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587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行障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品行障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品行障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品行障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品行障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品行障碍文章来源:雷雳主编: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科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1版品行障碍在小学生中颇为常见,过去被认为主要是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但现在却成为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许多地区,成立了由教育家、社会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学家、儿童少年卫生工作者等组成的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探讨。一般说来,小学生品行障碍在男孩中较多见,但近十多年来,女孩出现品行问题者有增多趋势。小学生品行障碍多种多样,有些不十分严重,但有些则性质严重,甚至构成违法行为。有些问题是自幼即已养成,以后愈来愈严重;而有些品行问题,则是到一

2、定年龄后才出现。且常常几种不良品行问题,出现在同一个小学生身上。【病例】某男,11 岁,自幼顽皮多动,做事冒失,不考虑后果,对学习一贯不认真,做作业粗心、马虎。凭小聪明,成绩中等。在学校里常常旷课,在外游荡,以致两次受学校纪律处分。经常无故外出不归,露宿街头、下水管道、屋檐下、车站和码头等处。对自己的外流行为从不以为是错。过去外流回家后常挨揍,后来整天被锁在家中。患儿除偶尔偷父母的钱、粮票外,无其他偷窃行为。好斗,好惹事生非,好说谎。无其他精神症状。患儿系足月平产,第 4 胎,1 岁多能走会讲,智力发育好,至今仍有尿床习惯。父母非血缘婚,有一弟已 9 岁,在患儿影响下,常常两兄弟一起外流不归。

3、家中无精神患者。体检:发育营养可以,神经系统无异常。精神状态:衣饰齐,被动接触好,未发现思维结构障碍,未见妄想、幻觉。诉说自己外流时在街上逛,在汽车上睡很冷,有时也很饿,但不想家,一有机会就想到外面去游荡,有时找人讨钱,有时在家中拿点钱买吃的,但不敢去偷别人。 智力好,情绪正常,自尊心低,自知力存在。这是一例同时有几种品行问题的案例。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说谎、欺骗、偷窃、破坏行为、对抗行为等。下面逐一介绍说明。攻击性行为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虑不安、暴怒,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的

4、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在小学低年级最为常见,到小学三年级以后就逐渐减少了。一、表现特征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以下主要表现:1、言语较多,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3、易冲动。自控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

5、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引起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遗传因素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的父母身上有时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大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基因缺陷。(2)心理因素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3)教育因素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常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常教育孩子:“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家长就对孩子骂道:“真蠢,别人打你你都不知道还手啊!”有的家长当别人向

6、他反映:“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人”时,不仅不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的。”很明显,家长在袒护自己的小孩。由于家长这种偏袒,使孩子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孩子,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4)模仿因素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行为都是从父母、同学等周围人那里和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如有的父母惯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学着用父母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同学。有关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较大,小学生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

7、都是从电影、电视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赞扬的攻击行为,小学生更易模仿。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小学生易出现攻击性行为。(5)饮食因素有攻击倾向的小学生,在摄人过多的糖后更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二、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治疗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期以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治安、提高犯罪率等。有关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小学期间就被认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矫治,治疗方法有:1、控制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因此,

8、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如有的孩子是从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应禁止孩子看这些影视片。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可引导孩子看,帮助孩子分析,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孩子学习、模仿影视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父母那儿模仿来的,父母应做自我检查并改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2、暂停法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因此而取消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以达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对攻击性行为较为严重的孩子,可把他安置到一个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较好的单独的房子里(关禁闭),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9、”让孩子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但不必理会,当他安静23 分钟,便可让他出来。使用此法应注意:(1)不要当着外人的面,以免挫伤其自尊心;(2)对年龄较小或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不宜关禁闭;(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520 分钟;(4)不宜经常采用。3、正强化法使用暂停法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进行治疗时,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教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孩子其他的积极行为。这种对其他行为的正强化则可以更加突出暂停法的负强化作用,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目的。4、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被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告诉孩子自己被欺负后,应向老

