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将体育锻炼融入班级德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研究【摘要】 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学习、生活都是新的开始。同时,他们也将小学阶段的种种习惯带入了初中阶段。此时,班主任在初中起步阶段就对之施以德育教育配合以体育锻炼启迪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班级德育;体育锻炼;全面成长 1 前言: 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学习、生活都是新的开始。同时,他们也将小学阶段的种种习惯带入了初中阶段。有些习惯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有些习惯却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另外,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也会对他们未来四年的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
2、响。如果在初中起步阶段班主任就对之施以德育教育并配合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来启迪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的生长,将会对他们四年乃至更长久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班级学生一学年的课间体育锻炼追踪观察,对他们的文化成绩与体育成绩进行比较,旨在向广大班主任同行提供一项科学、合理、简单、有效和易于普及的德育实例,希望广大同行能从中有所参考、有所借鉴。 22 研究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上海市三门中学预备(1)班全体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学生人数 37) 2.1 研究对象生理概况: 2.1.1 这一年龄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接受外界的刺激,支配、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1.2 这一年龄的学生的生理发展
3、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2.1.3 这一年龄的学生有些体重超标,不利于自身成长。 2.2 研究对象心理概况: 2.2.1 学生以从游戏与学习相间的学习生活转为以学习为主导的学习生活。但有些学生很不适应。 2.2.2 孩子们的集体生活意识在和同学、老师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他们会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2.2.3 学生中有一些学生的心理还是有些问题。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在进行研究前,对专项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理论知识做了大量研究,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提高了实验3的效率。 3.2 实验法 实验设
4、计: 受试学生按照锻炼要求运动 15 周。 运动强度及时间: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最大活动强度应控制在(220-13)*70%=145 次左右。时间上,每天进行 3 次锻炼。每次锻炼时间在1030min。频率:周一至周五(每周 5 次)。 活动安排:早上要求全班学生 7 点 35 分在操场集合,以 2 路纵队队形绕操场跑 5 圈(1000m),1520min;中午 12 点 15 分全体学生在操场集合,将班级 37 人分成 7 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先进行跳绳运动(跳 3 次,第一次跳 150 个、第二次跳 140 个、第三次跳 130 个,每次间隔时间 2 分钟)。之后队伍分成 3 个小组进
5、行打沙包活动 2025min。整个过程平均心率保持在 140160 次/min。下午放学后要求全班学生 4 点 40 分在操场集合,以 2 路纵队队形绕操场跑 5 圈(1000m),1520min。 综合治疗措施: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锻炼的有益性,从而在心理上接受,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3.3 测试法 对预备(1)班全体学生进行实验前后身高,体重,400 米跑成绩,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成绩等六项指标进行测试(文化课成绩选取入学摸底考和年终期末考 2 次成绩作为参照数据) 3.4 数据比较法 4对受试者实际前后六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检验实验效果。 4 研
6、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全班学生立项指标的平均值的比较 从表 46 可见,在合理的强度锻炼下, 经过一个学期的成长,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均有了明显的升高,而且趋向于健康合理的标准。(身高与体重的健康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学生的耐力跑素质则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入学初期的男生平均 40 分数水平,女生平均 60 分水平提高到了期末测验时的男生平均 60 分水平,女生平均 75 分数水平。 文化课成绩方面,三门学科平均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数学提高最显著,提升接近 11 分。 经过对六项数据比较,全班文化课成绩、身高、400m 的均值有明显提高,体重与身高的关系的健康标准从刚入校的
7、平均较低体重(60 分)变成了期末时的平均正常体重(100 分),实验效果显著。 5 分析与讨论 5.1 生理与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5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身高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有些学生身高会 1.6m左右,有些学生身高则可能只有 1.4m 左右。身高上的差异有时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变得离群、不愿与人交际。而且对自身产生怀疑,变得不自信,从而影响文化课的学习。 在体育测验时,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易受到同学的欢迎,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被同学关注,成为课上的“边缘人” 。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抵触参加体育锻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有些学生思维反应较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课堂上教授的知
8、识往往记不住,长此以往,成绩自然退步。 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脱离集体,班级的任何活动都不参与。学生间也不喜欢与这样的同学打交道。这样的学生往往焦虑过强,有时不堪学习的压力会产生极端的想法,做出极端的行为。 5.2 体育锻炼的生理益处 5.2.1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5.2.2 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9、5.3 体育锻炼的心理益处 5.3.1 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加工速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6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使得大脑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5.3.2 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意识得到有效地调整。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进入更为合理有序的状态。 5.3.3 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
10、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5.3.4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4 体育锻炼原则 5.4.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确保有效与安全的关键所在,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决定,其中运动强度起主要作用。根据运动中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和肌纤维对运动联系的适应性变化,课间运动的强度应是中等强度。最大活动强度应控制在(220-13)*70%=145 次左右。 5.4.2 采用运动项目依的依据: 经常进行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能让大脑中的海马体长出更多的细胞,让人的思维、感觉和反应都更灵敏,从而让人变
11、得更聪明。 持之以恒的慢跑将会使心脏收缩之血液输出量增加、降低安静7心跳率、降低血压,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升身体的作业能力。 跳绳可以锻炼人体多种器官。跳绳以下肢弹跳和后蹬动作为主,同时手臂摆动,腰部随上下肢扭动,腹部肌群收缩配合提腿,藉此减少腿部、臀部、腰部多余的赘肉,达到减肥的目的。在跳绳过程中,手、足、脑并用,呼吸加深,有助于增强人的肌肉和心肺功能,增加脑神经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反应能力。通过跳绳运动,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强化血管功能。 打沙包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游戏中,掷沙包的学生为了击中躲避的同学,既要接包准,又要掷包快;躲沙包的学生为了不被击中
12、,要时刻观察掷包同学的出手角度、方向和自身位置是否处于“险境” 。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为了能击中躲避的同学,两边掷包的同学要相互配合好,躲避的同学一旦接住沙包可以“救”一名被击到的同学回到场地上继续参与互动。通过打沙包运动,不仅培养了同学间的团队协作性还增进了他们相互间的友谊。而且,25 分钟左右的活动也保证了运动量,一举多得。 6 结论 6.1 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6.2 体育锻炼方法条件简单,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推广性。86.3 在中学将体育锻炼融入班级德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方式和手段的运用。 7 建议 7.1 在整个锻炼期间要注意
13、学生的安全,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在场。安排小组练习时,组长的选择要谨慎,要选择自律严格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 7.2 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赖于某几项方面。切不可把体育锻炼当做灵丹妙药而不顾其他方式方法。 7.3 班级德育重要的是育人,不是一味地求成绩,或片面发展学生单一素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全面成长上。随着全社会对于健康生活的关注日益加强。班主任老师正好利用机会,和学校体育教师配合好,利用课间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成长。希望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可以尝试这一德育方式。让学生的青春在大课间得到绽放于升华。参考文献 1 季浏编著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田麦久 编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余万斌 编著健康运动处方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6 4乔建中 主编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5赵国忠 主编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南方出版社 2008 6高谦民 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编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