足地球,放眼宇宙。身居市井,志在佛国。天堂虽好,人间更美。法界无边,家庭第一。今日一会,无限未来。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 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什么是一心二门?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 与“心生灭门“ ,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 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
13、,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所以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
14、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的二面。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 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什么是六成就?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是放诸四海
15、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如是:为“信成就“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 。是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 。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佛:为“主成就“ 。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 。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的印度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
16、就“ 。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处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4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什么是“般若“?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无言说教、拂尘扫垢;不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 ,因智慧有
17、善有恶,若智慧“生病“则成“痴 “,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含义较肤浅,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种类,有三: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导,重于解悟,如舟筏。观照般若:在于体验真理,重于实行,如驾驶。实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证,重于性体,如抵目的地。般若指的是我们的智慧、真理、实相、本来面目、真心、佛母。什么是佛教?佛教,广义的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的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法是什么意思?“法“ 的梵语音译是“达磨“。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 “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
18、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 一切法“ 、“诸法“,就是“ 一切事物“或“ 宇宙万有“的意思。缘起是什么意思?“缘起“ 即 “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陀曾给“缘起“ 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
19、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什么是无常?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什么是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以为因果的法则是
20、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 “因果决定无染杂乱义 “的简单解释。什么是法印?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所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 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一切行苦“ ,亦称四法印。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5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则着重自己解脱。什么叫做六度?“度“ 的梵语音译是“波罗蜜多“,字义是 “到彼岸
21、“,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什么是四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四摄法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五明是什么?五明是五种学艺,是印度的学术分类法。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医方明:即医药学。因明:即逻辑学。内明:即佛学。阿罗汉是什么意思?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
22、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 。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什么叫做丛林清规?丛林就是大寺院。僧众集合在一起,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禅宗寺院(丛林)的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遵行的规制。清,为清净大海众的略称;规,为规矩准绳的意思。又因为所立的仪轨能清净大众,所以称为清规。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之后,我国陆续撰出的清规有:禅苑清规、日用小清规、禅林备用清规、幻住庵清规等;日本有:永平清规、莹山清规等。什么是五时?天台宗把释迦如来所说
23、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称为五时。什么是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名为五乘。“南无 “是什么意思?“南无“ ,是梵语的音译,意义是敬礼、皈敬、皈依。“转法轮 “是什么意思?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陀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
24、是鹿野苑,在今天波罗奈城。“三宝“是什么? 佛陀是佛宝。佛陀所说的法是法宝。佛陀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他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二、修持在家信众可否于房间内诵经念佛?居家若有佛堂,诵经做功课最好到佛堂;若无佛堂,或环境不许可,亦可在房间内课诵,只要把房间整理干净即可。不课诵时,佛像与经书应用布或经盖盖好,课诵时,再取下即可。6参加法会时应如何持经课诵才如法?持经课诵,除了心存恭敬外,举手投足间的观照留意,更能使我们身心一如,于恭敬中承受法益。双手捧之,平胸,