10、师反映,不要动手反击;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以后,不要有任何偏袒的言行,要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赔礼道歉,如果情况严重的,还要带着孩子登门看望、赔罪。另外,老师也要予以重视,当被欺负的学生来告状时,要认真听取情况,待调查了解清楚后作出公正的判决,对欺负人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千万不要很随便地点点头说“好,我等会儿批评他”而不了了之。5、饮食和药物治疗对有攻击性倾向的孩子可用减少糖摄入量的方法来防止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枢兴奋剂或镇静剂,可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控制,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停药,药效随之消失。因此,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疗法。三、

11、说 谎说谎指的是小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讲假话,它是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有的父母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问题,因为他们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教自己的孩子说谎。例如,父母不愿接待某位客,就对孩子说:“叔叔来,你就告诉他,爸爸不在家。”或者孩子因病在家,母亲想出去看电影,但不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她就会对孩子讲:“妈妈带你一块去看电影,你可别告诉爸爸。”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说的或做的孩子认为都是对的,逐渐孩子也学会了说谎。小学生说谎有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之分。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及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假,这种“谎言”不是有意编造的。还有些低年级儿童,十分富于

12、幻想,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常将幻想与现实掺和在一起而说谎。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无意说谎会逐渐减少。但有些小学生,由于环境、教养等因素,经常故意编造谎言,这就是有意说谎,是一个品行问题。(一)小学生为什么要说谎小学生的说谎行为除了上面所讲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和社会因素。1、讲了实话会受到惩罚例如,孩子无意中打翻了果酱瓶,诚实地告诉妈妈,妈妈则严厉批评责备他。母亲请病假,不在家好好体息却外出去玩,一天机关的同事来探望她,孩子真实地告诉妈妈说:“下午叔叔阿姨来看你,我说你去百货大楼了。”母亲愤怒地打了孩子的耳光并说:“谁让你说我去百货大楼了,为什么不说我去医院看病

13、了?”这样一来,孩子逐渐体会到说真话会受到惩罚,而说假话则能免于受批评,甚至还可赢得母亲的赞赏。2、说谎可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例如,孩子不喜欢干家务劳动,于是谎称学习小组要他帮助同学做功课,这样,饭后就可以免于洗碗,实际上他与同学玩去了。还有的孩子由于一次腹痛免于上学,且在家里得到百般照顾,以后只要在学校受到挫折,他就会假装腹痛而留在家不去上学。3、夸耀自己优于别人有的小学生说谎是为了表现自己有能力。让别的同学羡慕他是“英雄”“好汉”。有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在不能分辨幻想和现实时往往把希望发生的事说成正在发生的事。例如,有个孩子回家对父母说,他在学校的作文竞赛中得了奖,事实上学校里根本

14、没有举行这样一次竞赛,而是他自己想当优秀生。还有的小学生老说自己按时迅速地做完了作业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很好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总是落后于班上的同学。这种小学生一般是依赖、顺从、敏感、胆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因为父母过于溺爱保护,为他解除了一切困难。当他上学参加集体活动时处处表现无能,常被同学讥笑或老师责备而产生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小学生往往易于以优越感来代偿,所以就说谎,脱离实际地夸耀自己,表示自己比别人能干。4、害怕承认错误因为自己承认了错误将被同学瞧不起,不与他玩,受到孤立,因此就不说实话。二)如何纠正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认识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进而自己以身

15、作则克服说谎行为。绝对不能教孩子说谎,或者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以批评指正。 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和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指责,还要了解他为什么要说谎,然后针对他说谎的一些不正确思想给以耐心解释,帮助他认识不说真话、不承认错误行为是有损于集体的,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父母和教师要热情帮助孩子纠正说谎行为,要让他明白一个人说了谎并不等于没有希望了,只要自己认识说谎是不良行为,能努力克服改正,那么父母和老师仍会喜欢他、信任他。孩子说了谎如能及时承认,父母和老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父母和老师也应正确引导,让孩子懂得,不应该用虚伪的夸耀来表现自己有能力,

16、而应该用实际行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使人们承认他是能干的好孩子。例如,对于那种说自己在作文竞赛中得了奖的孩子,父母应及时指出他说谎,并告诉他如果他想成为作文优胜者,就应努力练习写作文。父母也可表示很乐意帮助他,让他争取在下一次作文竞赛时真的得奖。总之,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说谎无所谓,从而听之任之。因为这种行为幼时不教育,长大后就很难纠正。教师应密切配合家长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防止和纠正孩子说谎。四、偷 窃儿童在 l 岁以内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故分不清什么东西是“你的”“我的”,看见自己喜欢的就拿。在 12 岁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有时还不完全能分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这时父

