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精华版)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 题(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 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
2、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 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旗帜指引下,中国 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中国特色社
3、会主义的主要特色(1)实践特色(2)民族特色(3)时代特色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 克思主义(1)该问题的重要性: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 克思主 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 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 克思主 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 物 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 克思主 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 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 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 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
4、、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 持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 持“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 们正在做的事情 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 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 进人的全面 发
5、展(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 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一个重大问题。(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已 经从 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 经从受到外部封 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 论断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
6、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该问题的重要性: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 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战略步骤-三步走、基本 实现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坚 持发 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 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 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发 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发 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
7、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了发展的目的、理念、方式和动力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 中心, 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 义制度,建 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是实现 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人民走出的
8、创新之路。是人类 文明史的 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 历史性贡献。(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 坚持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主要问题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
9、、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 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 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 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4)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 坚持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 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 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
10、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 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五个有利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 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11、。有利于维护民族 团结、社会 稳定、国家统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 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 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 态。)重要 结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应做到三个坚持坚 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 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1.总体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谱写
12、了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2.具体来看:(从中国人民、国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 义、国际影响几个方面来看)(1)中国人民的思想得以解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2)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 的国家。(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得以转变,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提高,成为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中国的经济体制得以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逐步建立,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5)世界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的 经验 和道路受到更多关注,国
13、际社会开展了关于“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2.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鲜明的特点。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根本目的。4.坚持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 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
14、)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结论: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一)经济和经济建设一个社会的物质 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 效益,不断 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
15、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 质基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 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主要指在 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 经济运行规则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分配制度。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公有制的时代变 化变化的基本特征:(1)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
16、的 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 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 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 “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2)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 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 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3)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 场竞争中才能 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企 业 将对经营决策的 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1)总的
17、趋势: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2)实现形式: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 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公司制 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 实体和市 场主体。分析的基本结论 :结论之一: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脱离条件的 约束, 简单 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 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结论之二: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在一些领域,特 别 是社会公共领域,公
18、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 围也就越大。另外,在 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 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结论之三: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 经济发 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 值目标的因素。选择 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 们价值目标决定的。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利益关系的和 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 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2.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
19、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1.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 变 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 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 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 趋于健全和成熟。2.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 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 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 来福祉。3.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
20、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4.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 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 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 结构和利益关系的 调整,同 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 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二)经济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1.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主要表现: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
21、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2.存在问题的原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一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是改革的重点,但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 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变为矛盾的焦点。(3)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 现一些比 较突出地问题。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
22、结构的体制,形成促 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 设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 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 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4.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宏 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体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具体情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改善宏 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 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 顺中央与地方及地
23、方各 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 积极性。三是深化土地、户 籍、公共服 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 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协调发 展。四是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扭转 收入差距 扩大趋势,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 公开,健全 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三、中国的经济发 展(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不 仅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
24、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2.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 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调整经济结构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 际经济竞争主 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 动转变。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
25、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 带动转变。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 问题(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受到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影响,造成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 不强、第三 产业不足。(3)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人口众多,资源相 对
26、不足,生 态环 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在经济 快速增 长过程中,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形势日益严峻。(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特别 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这种状况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措施(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继续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之中的比重。一方面,完善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地制宜,因时
27、制宜地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另一方面,应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扶持低收入群体和提高农村民收入,保障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同时,依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建立动态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采取差异性的产业投资政策,优 化产业结构。投资政策一直是作为世界各国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的重要手段。 为此,政府应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对于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 产业,可适当放宽 投资政策约束,对于高能耗、高污 染、低效益的产业可设立限制投 资的政策和法律,增强制度对产业发展的约束。对于需要鼓励 发展的第三产业,应设立行业之间更为相对有效的投
28、资优惠刺激政策。同时,但凡法律未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公开、透明开放,且依据内外资同等国民待遇的原则,第三产业向外资开放的行业领域,都要同等向内资开放,以引导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是价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计长效的资源和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社会的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和环境定价应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以及环境代价;另一方面,要制定环境污染的价格补偿机制,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的要提高收费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投资的环境标准进入门槛,合理
29、利用和保护环境。(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构成,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依据行业或生产环节对知识产权的敏感程度不同,适时地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另一方面,应增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此外,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环节,还应建立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划分与使用保障,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投融资和采购等制度。(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 展道路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以信
30、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 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 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扎 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 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
31、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 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 设 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 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 新精神, 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 依托,形成 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 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
32、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 际分工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 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 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
33、遇,促 进自身的 发展。3.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具有较大优势,在综 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明显领先,在制定和维护 国际经济行为规则 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4.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也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2.继续坚持“引进 来”3.实施“ 走出去 ”战 略4.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基本上反映的是 发达国家的利益,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34、 就是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经济新秩序1.构建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 际经济 新秩序。2.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3.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中国的国体和政体(1)中国的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最根本的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2)中国的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
35、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 人民 负责,受人民监督。2.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国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 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宪法和法律是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
36、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的制度。基 层 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方针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不能搞“三
37、权分立”和多党制(1)不能搞“三权分立”“三权 分立 ”是指立法 权、行政 权、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和制衡。(2)不能搞多党制多党制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分割国家权力的需要。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 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其一、具有短期行为, 强调竞争,强调选票,执政党只做对自己政党选举有利的事, 这样就必然缺乏政策的 连贯性和长期性。其二、多党竞选要
38、耗 费大量的金钱 ,政治深受利益集 团的操纵和控制。其三、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为了拼选举,各政党相互攻击对方,引起 拥护各自政党的民众 对立。其四、党派间的竞 争导致社会改革困 难重重。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 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健全民主制度(2)丰富民主形式(3)拓展民主渠道(4)保障人民的知情权(5)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2.完善社会主义法治(1)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1.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制度得以运行和发
39、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的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2.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一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1.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 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 人民积极性为 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2.基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 持从中国国情出 发, 绝对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绝对不放弃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根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根本目的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 证和实现人民当
40、家作主的 权利。 基本取向:(1)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和发展(2)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制度,增 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4.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发挥 党总览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 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2)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 层次、各个 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国家各 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 范化、程序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三
4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1)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2)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3)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成效明显(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5)人权得到全面、真 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 务 更加艰巨,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 文化国际 影响力要求更加 紧迫。决定指出二: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
42、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 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决定指出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 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 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一)文化和文化建设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
43、、人生 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 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 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3.文化建设是指: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活动。(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2)坚
44、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1.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2.马克思主义
45、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任何国家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国家的指导思想4.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文化软实力的含义: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 质、内在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二)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1.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2.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发展。3.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 鉴国外
46、优秀文化成果。4.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 文化创新。(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十六大以来,通过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的 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 际舆论和文化环境。2.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1)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2)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3)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不断开拓国际 文化市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深化文化体制
47、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选择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决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 权益。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 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 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 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
48、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引领 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 络建设 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 薄弱,中 华文化国 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 设急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一)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
49、设是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 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 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 统筹兼 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关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