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8191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满族发祥地赫图阿拉老城 满族发祥地在哪里?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长白山余脉上的赫图阿拉古城。这几年,山区常有野兽出没,尤其是野猪泛滥成灾。它们专门袭击孤单的行人,啃食成片的庄稼。许多农民为捕捉野猪,在山边地里下了钢丝套。当地人称赫图阿拉古城为老城,因为那里还有世代居住的满族居民,至今仍然保留着瑰丽的满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赫图阿拉,是马背上托起的清王朝第一都城。是努尔哈赤的故里,也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更是满族的发源地。赫图阿拉城,意思是“横岗上的城” ,1603 年建城,距今 400 余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座小城里出生,并从这里开始反明,自己登基称汗,建立后金政

2、权的。他统一女真诸部落,吸收其他部落及部分汉人,建立了八旗制度。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将八旗统称满州族,后来干脆将中间的“州”字去掉,称为满族。 古城风貌至今保留完好,建筑布局既保留了女真人的风格,又吸收了汉族中原文化的特点,突出中轴线整体对称布局。赫图阿拉城建筑为一城一廓式,内城周围五里,外城周围十里。在内城里,八旗衙门散布八处,旗民公署分列东西。庙宇及神堂置于城南,汗宫大衙门高筑城北。原有城门七个,现在还存有北、东、南、东南四门。南门里的东西大街,2是商贾闹市。八旗贵胄开办的肉铺、皮革店、兵器坊、布店、烧锅店,鳞次栉比。从南门往西就是关帝庙。努尔哈赤每次出征,都要带部下到庙里请关公保佑。再往

3、东有城隍庙、启运书院、文庙。城内是南北狭长,南端是镶红旗衙门,北端为努尔哈赤办公的汗宫大衙门。东侧是至今保留最完好的白旗衙门,是皇太极办公的地方。门前的土岗下,有当年明朝大军围困赫图阿拉城时努尔哈赤打下的城里惟一的一口水井“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罕王井” 。如今, “罕王井”依在,井水清澈依旧,居民仍在使用。 400 多年来,小城里一直居住着满族群众。这里还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还是八碟八碗的生活方式,还有新娘穿旗袍的婚俗。小城的高岗处,仍然晾晒着焦黄的关东烟。 “窗户纸糊在外,妇女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关东三大怪”古风习俗,在古城里更为明显。 “高丽纸”糊在

4、窗户上的习俗沿用至今。确实,窗纸在夏天能遮阳光挡风雨,冬天能御寒挡冰雪,又不影响室内采光。到清光绪年间,人们将上扇窗户用纸来糊,下扇窗户改用玻璃窗,一直延续至今。每逢过年,在白窗纸上贴上红窗花,更增加了喜庆色彩。满族群众中,女人叼烟袋可谓司空见惯。男人的烟袋杆较短,长有一尺左右。讲究的用乌木做杆,黄铜做烟锅。女人吸烟则习惯用细长烟杆,烟锅相对比较小。直到现在,城里的老太太仍然喜欢叼着个大烟袋。老太太用的烟杆有一米多长,需要别人帮助点烟。当我们在古城内外闲逛时,时常看到有的家庭院门口,挂着柳条做的弓箭,还在箭上绑着红布条。一问才知道,这是告诉乡邻自家生了男孩。只绑红布条没有弓箭的,表示3生的是女

5、孩。门口绑红布条,说明这户人家有妇女正“坐月子” ,男士免进。婴儿出生后,是要睡悠车的,类似我们的摇篮。这就是“养活孩子吊起来”的由来。从房梁上吊下几根绳子,拴着形如小船的薄板摇篮。悠车里躺着女婴,绳上就拴上红绣球。如果是男婴,绳上就拴上弓箭、腰刀、睡虎枕。不仅用来哄孩子,还能起装饰作用。从男婴女婴用具的区别上,也还能看出“马背上的民族”的遗传观念。 口袋房、万字炕和旗袍 满族的早期村寨,多建筑在依山傍水的山坡上。房屋都坐北朝南,木架结构,房顶起脊。多用草泥土坯砌成。椽子上盖秫秸,上覆泥巴,然后苫草。赫图阿拉古城里,农家院的房子都是典型的“口袋房” 。所谓的“口袋房” ,一般三至五间,坐北朝南

6、,门多开在东南。房门分为两层,内层是两扇门板,外门是花格门,并在上面糊纸。这种房子形如口袋,故称为口袋房。家家窗外挂着一串串通红的辣椒,户户外墙吊着一兜兜澄黄的玉米。 走进满族人家,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有打千礼、抚宾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级,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问安。这种繁琐的礼节现在已经简化,但见到长辈仍然问安,吃饭要让长辈先坐先吃,途中见到长辈要让路。这些细节都显示出这个民族的礼仪风范。满族群4众家里的北炕上摆放一张小桌,上面有茶具等待客用品。客人与主人

7、隔小桌相对而坐,盘腿坐在火炕上喝茶聊天。每家居室大致相同,内是南、西、北相通的环炕,而且与外屋的灶台、灶门、灶堂相通,环室三面形成火炕,也就是“万字炕” 。南北是大炕,东西是小窄炕。满族以西为大,西墙上是供先祖的神位,有的还放着族谱及族匣,西炕柜上摆放祭器和供品,绝对不允许在此炕坐卧或放杂物。南炕因朝阳温暖,一般供长辈和客人寝卧,北炕是晚辈居住或晾晒粮食的地方,通常也用来接待客人。满族群众现在很少穿民族服装,只在节假日或庆祝活动时穿。一些老人平日穿的马甲等,还有民族服装的痕迹。其实,满族服饰非常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袍服。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建立军事、生产、行政三合一的“八旗”制度,他们

