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321719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自助资料】一、关于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 3 月 12 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1926 年 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

2、的强烈愤慨。3 月 17 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200 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 月 18 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 3 月 18 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 月 25 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政府的

3、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 月 1 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 1926 年 4 月 12 日第 4 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 华盖集续编 。二、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 Q 正传 、 孔乙己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祝福 、 故乡 、 社戏等等。三、关于题目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

4、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 年 3 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 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 22 岁。君:是对人的尊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

5、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提醒人们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烈士鲜血。【导读提示】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分析得非常透彻。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 )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流言家” ) ,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 ,还有“中外的杀人者” ,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

6、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 ,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

7、个尽头” ,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 ,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 ,呼唤“爆发” ,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徘徊(hui) 寥(lio)落 毅(y)然 菲(f i)薄 绯(fi)红洗涤(d ) 踌躇(ch ) 诧(ch) 异 倔(ju)强 租赁(ln)噩( )耗 (ho) 和蔼( i) 喋(di)血 尸骸 (hi) 转辗(zhn)攒(cun) 射 屠戮(l) 惩创(chu n) 创(chung)伤 浸渍(z)干( n

8、) 练 毫不相干 (n) 长歌当(dn)哭 桀(ji )骜(o)锋利黯( n)然泣下 殒(yn) 身不恤(x ) 阴谋秘计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答:三、四、五节。 3、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交代写作缘起。 4、六、七节起什么作用?答: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5、请用简洁的语言小结本文思路。答:全文思路的起点是写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 这一中心。【课堂探究】课文写了刘和

9、珍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答:第一件事是“ 毅然预定” 全年的莽原周刊。从这个“毅然” 的行动里可以看出刘和珍对真理和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及虑及母校前途。 “不为势利所屈”,表现了刘和珍君富于斗争精神,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有着深深地优伤。第三件事是“ 欣然前往” 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表现了刘和珍爱国的精神。 2.作者极力刻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刘和珍形象有什么作用?答:作者极力刻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刘和珍,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乐观坚毅,驳斥了反动派的流言蜚语,反衬反动派的凶

10、残卑劣。【理解与运用】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哀痛与幸福针对什么而言?答:哀痛,真的猛士能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却不能改变黑暗的社会和人民的灾难,所以哀痛;幸福,真的猛士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为国为民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进行斗争,并以此为幸福。2、文中两次出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两个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第一个必要是悼念遇害者,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3、 “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廖廖,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

11、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用了类比的说法,大量的木材喻指什么?一小块煤喻指什么?从中看出作者对于斗争方式持什么观点?答:大量的木材喻指人类社会大量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喻指历史的小小进步。作者把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类比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4、阅读下面文字,在空白处表述刘和珍的事迹,构成排比。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 ”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历来不乏这样的真的猛士。刘和珍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她 身处艰难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不忘追求进步;她 直面广有羽翼的校长,桀骜锋利,发出

12、了自治民主的呐喊;她 请愿欣然,临难从容,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女子的勇毅!5、以文作歌,长歌当哭祭英魂。用我们的文字将我们沉痛的哀思,最高的敬意献给刘和珍君。【研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请从下面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课题: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研究的目: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二)课题: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研究目的: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三)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研究目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 (四)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研究目的:进

13、一步地认识这个人物,从刘和珍的角度反映鲁迅先生本文情感产生的原因,使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关资料】1、刘和珍烈士小传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2、杨德群烈士小传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

14、南湘阴人。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湘服务五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仆,血流如注。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3.女师大学潮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

15、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 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

16、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 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蕉峣:ji o yo 高耸)说明

17、: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8 、小狗包弟【自助资料】1、关于作者巴金(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 11 月 25 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 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电 )和“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 、憩园等 。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回忆自己在“文革

18、”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1982 年至 1985 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2、关于背景文革之后,噩梦虽过,悲恸难忘,整日面对最亲爱人的骨灰,巴金的晚年总是生活在沉重的心理氛围下。于是巴金开始了写作随想录 ,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从 1978 年 12 月到 1986 年 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它渗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份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 。“这是一笔心灵上

19、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 ”写吧,写吧。 “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人们习惯用“浩劫”来形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确,那种类似于宗教崇拜的狂热和疯狂的造神中所展现的人性的丑恶是怵目惊心的,是与现代文明,乃至近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可以说它的发生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同时反映出人性层面的丑恶。而审视知识分子在这幕历史活剧中的表演,挖出隐没于文化和人性深层的原因

20、,便是我们这个多难民族具有类运动免疫力,在此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老的随想录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寻找与叩问的时代。这是一部由 150 篇短文组成的散文随笔集,写作时间是 19781987 年,当时虽然浩劫已去,人文环境相对宽松,但说真话的权力却是有限度的。巴老是勇敢的,也是真诚的。而这种勇气和真诚便来自一个从事创作五六十年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 “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我也知道,不仅是我,许多人的伤口都淌着这种脓血。 ”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走出历史的荒芜,他没有醉心于苦难中的甜蜜,也没有

21、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和谴责者,而是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 。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清算历史,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他写这部散文集已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他在五个集子的合订本的序言中所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无所求也无所惧,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在遭压抑太久之后终于爆发了。在种种的压制、报复与恐吓中,他还是以惊人的意志记下了他人生最后的忏悔。这是一颗高贵的灵魂,他容不得些许的微尘。 “六十年的写作生活并不使我留恋什么,和当初一样,我并不为个人的前

