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重点.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3993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事业史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事业史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事业史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事业史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事业史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信: 大约在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的手书新闻信。它既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也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时间最久的手写新闻的传播形式。官方新闻信:“我到,我见,我胜” (凯撒) ; 私人新闻信:西塞罗、小普林尼。尤其需要指出的,在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专门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的消息。到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信流行。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尽管在形式上不断演进,但总的来说规模比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整个社会。 没有出现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还不能称为新闻事业。手抄小报: 发源地:

2、意大利的威尼斯(原因) ; 内容:商品行情、交通信息(船期等) ; 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灾祸事件等。发行:新闻屋;格塞塔(Gazzetta) ;扩散:意大利起源;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实物:现在维也纳图书馆还收藏有“富格尔商业通讯”共27 册(15881605 年) 。新闻书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发源地是 16 世纪初的德国、尼德兰(原因) ;16 世纪中期前后英法意墨西哥也出现了。内容:大多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性很强;销售:多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到 16 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定期化。手抄小报与新闻书出版的意义: 手抄小报和新闻书是近代报刊的雏形,在相当长时间内并存发展。它们的出现,使绵延了千百个世

3、纪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大众化:新闻传播的规模扩大了,从面向特定的传播对象转而面向整个社会了;专业化:社会上出现了专门采集和公布新闻的机构,行业队伍逐渐形成了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需要:新闻事业诞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正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社会需要包括:经济方面、政治方面。 社会可能:仅有需要是不够的,还要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就在社会需要增长的同时,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也在发展。这些条件有:印刷与造纸工业日益发展、交通与邮政事业日趋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 (

4、1)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压制;(2)在资产阶级革命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出现;(3)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统治工具,成了新的舆论工具:A、以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政党报刊的特点)B、政党报刊与非政党报刊并存发展的阶段;C、商业报刊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并成为报业的主体。(4)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后期,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报刊:A、无产阶级报刊的三个发展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B、无产阶级报刊的成长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C、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与资产阶级报刊相比较:办报宗旨、内容、活动、体制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5、 )独立报纸: 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 因在政治上标榜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而得名(不接受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 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业务上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因而被称为上层报纸(High-quality Newspaper) 。也有人称之为“高级报纸” 、“高质量报纸” 。“大众化报纸”: 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一种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因为售价较低,被称为廉价报纸(Cheap Newspaper) ;又因读者多为平民大众,被称为“大众化报纸” (Popular Newspaper。 内容以各种软新闻为主,

6、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经营上更加重视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得商业报纸更加兴盛,并迅速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推动报业向现代报业的演进。约翰密尔顿与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未经出版检查官的审阅批准,连续出版了几本小册子。1644 年他被召到国会答复质询,约翰弥尔顿趁机提出出版自由的主张并加以深刻的论述,系统阐述了他的出版自由思想。尽管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比较系统、有说服力,却并没有在当时产生太大的影响。到了 18 世纪, 论出版自由重新发行,并在法国大革命中广为传播,影响也从出版界推广到了新闻界,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和争取新闻自由的锐利武器。知识税: “知识税”的废止(1853-1861)

7、 ,使报纸的降价有了现实的可能,英国新闻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向社会中下层的廉价报纸也如释重负地蓬勃发展了起来。曾格事件: 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1733 年 11 月创办了纽约周报 。12 月,他在报纸上发表了批评殖民总督科斯比的文章,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 。 1735 年 8 月,法庭审理此案。80 高龄的著名律师安汉密尔顿为曾格辩护。尽管按照殖民法规:凡对政府进行批评的内容都构成诽谤,汉密尔顿还是认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如果曾格刊登的议论是假的、恶意的、煽动性的,就构成诽谤罪,否则就无罪” ,因为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 ,都有把“真相讲出来的自由” 。

8、 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阻挠,裁定曾格无罪。廉价报纸的特点:在政治立场上,标榜是“超党派的独立报纸” ; 在新闻业务上,改变了过去重评论、政论与全国性重大新闻的风格,而以扩大报道面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为主,以满足中下层广大读者的需要; 经济上的独立源于广告,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广告收入增加,报纸的规模由此逐渐扩大; 在经营管理上,廉价报纸主要采用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报纸由此变成了一种产业、一种企业,报纸从此结束了政治斗争舆论工具单一功能的历史,读者对象更大众化了。通俗小报: 明治初年,在政论报纸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通俗小报。通俗小报以适应平民大众的需要为主

9、,主要刊登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与娱乐材料,一般很少登载政论文章;而且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售价低廉。 日本通俗小报与欧美廉价报纸的比较: 同:(1)以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娱乐材料为主;(2)文字通俗、版面活泼;(3)售价低廉、发行量大;(4)面向社会中下层;(5)依靠广告生存。 异:(1)廉价报纸是“超党派”的独立报纸,通俗报纸往往有一定的政治色彩;(2)廉价报纸始终是廉价报纸,通俗小报后来在政党报纸衰弱后增加了严肃内容成了大报;(3)欧美普遍有一个以廉价报纸为主的时期,日本并没有一个以通俗小报为主的时期。英国“二战”后现代报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报业全面恢复;1)60 年代中期后,报刊的