25、不单手携行。双手捧经欲向佛作礼时,只须平举齐眉,不向人作揖或合掌。休息时,经书应置于净处,不随意弃置。不任意损坏经书。不在经书上随意涂写。经书如未诵完,可用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经书蒙尘时,不用口吹,应以净纸擦拭。经案上不放置其他杂物,如电话(大哥大)等。喝酒无罪,何以佛教视为根本大戒的五戒之一?酒虽无罪非恶,但酒醉之后,常使人失去理智而做出种种恶事。譬如大毘婆娑论说,印度有位优婆塞,饮酒之后,盗取邻居的鸡,烹杀作为下酒菜,犯下偷盗、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有看见鸡,犯了妄语罪;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因此佛陀制定不饮酒戒
26、。对灭老鼠、蟑螂、蚊虫、使用农药的看法?有些开药店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或者捕杀老鼠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在这里,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以“人“ 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如果为了去除虫害,当然,预防比杀害要好些,但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 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
27、不通忏悔。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瞋恨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是必堕地狱受苦的。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要把佛法的规范视为畏途,认为是束缚我们自由行动的绳索,或以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严,难以守持。其实,佛法的戒律有很宽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佛教徒可以说谎吗?在佛教里,杀、盗、淫、妄、酒是根本大戒,根本戒的妄语是指:“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却说得到了神通,没有证果,却说已证果,这种说词构成了妄语罪,像古今附佛外道的人,自称活佛,还
28、有自谓无上师的人,所说的皆为妄语。很多江湖人物,也常用如此欺骗的诈术赢得别人的信仰、恭敬,这也是妄语。至于我们常讲的:“大家吃过饭了吗?“明明没有,但为了怕问的人麻烦,于是会说:“我吃饱了。“ 这类的话并不严重,因为话中含有善意,叫做方便妄语。经云:修道之人,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这点很重要。受持“八关斋戒“ 为何“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受持八关斋戒,等同出家人,一切生活当以知足少欲为原则,才有助于身心的净化。高广大床容易使人心生贪恋,所以,佛制出家众不可睡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是指非时食容易助长贪欲,且饱食之后容易昏沈,故佛陀制戒不许。修习苦行才容易入道吗?一般人总
29、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 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 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都不顺于佛道,难得解脱。尤其某些外道修无意义的苦行(如食牛粪、食草、烤火等),或极力主张欲乐,这都是无助于解脱道的邪见。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来减少外缘,磨练心志,是不同于极端苦行的。何谓“借假修真“ ?7“假“ 是指我们的身体,“真“是指我们的心。修行主要是在修 “心“,身体只是修身的工具而已。但一般人平时只知重视自己的身体,却不重视我们的心,这是颠倒的,要知道人生百年之后,身体不是我
30、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上有个故事,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到晚,我就帮你穿衣、洗脸、吃饭、刷牙、走路,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到处跑道场,每天拖着躯壳东来西往的,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有一首偈语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心外觅佛,身体你不是太糊涂了吗?“人生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心,那才是重要的。打坐时呈现异相好吗?呈现异相,一般是指看到佛菩萨,或自身放光,或身体变大或
31、飘浮空中或具神通等,这些现象,有时候是自己的幻觉,或魔来混淆自心清净,误导众生修行正道。虽然也有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但如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呈现异相虽令人好奇,但却无关于解脱。如果执着了,对修行者不好,唯有平常心观其来去,才是正确的处理态度。打坐时有幻像该如何?睁开眼睛,再有幻境,就起来跑香,偶尔有些瑞相,也是适可而止。如果常有幻像,要想方法正念。吃素会造成体力不继,营养不良吗?吃素不但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主要是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
32、毒素。至于有些素食者何以显得瘦弱不堪、体力不支的样子,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分配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素食所引起。烦恼来时怎么办?去除烦恼的方法有:找善知识倾诉,避免再和烦恼人谈话。惭愧自己有烦恼,责怪自己没出息。走入大众,接待客人,更要亲切、微笑,说好话。面对现实,主动找对方沟通。自制、能忍,才是有力的人。宽容别人,体谅别人,人我互调,为别人想一想。自省改过,因为这是最勇敢的人。发愿:“我愿以慈心对待他人,我愿以慈眼看待他人。“自念:“我不是为烦恼来学佛的。“自问:“为什么自己放不下?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告诉自己:“我要赞美别人,我要尊敬别人。“写作
33、、抄书,多写几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画图,最好画佛菩萨的金容圣像。念佛、拜佛或读诵、抄写各种忏悔文、发愿文。诵经或读法语、箴言。阅读藏经,讲一段藏经的内容给自己听。打坐参禅,自问为什么烦恼?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听梵呗,唱圣歌,或是弹一曲“三宝颂“或“ 念佛曲“。瞻仰佛菩萨的圣容,“我以生气的面孔能对佛菩萨吗?“逆境来时怎么办?面对逆境的方法有:8勇于面对,接受挑战,设法改进。学习承担,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肯定自己,安住身心,以不变应万变。观想古今圣贤,以他们的事迹作榜样,努力向前。阅读高僧传记,学习坚忍、发愿、无畏于风霜雨雪等艰难困苦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忖“我已没有
