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第一页1、生态学:史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简答: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通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现代研究对象: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范围: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大气圈的下层。2、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
2、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放射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3、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期(公元 17 世纪以前)国内:公元前 1200 年,我国的尔雅描述了 226 种职务的分布状况。 管子地员符 、诗经 、 齐民要术都有相关描述。国外:希腊的 Empedocles(安皮杜列斯)于公元前 450 年就注意到了植物营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记载了一些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水生、陆生、草食、杂食等。法国布丰于 1768 年提出了生物数量动态的概念。英国马尔萨斯于 179
3、8 年提出人口论,植物推动了动物种群数量统计学的发展。(2)生态学建立期和成长期1、基本概念和术语的产生,如生物群落概念的出现,个体生态学、百分之十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等理论。2、学科与研究团体的建立。植物生态学体系。四大植物学派: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俄国学派。动物生态学体系。动物行为学、生态掩体、动物生态学群落、种群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3)现代生态学时期( 1970 年之后)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数学统计方法及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得生态学研究的量化概念更加突出。群落生态学发展更快、更完善。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光两个方向发展。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崛起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取
4、得了新的进展。4、 原地观测: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原地实验受控实验综合分析:资料的归纳分析,生态学数值分类和排序。名词解释:第六页1、 种群:同一时期内具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2、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3、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调查而编制。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适于寿命较长的动物。5、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的个体数目。6、存活曲线:存活率数据通常可用图表示为存活曲线 lgn(x)栏对 x 栏作图可得。可以直观表达同生群的存活过程。7、出生率:一段时间
5、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8、种群年龄结构:种群中每一年龄群个体的组成状况(数量)9、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P14610、性比: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P12311、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又称生活史对策。P10912、领域性:表现出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领域性行为,称为领域性。13、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4、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
6、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问答题:第六页1、区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的将环境氛围互不相关的两个部分。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联系:环境作用于生境。当温度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繁殖。随着季
7、节的变化会导致动物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休眠等。生境有反作用于环境。如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或导致草场退化,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两者相辅相成。2、 按主体划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案范围大小划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3、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4、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5、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6、 综合作用
8、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7、 不同光之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及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各地日照是说的不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也不同。地表的光照强度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8、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里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而每一种酶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酶活性将受到制约。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发育阶段,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9、 答;高温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 : 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
9、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促使蛋白质凝固,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个方面: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后的木栓层。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加蒸腾作用。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是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神经系统麻痹。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行为三方面: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形态方面如骆驼的后体毛等。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10、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水是
10、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首先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植物体一般含水量达 60%80%,而动物体含水量比植物更高。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 3 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水对动物也有较重要的影响。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11、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1、 (1)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 3 种类型)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最弱的陆生植物。中生植物 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旱生植物 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多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区。在形态或生理上有多种多样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增加水分摄取,减少水分丢失(目的) 。形态结构特征: 发达的根系 增加水分摄取的重要途径。例,仙人掌科,叶片化成刺状;松柏类植物
12、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2)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动物的适应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为了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昆虫具有几丁质(chitin)的体壁;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爬行动物具有很厚的角质层;鸟类具有羽毛和尾脂腺;哺乳动物有皮脂腺和毛) 行为的适应: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也很大。沙漠动物(如,昆虫、爬行类、啮齿类等)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来活动。一些动物白天躲藏在潮湿地方或水中,以避开干燥的空气,干旱地区的鸟类和兽类在水分缺乏、食物不足的时候,迁移到别处去,以避开不良的环境条件。生理适应
13、:许多动物在干旱的情况下具有生理上的适应特点。例,“沙漠之舟”骆驼可以 17d 不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 27。12、 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三大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各类植物形成了其自身的适应特征。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叶)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13、 生物圈中水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形成的不同类型植物对水的要求不同,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所有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的总称。 水体环境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例
14、,荷花从叶片气孔进人的空气,通过叶柄、茎进人地下茎和根部的气室,形成完整的通气组织,保证地下各组织、器官对氧气的需要。 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为了增强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水下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很薄。为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 CO2 的面积而出现异型叶毛茛:在水面上呈片状,在水下丝裂成带状。 产生渗透调节的机制。例如能耐受高盐度的植物,是由于他们的细胞质中有一些高浓度的物质,增加了渗透压。14、 答: 植物要在 干旱条件下生存,在生理上必需增强吸水力,减少水份丧失和大量贮存水份等特性。一般深而广泛发达的根系,硬叶或针叶以减少蒸腾是其主要形态特征。当然不同的种类其抗旱的方式也各
15、不相同即形态上是不同的例,仙人掌科,叶片化成刺状;松柏类植物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15、土壤质地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活动。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均不利。土壤水分影响着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土壤的通气程度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影响着植物的营养状况。土温直接影响着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土温影响着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图文影响着矿物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P5516、 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