10、销数与种数一起逐步下降,整个报业出现了停滞与衰退的态势,全国性大众报纸下滑趋势更为严重。原因是整个经济形势欠佳;广播电视的冲击;报业设备陈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2)垄断的加剧:“二战”后英国报业的垄断程度继续发展。尤其是在60、70 年代的衰退时期,那些财力不济、经营不善的报纸更是难逃厄运。到 80 年代初,全英国只有两个城市有两份以上的日报,其他城市只有一种日报(或有种属于同一出版的日报) 。这就是说,此时英国的地方报业几乎被垄断化了。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垄断的成因,一般认为来自两个方面:经济原因、政治原因。 经济上是垄断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可以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消除风险

11、) ; 政治上是垄断资本力图控制舆论来影响政治的结果。黄色新闻: 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灾害、性丑闻、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色或黑色的特大字号,充满刺激;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使用种种欺骗手段:捏造新闻,闭门造车;或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 对被压迫被剥削者,以及竞争中的失败者,表示“同情” ,发起社会运动,声明与多数人站在一起。 滥用新闻图片。为了煽情的目的,不惜伪造和偷窃照片。 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

12、画,以及肤浅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其它类型的报纸:郊区报纸: 美国“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报纸类型,这是为适应“二战”美国居民由城市迁往郊区而出现的报纸类型; 虽然版面小、内容窄,但是地方性、服务性强。加上发行方式一般是送报上门,因而对主流报纸的冲击很大; 为应对冲击,主流报纸或兼并郊区报,或干脆另办郊区报。其它类型的报纸:黑人报纸 美国第一份黑人报纸是 1827 年的自由报 ,黑人报纸的内容主要是抗议警察的镇压、黑人受教育权的歧视及住房与职业的不公平待遇。但由于普遍财力不济,黑人报纸的印刷质量普遍较差。 20 世纪 60、70 年代黑人报纸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统治政

13、策,给了黑人更多的权利。黑人报纸因此失去了感召黑人的力量;二是好的黑人记者被大报陆续挖走,报纸也已经掌握在黑人报业资本家的手中,黑人报纸因此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其它类型的报纸:免费报纸 全国现有 2000 余种免费赠送的报纸,通名叫顾客报或广告报 。 这种类型的报纸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广告,偶尔有些新闻与特稿,一般是周三或周四发行,为美国人的周末大采购提供建议,发行方式是直接送报上门。 由于针对性强、采访成本低而且以广告为主,因而刊登广告的价格相对低廉;但又由于能直接送入顾客手中,广告主往往也愿意在这类报纸上投放广告,从而对主流大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申克诉合众国案“: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原则”

14、最早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提出的。 一战期间,美国社会党书记申克为抵制战争和征兵制度,向应征男丁寄发传单,抨击征兵制度,煽动他们反对服役,申克因此被控违反了联邦侦察法 。申克认为,在本案适用侦察法抵触了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出版自由条款,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一致确认其有罪。“美国消息自由法案” 196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消息自由法案” (又被称为“情报公开法案” 、 “阳光普照法” ) 。法案规定公民有权申请使用各级政府的会议记录、文件等,如申请遭到拒绝,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有 9 类材料除外(大多数属于行政特权或私人企业秘密性质的材料) 。 法案公布后,申请使用政府、议

15、会的会议记录和文件的人很多,但新闻界罕有申请,因为新闻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属“9 类材料” 。美国现代报业的特点:是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 现代报纸采编业务的独特特点:(1)篇幅多、广告比重大。 (2)内容向广和专两极发展,综合性报纸的内容极为广泛庞杂。 (3)报道注重深度化、版面更趋形象化。 在新闻报道样式方面,美国报纸主导性的大致有三种:(1)以美联社和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客观报道。 (2)继承了普利策当年所办报纸最鲜明的揭丑传统的调查性报道。 (3)注重探索新闻事件背景与来龙去脉的解释性报道。读者文摘摘选原则:适用性(适合于一般读者的口味) ; 持久的兴趣(文章的故事和情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6、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再读,仍然有兴趣) ; 建设性(内容是健康向上,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 。美国的新闻批评自由的实质: 多数情况下是新闻媒介在赞扬政府的政策及其功绩时,才会对存在的局部问题进行批评,即基调是支持、表扬,实质是小骂大帮忙; 经常用新闻批评来为政府改变政策制造舆论。政府的某一政策一旦被证明是失败之举后,就会让新闻媒体介入,通过新闻媒介对该政策进行批评,从而达到更改的目的,政府亦因此有了不失体面的脱身之计。 批评往往是人们泄怒或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有时也可以对一些社会问题起救急治标的作用; 新闻批评也有积极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法制,使违法的官员难逃其咎,也使许