17、母如能注意教育,注意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一般 23 岁以后,儿童就能逐步形成控制自己的能力,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家庭教育疏忽,或由于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儿童在小学低年级即可出现偷窃行为。开始偷窃的对象常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同学等。偷窃的动机不完全一致,有些是因为想买糖果吃,但父母不给钱;有些是因为父母给了其他兄弟姐妹什么玩具或零食,自己没有;有些是因为对某人有意见,采用偷窃对方心爱之物作为报复对方的手段。开始偷窃时,儿童的心情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自己认识到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怕被人发现后丢人、挨揍而焦虑恐惧。但另一方面,又抵御不了钱、物的诱惑。儿童偷窃一般从家中掏父母的钱包开始,且很容易

18、成功,此时,父母如不知晓或知道了而未予以重视,这种行为则会受到侥幸成功的鼓舞而继续发展。此时,如有坏伙伴的引诱,则会愈偷愈多,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引起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小学生偷窃行为除了上面讲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1、作为自我吹嘘的手段有的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这是“英雄”行为,说明自己“聪明”“有本事”;有时把赃物送给同学,能显示自己对朋友的“豪情”“友好”。2、取得别人的注意经常有一些严重偷窃行为的小学生,他们出生于十分富裕或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的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而是通过偷窃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

19、,极少给孩子情感,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父母两地分居,父亲经常不在家,有的在家庭中不被父母喜欢,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注。这样,孩子就经常从家里偷东西出去送给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可以说,这种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缺乏感情的关注引起的。3、不公平感的结果有的偷窃行为是孩子对自己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进行反抗的表现。如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经常给他们买玩具和零食,而自己却没有,这种不公平感就促使他去把兄弟姐妹的东西偷来占为已有。(二)如何帮助教育有偷窃行为的小学生父母和老师首先要给孩子指出偷窃是有损别人利益的错误行为。当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要给予严厉谴责,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好,是得不偿失的

20、。同时要鼓励他努力克服、纠正,只要他以后不再偷,大家都会重新信任他、喜欢他的。然后,父母和教师应找他耐心谈话,了解他为什么拿人家的东西,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情感和关注,而不是某件东西,那么,父母或老师就应更多地给予热情关怀,让他感到温暖,逐渐克服为了求得人们注意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父母乱放钱物诱惑引起的,或是偷了没有及时被家长发现所引起的,那么,父母一方面应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应该耐心教育孩子,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事物,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挫折。此外,父母和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和

21、态度,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孩子,尽量避免孩子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最后,对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惩罚,可能收效甚微。有时严厉惩罚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其他的行为问题。因此,对偷窃行为要采取严厉惩罚和耐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五、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指的是儿童故意损坏家中或别人的或公共场所的东西的不良行为。有些小学生的行为,表面上看来是破坏性的,但分析其目的则是建设性的。例如,有些小学生出于好奇,会把家里的钟表、收音机等拆开,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钟表转动、使收音机能说话的。小学生通过这种“破坏性”行为来认识事物,增长知识,这种破坏行为不属于品行问题。还有一种所谓“

22、破坏行为”是由于孩子年龄偏小,尚未形成爱护别人的东西的社会态度。例如,有的低年级小学生把女同学的玩具娃娃当作皮球不断掷在墙上,感到有趣、好玩,以致损坏了玩具娃娃。这种“破坏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如果孩子经常在墙壁上乱写乱画、用弹弓打破邻居的玻璃窗、摘掉公共场所的灯泡以及损坏他人的财物等,这些破坏行为就构成了品行问题,必须及时教育,予以制止。(一)为什么小学生会出现破坏行为1、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当孩子受到欺侮或讥笑时,他不是光明正大地进行说理斗争,而是采取偷偷摸摸或冒险的破坏行为来报复。如果孩子经常受批评,得不到鼓励,他会破罐破摔地采取破坏行为,认为“你说我不好我就不好,看你拿我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