8、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这些袍服分为单袍、夹袍、皮袍和棉袍。男人的旗袍袖口上加半圆形的袖头,可以卷上和放下来保护手背。旗袍是四面开契带扣袢,并且衣长过膝,适合骑手在林海雪原策马驰骋。窄袖射箭利落,还可以套上马褂以适应环境。腰间都要扎上带子,便于挂上刀、火镰和烟荷包。平常,满族人都喜欢在旗袍外加套一件马褂,亦称马甲或者背心。戴的帽子有瓜皮帽和毡帽,冬天穿的鞋最讲究的是乌拉鞋。这种鞋是用牛皮或猪皮缝制的,前脸有二十多道小皱褶,内絮有松软的乌拉草。如今在偏远山区,仍然有少数人冬天穿这种鞋。妇女的旗袍与男子基本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在领口、袖头及衣襟等处,镶嵌各种颜色的花边和牙子。穿旗袍的满族妇女,头饰为

9、旗头(俗称)。将头发以两把头的样式梳成官髻,并以此为5座,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扇形冠(旗头),在上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饰物。满族妇女从不缠足,穿的旗鞋中部安一个上宽下窄的台形高底,俗称“花盆底或马蹄底” 。 新宾县满族故里,至今流传着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灶锅里。 ”满族人饮食以猪肉为主食,进入农耕时再由肉类渐变为粟类。最具特色的当属面食,有各种造型和风味的“饽饽” 。像东北人一样,他们喜欢吃“白肉、血肠、酸菜火锅” 、 “小鸡炖蘑菇”和“猪肉炖粉条” 。满族饮食中的禁忌是不吃狗肉。满族的婚姻习俗也很讲究,婚嫁要经过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也有保媒、相亲、下聘礼及结婚仪式等。结

10、婚那天,在喜庆的鼓乐声中,男方把彩车或彩轿放在自家门前“亮相” 。然后,迎亲队伍出发。当遇到新娘家的送亲队伍时停下,新娘的哥哥把穿着大红旗袍的妹妹抱到男方的喜车或喜轿上称作“插车” ,送迎两支队伍合一 向男方家进发。经过拜天地、坐帐、揭盖头、认宗、认长幼等仪式后,才礼成人洞房。几天后回门。满族的劳作习俗,现在已经不再狩猎,但仍然到山上采集。关东的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为满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是以农耕为主。冬天来了,他们在林海雪原中,用狗或牛拉着爬犁,运木材和粮食,往地里送粪。春天来了,他们开犁耕地。天没亮就赶着车到地里,先燃起一堆火。大家围着篝火取暖,

11、烧鸡蛋,并将烤熟的鸡蛋埋在地里,认为埋的鸡蛋越多,打的粮食担(蛋)越多。这也就是“埋蛋开犁”的习俗。 满族姓氏和满语 6满族姓氏的来源和含义究竟有哪些?赫图阿拉古城及附近满族自治县的群众还说不说满语?笔者探访古城之前,就有许多人询问。笔者特地请教了专门研究满族文化与风俗的抚顺市社会科学院新宾满族研究所原所长曹文奇老先生。曹老先生说,满族其实分为佛满族和彻满族。佛满族是建州女真人的后代,是纯正的满族。而彻满族则是其他民族在融合发展中,被编人旗内的。满族的姓氏随意性很强,都是以祖先居住过的地名、动物名来命名的。曹先生介绍说,努尔哈赤本姓“佟” ,这是因为他的祖先曾生活在佟佳江流域的原因。清朝满族的

12、皇姓爱新觉罗,就是新金国的意思。慈禧姓叶赫那拉,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在叶赫那拉城。 “郎”姓本身的含义,是动物狼的意思。他还说,满族的八大姓“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都是根据地名或动物名起的。 在赫图阿拉古城,会说满族语言的人并不多。满族人进人中原后,就开始与汉族文化融合。现在,这里的人会说满语的很少,会写满文的人更少。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文是 16 世纪末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文字。字母后面或加圈或加点,史称“有圈点的满文” 。清代以来,满族人大量迁人中原地区,逐渐习用汉语和汉文。然而,赫图阿拉古城及周边几个满族自治县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却又常常冒出满语来。在当地居民的亲属称谓中,就有几十个满语称谓。他们仍然将父亲称为阿玛,称母亲为额娘,称舅舅为阿克楚。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用语中,也常常会有满语的痕迹。他们把仓库称为“哈什” ,将森林叫“窝集” ,而河流称为“毕拉” 。而不少当地人还以为自己7说的是汉语,会向你发问:“怎么,连哈什都不懂呀?这可是汉语啊!”赫图阿拉古城隶属新宾满族自治县,有一多半的乡镇名称都是满语。例如, “马尔墩”意为又高又险的山, “妈妈伙洛”意为穷山沟,而“阿哈伙洛”则是奴隶沟的意思。 夕阳西下的时候,笔者走出赫图阿拉古城,仍然沉浸在令人难忘的满族风情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