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的价值(俞雷).txt 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企业的价值】 作者:广州爱心网盟总经理 俞雷摘要结合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分析价值的确切定义,价值应为交易价格和真实需求的乘积,价值是由生命对事物的需求产生,价值总量的确定包涵了交易行为和基于价值观的判断。进而从社会进步、产业分工,以及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价值。通过企业价值的分析确定企业运作的具体办法和终极意义,即企业价值的实现途径。关键词:价值,产业分工,企业价值观,愿景驱动,战略管理企业是人群的一种组织形
2、式。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之一,区别于市场手段纯粹的交易行为,企业具有计划的性质,而企业的边界即取决于管理成本与交易成本的比较;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社会最小经济单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企业的价值,除了解决如何经营好企业以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关于价值人类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等具体过程。价值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了解价值的起源。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过来的,价值现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
3、夜之间产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
4、、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世界高度进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综合国力、战斗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
5、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人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消费过程,其物理学意义就是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有序化过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动力源。总之,一切价值起源于能量,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经历了单因素价值(趋性) 、多因素价值(刚性本能) 、可变性价值(条件反射) 、多样性价值(知性)和多层次价值(理性)等五个具体的进化阶段。价值在经济中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就是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
6、格。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价值是由生命对事物的需求产生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价值,而是实现了价值;事物价值产生的过程具体体现就是生命体的日常生理消耗活动的过程;价值产生以后,到价值被生命消耗的过程,我们称为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的实现过程,一般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产生过程” ;第二阶段,“获取过程” ;第三阶段, “消耗过程”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的出现,必须以生命和事物的同时出现为前提。缺了生命和事物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价值都不可能存在;价值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不定形性。它具体的形态,根据生命对它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一件事物,从它因为被生命需要而产
7、生价值开始,到它的价值被实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价值的一个生命周期” 。简称“价值周期” 。在事物的一个价值周期里,事物的形态或存在状况本身在价值实现后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但事物的价值都只具有一次性。这个价值随着自身的被实现而消失;价值量的最大值为无穷大,价值量的最小值为零。世界上不存在小于零的价值;在同一个价值周期中,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变化。这就是“价值的量的稳定性的第一定律” 。因此,在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物理量所能实现的价值的最大限度内,生命对事物的需求越大,事物的价值就越高。在同一个量度单位下,一个事物所能具有的价值量的最大量,等同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量的最大量。当生
8、命对事物的需求量大于事物本身具有的最大物理量时,事物所能具有的最大价值量与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相等,不再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大。从语义和语词的分析入手,价值就是“价”和“值”的合体。 “价”就是人和介,就是用中介物对事物作出的判断,用客观来衡量;“值”就是人和直,意思是直接的人,也即人的真实需求,用主观来衡量。这样,价值就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描述:价值=交易价格真实需求价值总量的确定必然包涵了交易行为和基于价值观的判断,由于个体需求的差异、变化和波动,我们很难确定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个体的价值度量。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恰恰和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中提及的人真实的自由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价值包涵人的意
9、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既价值结果。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发展,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即人内在的自我创造及外在对自然的创造的统一,整体的说价值就是自由的实现。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就是对价值概念最好的注释,四句话,前半句就是说价,后半句就是说值,两者相辅相成,值为本,价
10、为表现。价也即交易,最终是为值也即人的需求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 、 “价值或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等观点,这些观点造成了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的严重对立。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就是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显然,这里的“事物”本身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般的事物,另一类就是人类主体。与此相对应,价值也相应地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大类。使用价值:一般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u 来
11、表示。劳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某个主体对于另一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用v 来表示。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或劳动力所具有、所释放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两者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程度,劳动价值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
12、,人类机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的消费,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最终又会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可分为三个过程。一是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 ,二是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 ,三是劳动价