34、退路,不管怎样,我要坚持下去“ 。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气馁,观想佛陀降魔的精神。灵巧应变,另辟新路。以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告诉自己:“没有逆境,那有顺境,我要经得起考验!“坚此百忍,不可输掉慧命!自念:“逆境只是一时的,修道是永远的,不要害怕!“斗志不斗气,一切境界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多念几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念一段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生气时怎么办?生气时,可以: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态度。不要给人知道自己生气,暂时离开现场,到室外透一下气。记下生气的原因,再替别人想一想。聆听或唱诵梵呗圣歌,从歌声梵呗中,平息情绪。礼佛忏悔。面带笑容,告诉自己要欢喜
35、,不可生气,会上人当!做个旁观者,冷静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揽镜自照,看看自己生气的模样。诵念佛号,直至气消为止。观想佛、菩萨的慈颜相好。到没有人的地方去,问自己:我生气有道理吗?反问自己:“为什么要生气?“ 往往会发现:这种小事,没有什么了不起!自我反省,承认己过。心想:承担委屈,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逆增上缘。看破放下,学习“观自在“ ,问自己,自己生气会自在吗?找不生气的人讲话;但不可给人知道自己在生气。生气时,要慢半拍,告诉对方:等一会我要生气!忍!忍!忍!忍一口气,风平浪静。不怨恨他人,感谢对方替自己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自忖没有资格生气,应以慈悲宽容待人。告诉自己:生
36、气对自己没有意义。所以不生气。化悲愤为力量,激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图强。自问:“我是为生气来到人间的吗?“凡事退一步想,留有余地,以免日后见面尴尬。惭愧自己没有用,有用的人不生气。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生气。如何解决人我是非?你好我坏。你大我小。9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如何“发愿“ ?发愿就是立志向上、向善,自我期许。诸佛菩萨皆以发愿而得道,是故学佛应该发愿。如何发
37、愿?愿有:总愿四弘誓愿;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愿。所以,发愿,要学习承担诸佛菩萨的大乘愿力,建立在奉献、牺牲上,而非只求自利。“说时似悟,对境生迷“ ,如何才能对境不动心?一般学佛的人,听法时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时,便随境转,功夫全废。如何才能转境而不动心?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烦恼带到床上、不把仇恨带到明天、不把忧虑传染别人,若遇境界,随来随化。如何对治尘劳妄想?“不于六尘心生,不于妄心着相。“ 一个国家要有国防的军事武力才能保卫国土,我们每一个修
38、行者也应自我心理建设,以求抵抗尘劳,去除尘劳,进而明心见性。过自在解脱的生活,经云有四个力量,能对治尘劳妄想:胜解力:对真理、禅定正确深入了解。坚固力:对所信所行所知立场坚固,不朝秦暮楚。欢喜力:对家庭、朋友、工作,从欢喜中产生力量。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种精进。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对治杂念妄想。怎样自悟修行?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 等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乃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
39、,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 ,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
40、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以上“自悟修行 “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什么是障道因缘?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那里呢?有四点: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
41、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10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身行恶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与你合作,不和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和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除了上列四点以外,
42、心门不开、心结不解、心担不放、心妄不除、心忧不喜、心暗不明、心狭不宽、心恶不除、心邪不正、心贪不舍、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缘。平时如何自我修行?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诳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
43、家和谐相处,这就要靠修养的工夫。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如何用功?用功的方法有三:要会“闻“ ,没有听闻就不会接受,学生不接受,则上下就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 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佛经中“谛听谛听“,就是闻的真义。要会“思“ ,听了
44、以后要懂得深思,反刍才会消化,吸收才会受用。佛经中“善思善思“ ,就是思的真义。要会“修“ ,道理听了,也信受了,接下来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诸实践,才不会变成空谈。佛经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义。因此,培养自我的“会听、思想、奉行“的习惯,这也就是所谓“ 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如何广结善缘?广结善缘的方法有四: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 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 。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
45、缘缘不绝,善事自成。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 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 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 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 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在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壮的一棵大树。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 外,还要与众生结下“ 生缘“。结了“人缘“、“ 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 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归。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 改善缘“、“无缘缘“。“ 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 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