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扁平苔癣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皮肤粘膜起红色或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或苔藓样斑片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年或成人。是一种皮肤病。妇女发病有的特点。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紫癜风” 、 “乌癞风” ,发于口腔粘膜的则称为“红蕈” 。相当中医的“” 、 “” 、 “” 、“”等范畴。 (西医定义、临床主要表现、好发季节、愈后的简要情况,老年发病特点、相当于中医的病名。宋体,小四号, 1.25 倍行距)【病因及发病机理】 (华文中宋,四号字,空两格,加粗)1.中医病因病机(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中医认为本病乃因风热之邪搏结肌肤,郁而不畅,气滞血瘀而成,或日久耗伤阴血,血虚则生风生燥
2、,肌肤失养。阴虚则生内热,虚火上炎于口,或阴虚肝旺,恋湿下注于二阴而成。1 风热搏肤 风热外束,郁于肌肤,郁久化热,阻滞经络而成。2 血虚风燥 风热之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日久耗血伤阴,阴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3 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肝肾不足,在外肌肤失濡,故干燥、脱屑、瘙痒;在内阴津耗失,故口舌糜烂、生疮,反复不愈。4 瘀热交阻 风热久羁不解,以致气滞血瘀,瘀热交阻,肌肤失养,皮疹经久不退而成苔藓状。中医学认而成。而致;而致。 (结合主要临床表现所涉及的中医病证及证候特点简要论述中医病因病机,要求所写内容应是成熟的认的。宋体,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1.25 倍行距, )中文体例:在大标题
3、后编排层次为中文体例:在大标题后编排层次为 1. (1) 1) A. (A) A) a. (a) a)22.西医发病机理(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西医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无定论。有遗传、自身免疫、感染、精神神经、药物、慢性病灶、代谢和内分泌等学说。西医学认为而致。 (结合主要临床表现简要论述论述现代医学发病机理,要求所写内容应是成熟的、公认的,要。宋体,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1.25 倍行距)【临床表现】 (华文中宋,四号字,空两格,加粗)1.症状与体征特点(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1) 。(2) 。 (归纳本病的症状特点,宋体,小四号, 1.25 倍行距)2. 实验室检查(
4、宋体,小四号字,空两格,加粗)(1) 。(2) 。 (归纳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宋体,小四号, 1.25 倍行距)3.组织病理检查病理变化 表皮角化过度,局灶性呈楔形颗粒层增厚,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上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是诊断扁平3苔藓的重要依据。据 Ellis 统计,在 37%的病理切片标本中会出现胶样小体(Colloid Bodies),如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在 87%的病例中会查见此种小体。胶样小体位于表皮下部,直径为 20m,HE 染色为均一嗜伊红圆形变性的角质形成细胞,较棘细胞稍小些,核皱缩或无核,PAS 染色阳性。真皮上部接近表皮处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
5、状浸润,其中混杂着少量组织细胞。由于广泛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上部细胞浸润,而时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裂隙或水疱,成为大疱性扁平苔藓。在陈旧性损害中浸润减轻,组织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对增多。由于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层内的黑色颗粒脱落,黑素便沉积在真皮上部,因此在带状浸润处见到有较多的黑素及载黑素细胞。有些类型的扁平苔藓,除上述病理变化外,还有其各自的特征,如毛囊性扁平苔藓在毛囊周围有致密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如为早期病变还可见毛囊性角质栓。大疱性扁平苔藓可有表皮下水疱。溃疡性扁平苔藓边缘的组织象为典型扁平苔藓的改变。肥厚性扁平苔藓的组织象为既有扁平苔藓的特点,又有单纯性苔藓的改变。萎缩性
6、扁平苔藓中表皮显著变薄,几乎仅见颗粒层,致密的角化过度通常存在,表皮嵴完全消失,很少见到胶样小体。粘膜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与皮肤病变基本相同。多数病例常呈角化不全,出现颗粒层及表皮通常变薄。有时可见溃疡,乃是水疱破裂或上皮坏死所致。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则是诊断要点。(1) 。(2) 。 (归纳本病的组织病理检查,宋体,小四号, 1.25 倍行距)(此处空一行)【诊断要点】 (华文中宋,四号字,空两格,加粗)41. 。2. 。 (内容要求使用最新的诊断标准,建议采用由中华医学会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2006 年 6 月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并标明出处,宋体,小四号, 1.