22、途担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点,我总算说话算数,尽了职责。 ”我们该为善良的老人庆幸,命运给了他时间,让他给自己的创作生命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给中国作家打制了一个楷模式的人格形象。读随想录 ,已经没有家 、 春 、 秋里充满激情与青春的激越的文字,已不再会为那近乎直露的浩荡的情感所淹没。然而它的平静而沉实的笔调,却正适合了一个历史老人忏悔与批判的深度和智慧,也有人说随想录的笔调太平谈,忽略了文字技巧。我想以老人的段话来回应:“我的写作的最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举在头上我不会离开过去的道路,

23、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话。 ”对于这样一个善良而真诚的老人,我们还苛求什么呢?如果说文革十年中,在强权和非理性泛滥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缺席的话, (当然,除了那些“独举此火”的勇士如顾准 张志新等)巴金老人就是在给自己补课。然而实际上有许多人并没有把这一课补上。而我想,只有把这一课补上,这种免疫力才能深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使她永远远离历史的歧途。对于我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我们,这本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章”的博物馆,也许就是最好的教材了。【导读提示】初读题目,很容易知道本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此文处于散文单元,定然是通过动物小狗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就要留心文章中最

24、触动心灵的地方,那里或隐或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而题目称小狗为“包弟” ,这是很让人动心的地方,给狗一个名字很正常,但称狗为“弟”就是一个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个妙点 。写物的散文,一定要选择与此物有关的各种事情,让这些故事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在类似的文章中,更是集中体现散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巧妙构思,那么,本文的构思应当是欣赏的另一个妙点所在。读散文,随着点滴趣事感触作者的心动,在散文的阅读中体验人生,品味人生,当是此文阅读给人的最好回馈。小狗包弟在内容上有两条线可以抓:一条是写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一条是写作者情感态度的前后变化。通过写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5、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的疯狂和人性的扭曲,为了自己的生存,连一条心爱的小狗都无法保护,只好放弃人性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抚今追昔,怎不令人唏嘘感叹!自责、忏悔之余,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在形式上, 小狗包弟不枝不蔓,由现在追忆现在三段组成,结构严谨,犹如三段乐曲一唱三叹,撩拨着读者的心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文字情真意切,朴素自然,绝无雕饰,作者真正是做到了“掏出心来” ,以情动人,越品越有味道。【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租赁( ln ) 解剖(pu ) 吠 叫(fi ) 堕入( du ) 忏悔( chn ) 驾驭( y ) 一撮灰(cu ) 作揖( y )2、辨析字形并组词 撕(撕破 ) 堕(堕入 ) 茵(绿

26、草如茵 ) 蛾(飞蛾 ) 厮( 厮杀) 坠( 坠入 ) 荫( 绿荫 ) 娥(嫦娥 ) 揖(作揖 ) 葺(修葺 ) 辑(编辑 ) 茸( 毛茸茸 ) 缉( 通缉 )3、朗读课文,概述内容 答:本文写的是作者在“ 文革 ”期间无力保护自己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恨事,这条唤做“包弟” 的小狗干净而乖巧,深得作者一家人和来客的喜爱。但是“文革”来了,它却成了家中的一大包袱,因为它的叫唤可以随时引来抄家的不速之客。目睹邻居被抄家的惨状,“ 我”终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供科研人员做实验用,小狗包弟从此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我” 还时常怀着悔意刻骨铭心地想念它。4、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27、并归纳各段的段意 。.答:第一段(1):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第二段(2):小狗包弟的来历 。第三段(3-5 )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 。第四段(6-9 )小狗包弟惨遭厄运 。第五段(10-13)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答:悲伤(1) 欢快(2-6)忧虑 (7-9) 轻松 (10)沉重 (11-12)歉意(13)。 【课堂探究】1.形象鉴赏 (1)小狗形象:找出描写包弟的句子,在作者笔下,小狗包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提示:正面、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第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自然段“ 它不咬人 引客

28、人发笑”侧面描写:第自然段写“拍摄包弟的镜头”“由起女士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自然段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第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形象: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2)作者形象: 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成为“包袱” ,我自身难保)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轻松沉重;自责)作家为什么会轻松?(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他为什么会沉重?(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

29、,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 所以作家在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

30、录一书。)总结“我”的感情脉络:(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2.结构选材鉴赏(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答:章法结构上,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思想内容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写作效果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 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2)作者反映“ 文革” 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答: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

31、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 80 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 ”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3.表达技巧鉴赏: 3.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研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请从下面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开展研究性学

32、习活动。(一)课题:小狗包弟写作目的浅析。研究的目: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二)课题:小狗包弟的结构与语言特色探究 。研究目的:体会文章结构自然,语言质朴的特色。【相关资料】有关“文革”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

33、。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 ”“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 ”“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 。 小狗包弟完成于 1980 年 1 月 4 日。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助资料】一、关于背景1922 年 3 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二、关于作者

34、梁实秋(1902 1987 )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 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 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益世报文学周刊 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 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 (续集) ,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关于题目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

35、,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导读提示】梁实秋的文章语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可以朗读,可以细品语句,可以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以备日后写作文时借鉴运用。【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戊戌(wx) 叱咤(zh) 莅(l)临 迥(jing)异 精悍(hn)箜篌(knghu ) 酣(hn)畅 蓟(j)北 激亢(kng)2、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答: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

36、演讲作铺垫。第二部分(第 29 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第三部分(第 10 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课堂探究】1. 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答:“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 ,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答: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答: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 ,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