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分析试题.doc

上传人:dwx****52 文档编号:3275373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格分析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表格分析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表格分析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表格分析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表格分析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表格分析试题1、某小组同学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光屏上不能成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f1=10 厘米)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1=12厘米)分别比较实验序号 1 或 5 中的物距与各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继续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把表格中的物距 u 与像距 v 分别与各自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进行比较,发现当 (11) 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2、;当 (12) 时,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当 (13) 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请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 与 3 与 4(或 6 与 7 与 8)数据中的物距 u 与像距 v 及所成像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并经运算后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15) 。2、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1)提供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各 1 只, 导体 1 段,电键 1 个,电池若干,导线若干。为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要的实验材料是_。 (2)根据已提供的实验器材,为了研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采用改变_的方法来改变导体两端的

3、电压。 补充了实验材料后,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 (导体甲) 表二 (导体乙) 表三 (导体丙)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1 1.5 0.3 4 1.5 0.1 7 1.5 0.22 3.0 0.6 5 3.0 0.2 8 3.0 0.43 4.5 0.9 6 4.5 0.3 9 4.5 0.6(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_。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在电压相等时的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

4、不同。 (5)小组中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了表一、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认为,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6(或 2 与 9 或 5 与 7)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导体,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可以相同,所以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大小有关,与导体无关。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个定值。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_,乙同学的结论_。(均选填“错误”、“合理但不完整”或“合理且完整”)3、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猜想 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猜想 2:同一深度,方向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不同;猜想 3:液

5、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 1 和猜想 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出数据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 6 7 8 9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橡皮膜方向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上 下 侧压强计液面高 4.3 4.3 4.3 9.2 9.2 9.2 13.8 13.8 13.8度差(cm)(1)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序号为 (9) 的实验数据;猜想 2 的结论是 (10) ;(2)为了验证猜想 3 是否正确,接下来应采取的做法是 (11) 。4、某小组同学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或下)表面

6、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 米的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已知 甲大于 乙),如图15 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分别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液体甲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0 0.02 0.04 0.06 0.08 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0 0.20 0.40 0.60 0.80 1.0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1.00 1.20 1.40 1.60 1.80 2.00表二:液体乙液

7、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0 0.02 0.04 0.06 0.08 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0 0.16 0.32 0.48 0.64 0.8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0.80 0.96 1.12 1.28 1.44 1.60(1)分析比较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种液体中,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当_时,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第二行与第三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_;(b)分析比较表

8、一和表二第二行与第三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_。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并联电路时,受到如图 18(a)高速公路车流图的启发。他们用几节新的干电池、若干个阻值不同的电阻、电流表、电键、导线等器材,按图 18(b)连接电路进行相关实验,并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图 18(c)表格中。(1)小组成员一致认为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你认为,该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9) 。(2)小组经讨论,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只改变电源电压;更换其中一条支路的电阻,其他器材不变。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组同学采用方法 (10)(选填“”或“”)来进行实验的,理由是 (11) 。(3)分析表中的第二、三、四行的实验

9、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序号 A(安) A1(安) A2 (安)1 0.22 0.10 0.122 0.44 0.20 0.243 0.58 0.26 0.32图 18(a ) 图 18(b) 图 18(c )6、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发现: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为了研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 A、B分别放在焦距为 f1 和 f2 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 u和像距 v,测出像的高

10、度 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3)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发光物体的高度(14) (选填“有关”或“无关”)。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 (15)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像的高度是相同的。(b)分析比较 (17)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7、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 0.2 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

11、14 所示。实验中,他们改变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表中,F1 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 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距离 h 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 F1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力越大。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等数据中的距离h 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 F2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中,圆柱

12、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_。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 F2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7(或 2、5、8 或 3、6、9)可得,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7 与 2、5、8 与 3、6、9 可得,_。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 F2 与 F1 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可得,_;(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可得,_。8、某小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于是用不同质量的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实验时利用了 DIS 装置精确地测出了

13、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和木块一起向前滑动,测量出木块滑动的距离,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前四列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的最后两列中。表一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 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 s(米)m2(千克 2)v2(米 2/秒 2)1 0.20 0.7071 0.2 0.0400 0.50002 0.40 0.5000 0.2 0.1600 0.25003 0.80 0.3536 0.2 0.6400 0.1250表二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 s(米)m2(千克 2)v2(

14、米 2/秒 2)4 0.20 1.0000 0.4 0.0400 1. 00005 0.40 0.7071 0.4 0.1600 0.50006 0.80 0.5000 0.4 0.6400 0.2500表三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 s(米)m2(千克 2)v2(米 2/秒 2)7 0.20 1.4142 0.8 0.0400 2.00008 0.40 1.0000 0.8 0.1600 1.00009 0.80 0.7071 0.8 0.6400 0.5000(1)小组同学是通过比较表格中的 (13) 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的。(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 (14

15、)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小车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 1 与 5 与 9,(或 2 与 6 或 4 与 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 (16) (选填“质量”或“速度”)的改变对动能的改变影响更大些。(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7)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8) 。9、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 15 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

16、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 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 形管上,如图 15(a )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 A、B、C 三种液体中(rArBrC),观察 U 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 15(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h 和甲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

17、1、4 与 7(或 2、5 与 8 或 3、6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h 和甲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 3 与 4(或 5 与 7)等数据中乙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 ,李敏的分析 。(均选填 “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18、 6 或 7、8 与 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 透镜成像规律后,发现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节,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小陆由此想到: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 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实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 f1 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进行实验, 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换用焦距为 f2 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

19、知 f1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 像高/物高1 14 18.7 5 6.7 1.342 14 18.7 8 10.7 1.343 12 24 5 10 24 12 24 8 16 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 像高/物高5 18 22.5 5 6.25 1.256 14 35 5 12.5 2.57 12 60 5 25 58 12 60 8 40 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或 3 与 4 或 7 与 8 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凸

20、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相同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最后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a)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_。(b)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_。11、某小组同学在探究“ 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中,他们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离开容器底部距离和液体的密度 有关。他们用 U 形管压强计做了实验。其中甲、乙容器中装有水,丙容器中装有盐水(假设甲、乙、丙容器均能盛足够多的液体)。他们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分别放置在液体中不同位置处,如图 18 所示,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已知 盐水 水)表一:甲容器 (水) 表二:乙容器 (水) 表三:丙容器 (盐水)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