13、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 。由此可知,一种使用价值经历消费阶段、劳动阶段与生产阶段后,完成了一个周期性运动,转化为另一种新的使用价值,整个周期性运动可表示为: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1、使用价值是基础,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为基础,劳动者就不能形成劳动能力,就不能产生劳动价值;2、劳动价值是主导,如果没有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就不能产生增值,就不能发展起来。劳动价值是劳动者通过消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形成的劳动潜能,并通过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3、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
14、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消费过程)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企业价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描述:企业价值=产品的使用价值u团队的劳动价值v产品的使用价值我们有必要从商业的起源开始分析企业的由来、分工和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数人
15、,于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货币
16、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想方设法积累财富。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1765 年,珍妮纺纱机的出
17、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
18、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将在约 30 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想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已为世人关注,而这种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之勃兴锐
19、不可当。文化产业成为 21 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在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人类也在逐渐关注精神文化生产。国内最早倡导系统研究智慧产业的学人庄一召先生及其追随者把智慧产业称为第五产业。在他们这里,第四产业不是指信息产业,而是指简单服务业和技术服务业。他们倾向于重新梳理新西兰著名学者费希尔教授关于第三产业的界定。他们认为, “费希尔教授及其追随者给我们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简单而明确的东西,但第三产业只是一口袋杂物。 ”随着
20、时代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这“一口袋杂物”越来越让人困惑、不满。因此,需要把这口袋杂物倒出来,重新理理清楚。按照他们的分类,第一产业依然指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也依然指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业;第四产业是简单服务业和技术服务业;第五产业就是智慧产业;第六产业则指公共事业,主要指公共行政。这一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劳动对象和产业任务的不同,劳动对象被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资源,一是人及其心智资源。产业任务则有六类,即获取自然资源(第一产业) ;加工自然资源以及对加工产品进行再加工(第二产业) ;获取和加工人的心智资源(第五产业) ;流通所有资源和产品(第三产业) ;利用所有资源和产品来提供服务(第四
21、产业) ;为其他五大产业及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第六产业) 。应该说这一分类脉络非常清楚,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不仅仅是有利于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统计,更大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产业研究和产业治理。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的企业的生产,都要围绕获取自然资源和人的心智资源,加工和再加工,流通所有的资源和产品,并提供服务这一主线来进行。产品的使用价值,即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正向能量。说到底,企业的产品必须要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即产品到底有什么用?而这个用处又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有序化过程。同时,生产力的提高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释放了可获得的人类心智资源。
22、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趋向更开明、更平和、更贴近人性、更具创造性的。这也正是政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团队的劳动价值企业是人的组织,个体的价值观在汇聚后能否形成共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存在理由。而企业的存在离不开利润的制造(生存之本)和产品的创新(终极目标) 。贯穿其中的就是企业团队的劳动,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标准,又可以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从劳动的结果出发,我们不妨用下面的式子
23、来描述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利润+育人+创新;利润导致了流通,育人导致社会和谐,创新导致社会进步,我们也可以将上式改为:劳动价值=流通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劳动价值第一位体现的就是流通价值,也即利润的获得。没有利润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企业在获得利润后能否长期存在,就要形成企业价值观,要能凝聚团队的力量,而团队力量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创新,推动技术、观念和手段的进步。这就是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变革管理,三种管理交错并形成了一个闭环,企业就在这个闭环中完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以上的结论是建立在经济学发展的观点上的。 国富论之后的 100 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
24、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马克思在其 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在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 19 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进入20 世纪,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呈现出种
25、种的病态和危机。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看不见的手”的教条,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 。整个经济学说的发展一直围绕着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主要从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
26、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企业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究竟什么是企业最实际、最有效的价值观,然后不断地检讨和讨论
27、,使这些价值观永葆活力。事实上,这样做有助于大家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促进发展。无数例子证明,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是比较典型的企业价值观,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最大利润价值观,是指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动都围绕如何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经营管理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而投资者分散的条件下,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