17、多官员有所顾忌,不敢公然违法,任意胡为。“实际恶意”原则: 在纽约时报与蒙哥马利市的公共事务专员案件中提出了“实际恶意”原则。主要内容是:如果政府官员要在与其相关的名誉损失和诽谤案中胜诉,必须举证说明被告/媒体在做出那些具有诽谤和诬蔑的报道时带有“事实上的恶意” ,即媒体在进行有关原告的报道时清楚地知道自己使用的材料或信息是“虚假不实的” ,或对其使用的材料和信息的真伪予以“肆无忌惮的无视” ;判决认为,纽约时报的文字虽然有小的差错,但沙利文属于公众官员,对他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批评,批评者的言论应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为什么法国政党报纸能绵延到“二战”之后? 政党林立;外省报纸太强,形成不了

18、垄断,商业化进程缓慢;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中期,法国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商业报纸的衰退。宅配发行制度:日本各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采取按户投递的方式,上门收订和送报。送报员每天早晚两次按时送报到户。在报社的发行末端,既有直属销售店,也有专属销售店;在一些边远地方还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在东方人特有的、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传统中,宅配发行制度对于稳定各自的读者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白虹笔祸”:日本新闻史最大的一次政府当局镇压言论的事件 1918 年 8 月,报界在大阪举行了全关西记者大会,要求保障言论自由,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朝日新闻作报道

19、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政府当局指责这稿报道把矛头指向天皇,并以此为由,对朝日新闻报社和记者进行了严重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社长和总编被迫辞职。这是日本政府制造的一次重大的笔祸事件,史称“白虹贯日”事件。从此以后,日本反动当局步步加强了对新闻和舆论的控制。三社四边协定 (连环同盟)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与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 年1 月 17 日,三方(哈瓦斯 、沃尔夫、路透社)签立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联社虽然也参加过来,但不得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又被称为是“三社四边协定” 。这个协定划分了各社采集与发布新闻的范围,

20、并规定互换所采集到新闻。1934 年 11 月,各通讯社的代表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集会时正式废除了“三社四边协定” ,同时也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原则: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自由发布新闻的权利。从此依靠实力的自由竞争就取代了昔日的垄断体制。当前通讯社的业务类型 20 世纪末期以来,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业务范围呈现出明显扩大趋势,服务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并且不少业务与项目还突破了新闻报道的范畴。业务与项目:不仅提供快讯、简讯、详讯、摘要、述评、新闻资料、新闻要目、报刊文摘、专家评论、一周回顾、一月综述、一年大事,而且还提供一些不属于新闻报道范畴但又是人们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商业行情、证券行情、外汇牌价

21、、金融信息、科技信息、服务业信息、经济报表、统计资料、天气预报、新书目录、社会调查、民意测验、旅游指南、节假日交通情况等。世界广播电视业的政治分野和体制类型 世界广播电视业的政治分野 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与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一样,具有高度商业化与垄断化的特点;主要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服务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更多地是为国家和公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但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随着苏联东欧发生了重大政治变革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监管制度的变化,广播电视业有了不少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广播电视,也因各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显得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说,发

22、展中国家的广播电视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经济发展以及满足本国人民的信息与娱乐需要而运作的(国益优先原则) 。 2、世界广播电视业的体制类型。各国的体制类型有着巨大的差异。 “广播电视体制”有两层意思:2、世界广播电视业的体制类型。各国的体制类型有着巨大的差异。 “广播电视体制”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就广播电视机构而言,指的是广播电视机构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包括: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前三种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电视” ,后两种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电视” 。 第二层意思是就整个国家而言,指的是全国广播电视的格局以及国家监管方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单一的国有国

23、营体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有两种传统:美国的传统是以商业广播电视为主,西欧诸国的传统是以公共广播电视为主。发展中国家,亚非的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国营或公营广播电视,拉美及部分亚非国家实行的则是公私并存的做法。“电波三法” 195年 4 月,日本国内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个法案,即著名的“电波三法” (“电波管理委员会设置法” 、“广播法” 、 “电波法” ) 。“电波三法”共同确立了战后日本广播事业自主经营与广播自由的原则,确立了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双轨体制。1951 年 4 月,第一批私营电台获准营业,并组成了“日本民间广播联盟” 。随着私营电台、电视台的增多,公私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式形成。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确立 广播事业的发展,急需政府介入并实施强力管理; 1927 年美国制定了无线电法 (Radio Act) ,并随后成立了联邦无线电委员会; 1934 年,美国议会又通过了更为完善的通信法 ,并把联邦无线电委员会改组为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 1967 年 11 月, 美国公共广播法生效,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 1996 年,通过了电信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