16、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土壤酸度影响着动物的区系及分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土壤的许多属性有关,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全部的矿质营养,同时也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和数量。P5817、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有事生物氧化代谢的最终产物;氧气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赖的煤质(除极少数厌氧东吴外) ,没有氧,动物就不能生存。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由光能分解水释放出氧。动物生存必须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事物的氧化过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多化导致温室效应,导致地
17、表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生物的活动。植物在光能作用下同化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机物。P5118、小环境又称微环境。是相对自然环境、区域环境等大环境而言的,直接接触所研究主体或与主体某一部分有关的局部环境条件。例如植物根际环境,叶表面湿度和气流变化等可看成一种小环境。生境是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他们实际是受到批次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所以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和小环境。P719、有效积温法则是指生物在完成一个发育周期时所需累积的总热量。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上可作为农
18、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及防治病虫害的重要依据。P26简答题:第七页1、 可以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增长型种群,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少量的老年个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种群,老年、中年、幼年个体基本相等,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保持不变。下降型种群,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正处于衰老期。P712、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 K 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圣经退化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于 r 值,种群恢复会比较困难。大熊猫、大象、虎等属于此类。r 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 r
19、值使其种群能迅速回复,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它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P1123、 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三种类型。均匀分布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如繁殖期鸟类的鸟巢常常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对其他个体分布没有影响,如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形成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P694、 存活曲线可以分为:型、型、型。型:
20、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生活曲线。型,曲线呈对角线,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如一些鸟类中出现的模式。型,曲线凹形。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树的存活模式。P75名词解释 3081)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既 满 足 当 代 人 的 需 求 , 又 不 对 后 代 人 满 足 其 需 求 的 能 力 构 成危 害 的 发 展 。 物论坛,生物秀论坛 ,中国生物科学论坛,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生物社区,生命科学,学 2)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即为温室效应 。生物秀论坛中国生物科学论
21、坛#3) 转 换 率 : 在 一 定 群 体 、 群 落 和 生 态 系 统 中 , 现 存 量 ( 个 体 数 或 生 物 量 ) 处 于稳 定 时 , 在 一 定 时 间 内 输 入 量 ( 或 输 出 量 ) 对 现 存 量 的 比 率 称 为 转 换 率 。4)景观生态学定义一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与管理的科学, 属于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5) 景 观 生 态 学 定 义 二 (landscape ecology)是 在 1939 年 由 德 国 地 理 学 家 C. 特 洛 尔 提 出 的 。 它 是 以 整 个 景 观 为 对 象 , 通 过 物 质 流 、 能 量
22、 流 、 信 息 流 与 价 值 流 在地 球 表 层 的 传 输 和 交 换 , 通 过 生 物 与 非 生 物 以 及 与 人 类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与 转 化 , 运用 生 态 系 统 原 理 和 系 统 方 法 研 究 景 观 结 构 和 功 能 、 景 观 动 态 变 化 以 及 相 互 作 用 机 理 、研 究 景 观 的 美 化 格 局 、 优 化 结 构 、 合 理 利 用 和 保 护 的 学 科 。 是 一 门 新 兴 的 多 学 科 之 间 交叉 学 科 , 主 体 是 生 态 学 和 地 理 学 。6)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
23、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7)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8)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复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9)全球变化是指全球环境的变化,包括气候、生态系统、海洋、水资源、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力等的变化。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
24、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
25、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植被分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代表了各种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相对重量:干重与鲜重的比值。一、1、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捕食者。2、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3、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4、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1、何谓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
26、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课本内容如下: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二、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3、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4、群落交错区:又称
27、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1、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有同域形成, 异域形成,邻域形成。1、 异域性物种形成即地理物种形成、包括两类:通过大花围的地理隔离,分开的两个种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中分离出去,到达它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种。2、领域性物种形成:出现在地理分布区相邻的两个种群间的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起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和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2、 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种内关系:生物
28、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间关系有以下基本类型:(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3、二个物种竞争的 4 种可能结果?两个物种竞争时可能产生的 4 种结局) 。图 4 中水平的影线区表示物种甲将增长,而垂直的影区表示物种乙将增长。这 4 种情况决定于 、 / 和 / 等 4 个值的大小。图 4a 表示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这种情况发生在 / , / , / , / 时,两条对角线相交,也出现平衡点,但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因为 / ,在三角形 / 中,物种乙不能增长,物种甲能增长
29、,箭头不收敛,物种甲将取胜。同样,因为 / ,在三角形 / 中,物种甲不能增长,物种乙能增长,箭头也不收敛,物种乙将取胜。因此,平衡是不稳定的,甲乙两个物种都有可能取胜,其结局将取决于竞争开始时,哪一物种在数量上占优势。4、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1)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六种。(2)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态实践中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行
30、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调整林分组成,解决种间竞争的矛盾。5、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
31、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一)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Harman 研究了淡水软体动物与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他以水体底质的类型数作为空间异质性的指标,得到了正的相关关系:底质类型越多,淡水软体动物种数越多。植物群落研究中大量资料说明,在土壤和地形变化频繁的地段,群落含有更多的植物种,而平坦同质土壤的群落多样性低。(二)植物空间异质性MacArthur 等曾研究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取食高度多样性是对植物垂直分布中分层和均匀性的测度。层次多,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枝叶表示取食高度多样性高。结果发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种数
32、的相关,不如与取食高度多样性相关紧密。因此,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分层结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在草地和灌丛群落中,垂直结构对鸟类多样性就不如森林群落重要,而水平结构,即镶嵌性或斑块性就可能起决定作用。6、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那些阶段?(简答短条,论述长)(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
33、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美国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7、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
34、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一般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共同点: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的;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不同点: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35、,基本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三、 1、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2.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3.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4.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5. 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生物群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体。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6. 什么是物种多样性?用香农指数怎样计算?物种多样性: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全部生物或某一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与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一般是指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导则中关于香农-威纳指数法导则中香农-威纳指数公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