28、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价值观。一般的说,除了尽可能的为投资者获利以外,还非常注重企业人员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是 70 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它要求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的时候,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不能失之偏颇。当代企业的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过去,企业文化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但只限于把人才培养作为手段。西方的一些企业非常强调在职工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上投资,以此作为企业提高效率、获得更多利润的途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所谓的培养人才,不过是为了改进工具的性能,提高使用效率罢了。当
29、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把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这是企业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人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人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是衡量一个当代企业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德国思想家康德曾经指出,在经历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曲折复杂的漫长路程之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和 21世纪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这就要求充分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对于企业中的人,还是对全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企
30、业员工判断失误的标准,其一经建立,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就会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仅有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而且有情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高层次精神需求一般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许多著名企业家都认为,一个企业的长久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企业的资本或管理技能,
31、而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命运如何最终由价值观决定。随着后工业时代或者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环境的迅速变化,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从科学管理进入文化管理时代,如何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和创新来适应环境,成为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在 90 年代出现的愿景(vision)驱动式管理,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战略管理模式,并迅速得到推广。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所谓战略意图(strategyintent),彼得?圣吉提出的共同愿景(sharedvision)和柯林斯与波拉斯提出的愿景型企业(visionarycompany)。这些学者在从 IBM、intel、惠普、索
32、尼等长期获得成功的公司的成功原因的总结中发现,保持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的不变,同时又使目标、战略和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我更新,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与贯彻优秀的企业愿景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具体而言:企业的愿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企业的核心信仰(coreideology)与未来景象(envisionedfuture)。前者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用于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存在原因,是企业长期不变的因素。后者是企业未来 10 年到 30 年里努力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和对它的鲜活描述。它们是企业去创造,并需要重大变革和进步才能获得的东西。核心信仰规定了企业的耐久性,是企
33、业最基本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独立于环境变化、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之外。核心信仰必须被企业的成员共享,是每一个员工所看重的价值,它在企业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组织的自我实现过程,未来景象的作用是用来激励变革与进步。它明确而有力,是人们努力的焦点,是团队精神的催化剂,通过对宏大远景目标的富有激情而坚定的描述,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动力。愿景驱动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建立一个优秀的愿景,还需要创造各种有效的机制来保障核心信仰的保持和激发未来景象的变革。这些机制包括更有效的企业文化氛围,适合企业特点的员工甄选与培训,企业内部成长的领导人选择机制以及永不满足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机制等。愿景驱动是文化管理思想在战略管理
34、思想中的一个集中体现,它第一次把价值观管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地统一起来,使软管理和硬管理统一起来,使企业制度同企业的核心信念统一起来,使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组织的自我实现统一起来,把企业持续的成功和企业价值观的长期稳定统一起来。可以预言,愿景式驱动管理必将成为本世纪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从马斯洛人本哲学一书中论述了自我实现者的特质与始发性创造的关联,只有形成了愿景驱动管理环境,才能更好的培育创新,为技术、观念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到:“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缴,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讲的就是如何把握本质,把握创新
35、的核心方法。企业价值的实现企业价值=产品的使用价值u团队的劳动价值v产品的使用价值需要由企业的主导者进行判断,团队的劳动价值也需要企业的主导者来进行组织(企业的主导者指一个人或者一个核心团队) ,因此,企业主导者的价值观、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和发展将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压倒性的影响。从上图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在创业之初,关键要找准产品的使用价值,然后不断扩大企业的劳动价值,通过变革产生新产品,增加企业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高主导者的能力,改善主导者组成,就成了企业能否存续,能否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推进者,从诞生之初就决定
36、了必须不断做价值的增量,这正是耗散性结构有序化的必然结果。把握住企业的价值构成,我们就能有效的把握企业运作的具体办法和终极意义,企业最终的价值必然回归到人,为人服务才能达到价值的最大化,并不能简单用价格或利润来衡量。用稻盛和夫的话作结: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既是商道,也即人道,更是佛道。参考文献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2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2.3仇德辉: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年.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5庄一召:六次产业刍论.http:/ 年第 3 期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8贺金社: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9刘光明: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2006 年10武亚军:90 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200711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12稻盛和夫:活法.东方出版社,2009智慧网(www.WitP)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