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民族介绍.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2147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些民族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些民族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些民族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些民族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些民族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族介绍拉祜族 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 16 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

2、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 ,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 ,有“拉祜纳”(黑拉祜) 、 “拉祜西” (黄拉祜) 、 “拉祜普” (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 、“野古宗” 、 “苦聪” 、 “倮黑” 、 “磨察” 、 “木察” 、 “目舍”等。1953 年 4 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彝族 是中国具有悠

3、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 776 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 0.7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 4 个乡的10 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 3 个乡的 9 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四川彝族人口共计 178 万人,主要分布在

4、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云南彝族人口共计 502.8 万,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等。贵州彝族人口共计 84.28 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等。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彝族总人口为 776.

5、23 万人,其中:男性 398.94 万人,女性 377.29 万人;性别比为 105.74。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傣族 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 2006 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 126 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 “骆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傣族(傣仂语:/tai/;傣那语: /tai/

6、)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t 愂樀/) ,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与老挝称傣泐族。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 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 6000 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 、 “泰” ,他称为“掸” 、 “阿萨” 。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35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

7、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35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 居住。在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 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 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

8、“ 、“外喻“ 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 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 、 “巴饶克” 、 “布饶克” 、 “阿佤” 、 “阿卧” 、 “阿佤莱” 、 “勒佤”等。他称有“拉” 、 “本人” 、 “阿佤” 、 “佧佤”等。史称“哈喇” 、 “哈瓦” 、 “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 年定名为“佤族” 。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 、 “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人佤族经济以农业

9、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 、 “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蒙古族 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外

10、,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 ,称“蒙兀室韦” 。13 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是内蒙古、辽、吉、黑、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区和国家的主要民族之一。全世界蒙古人为 1000 多万人。 蒙古族人(3 张) 中国的蒙古人口为 581 万人(2000 年人口普查)

11、 ,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 万 7 千人)和土族(24 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内蒙古自治区 423 万人其中蒙东地区有近 400 万人;辽宁蒙古族 69 万人,吉、黑共 70 多万人;其中云南有 5000 余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 5 个自然村,是蒙元(拖雷汗国)初年随忽必烈大汗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人后裔。通海蒙古人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 多年的历史。藏族 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

12、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 541 万余人(2000 年) ,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 (bod-pa) ,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 gtsang“后藏” ,gtsang 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 yar-klungs gtsang-po 流经之地”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藏文是 7 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

13、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 (音bo)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 , “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 (阿里地区) ,“藏巴” (日喀则地区) , “卫巴” (拉萨地区) , “康巴” (四川西部地区) , “安多洼” (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 回族 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 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

14、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 13 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语言: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回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 中国回族穆斯林少年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日常语言表达上,大量使用语气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叹词等。城市回族通用汉语。 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服饰(15 张) 回族,有人口约 9,

15、820,000 人(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白族 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 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

16、,列中国第 15 大民族。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白族世世代代的居住地。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 1,861,895人,其中云南有 1,505,644 人,占白族人口的 80.87%;贵州有 187,362 人,占 10.06%;湖南有 125,597 人,占 6.75%;湖北有 7,173 人,占 0.39%。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 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另外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澳洲)各国,数据尚待进一步统计。1、阿昌族现有人口 2.77 万人,云南有 2.76 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陇

17、川县户撒乡和梁河县遮岛、大厂两个乡。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德昂族 现有人口 1.54 万多人,云南有 1.53 万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族原称“崩龙”这一族称始于清代,系他称,现改

18、为“德昂”,系自称。其先民在现在的佤、布朗等族同为“白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基诺族 现有人口 1.8 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基诺族自称“基诺” ,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 20899。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布依族 现有人口 254.5 万,主要聚居

19、在贵州,少量在四川。云南有 3.4 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 、明清以来称“八番” 、 “仲苗”等,自称“布依” 、 “布饶”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独龙族现有人口 5800 多人,云南省有 5500 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 50 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

20、自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水族现有人口 34.59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广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有 7000 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识别出来的。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由古代“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与贵州三都的水族长族脱离,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而与邻近的布依族、壮族、苗族、彝族都相仿。满族原是北方的民族,全国有 982.1 万人,云南有 7000 多人,多数是清代到云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及其他地区。由于人

21、少且分散,基本上没形成较大的自然聚居区和村落,其语言习俗与汉族基本上一样。景颇族现有人口 12 万人,云南有 11.8 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椐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思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的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郊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 、 “寻传”部落即其先民。景颇族人以骁勇膘悍、顽强刚毅著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最近几年,在云南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景颇族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有的在省内外获奖,有的被译成项文,日文等介绍到国外。布朗族现有人口 8

22、.2 万多人,云南有 8.1 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西定、巴达山区,那里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其余散居在临沧地区的云县、双江、镇康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墨江等县。唐代称“朴子蛮” ,元代称“蒲人” ,明清称“濮满” , “苞满”等,这些都是同音异字的族称。普米族现有人口 2.96 万人,云南有 2.93 万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旧称“西蕃”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氏羌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族军队,随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称“普米英” 、 “普日米” 、 “培米”都是白人

23、的意思。他称有“博” 、 “巴苴”等。1960 年定名为普米族。怒族现有人口 2.7 万人,云南有 2.6 万,主要分布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免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僳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僳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 ,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后裔。这两部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相互相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纳西族现有人口 27.8 万多人,云南有 26.5 万多人,主要聚居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

24、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 、 “摩些旁” 、 “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 、 “纳西” 、 “摩梭”等。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们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瑶族现有人口 213.4 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

25、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现有 17.3 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在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僳僳族现有人口 55.74 万多,云南有 55.71 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保山地区和

26、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僳僳族为氏族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八世纪时,僳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至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怒江流域的僳僳族在解放初期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各村寨和家族内部有虎、熊、猴、蛇、羊、鱼、蜂、鼠、鸡、鸟、竹、麻、茶等十多种氏族各称,代表不同的血缘亲属关系。狩猎在僳僳族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僳僳族男子都在狩猎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以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苗族苗族有 739 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苗族有 89.6 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

27、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苗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代不断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 ,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壮族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 万多人,其中云南有 100 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 1956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 40 多种,主要“侬人” 、 “沙人” 、 “土僚”等。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住。哈尼族哈尼族共 125 万多人,其中云南省 124.8 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 、 “尼” 、 “碧的”等自称,他称 20 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