7、25 倍行距)(此处空一格)【鉴别诊断】 (华文中宋,四号字,空两格,加粗)典型的扁平苔藓其皮疹形态、发病部位及皮疹排列均有特异性,多有瘙痒感,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不典型者还需和下列疾病鉴别:1 皮肤淀粉样变 皮疹多对称分布于两小腿伸侧及两侧,为半球形或略显扁平的丘疹,皮面粗糙而无光泽。刚果红试验阳性。皮肤活检有助于鉴别。2 神经性皮炎 皮疹多位于颈项、肘部及 窝等处,常呈典型的苔藓样变,无 Wickham 纹及口腔溃疡。3 扁平疣 扁平丘疹常位于面部及手背等暴露部位,多散在分布,有的皮疹可呈条状排列。4 结节性痒疹 肥厚性扁平苔藓与钝头性扁平苔藓的皮疹有时和结节性痒疹的皮疹相似,但在该
8、两型扁平苔藓的斑片与斑块周围,往往有典型的扁平苔藓的扁平丘疹,结合组织象进行鉴别。5 银屑病 点滴状银屑病可与点滴状扁平苔藓相似,有的寻常性银屑病可与红斑性扁平苔藓相似,当银屑病出现慢性肥厚性皮疹时可与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藓相似,但银屑病鳞屑多,往往层层堆积,刮去鳞屑可见到薄膜,刮去薄膜可见到点状出血。6药疹 特别是扁平苔藓样疹酷似扁平苔藓,但一般药疹多在用药数日至数周后发疹,起病急,皮疹分布对称,停药后多会逐渐消退。根据服药史和皮肤活检可诊断。7 结核性苔藓 为半球形丘疹,粟粒大,多见于躯干部,散在分布或密集成片,无自觉症状。8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好发于外阴及肛门,为淡白色扁平丘疹,周围微有红晕
9、,丘疹表面有黑头粉刺样角质栓。晚期皮疹表面呈羊皮纸样皱纹。9 线状苔藓 苔藓样小丘疹排列成条状,可仅有一条,亦可为数条平行排列。不痒,好发于一侧上肢或下肢。皮肤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10 粘膜白斑病 本病与仅发生于口腔及女阴粘膜而无其他部位皮损的扁平苔藓较难鉴别。但粘膜白斑病多为微隆起的白色小斑块,触之质较硬。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此外,口腔扁平苔藓需与盘状红斑狼疮、二期梅毒、红斑增生症鉴别。5。1. 。2. 。 (病名和鉴别要点,宋体,小四号, 1.25 倍行距)(此处空一格)【治疗】 (华文中宋,四号字,空两格,加粗)1.中医治疗 。 (中医治疗的治则,治疗的重点)(1)内治法1)风热
10、搏结证候特点:发病初期,皮疹较广泛,紫色扁平丘疹,瘙痒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或弦数。常用药物:宣发腠理,透解表邪用防风、荆芥、蝉衣、牛蒡子;疏风清热用金银花、连翘;祛风止痒用白鲜皮、地肤子, 活血用以红花;甘草和中调药。按治法选用药物及剂量,如“益气键脾可用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黄芪等;醒脾可用木香,砂仁,白豆蔻,草果;补肾可仙茅,淫羊藿等,巴戟天,补骨脂,何首乌,菟丝子等” )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止痒。代表方剂:基本处方:防风 9g,荆芥 9g,白鲜皮 15g,连翘 12g,蝉衣 9g,金银花15g,牛蒡子 9g,地肤子 12g,红花 6g,甘草 3g。加减法:瘙痒心烦,加珍珠母
11、 30g,乌蛇 15g 以潜镇除烦,祛风止痒。 (要6求写出药物加减的原因及剂量,同时描述通过加减药物以达到的目的) 。2)血虚风燥证候特点:病程较长,皮疹较局限,皮色较暗红,皮疹融合成片,或呈环状、线状等,表面粗糙有糠状鳞屑,奇痒、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活血。常用药物:熟地、当归、生地、白芍、鸡血藤、制首乌、玄参养血润燥;赤芍、三棱活血;白蒺藜、徐长卿祛风止痒。代表方剂:基本处方:生地 15g,熟地 15g,当归 9g,赤芍 12g,白芍 12g,鸡血藤30g,制首乌 12g,玄参 9g,白蒺藜 9g,徐长卿 15g,三棱 6g。加减法:皮损肥厚顽硬者,加炮山甲 10g,石
12、上柏 15g 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力。3)阴虚内热证候特点:虚火上升则皮疹多发于口腔粘膜,皮疹为点状或网状条纹,甚或出现糜烂、渍疡、伴咽干喉痛、口渴引饮,烦躁易怒;若阴虚恋湿下注则皮疹多发于阴部,以肛门、龟头或尿道口等处为主。伴小便短赤,尿通口刺痛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滋阴降火。常用药物: 代表方剂:基本处方:黄柏 12g,知母 12g,栀子 9g,生地 15g,玄参 12g,白花蛇舌草 30g,石斛 12g,天冬 12g,麦冬 12g,赤芍 12g,红花 9g,玉竹 12g,炮山甲 9g(先煎)。加减法: (2)外治法1)。)。(3)针灸1)。2)7。(4)中成药1)。2)。(5)其他
13、1)。2)。 (宋体,小四号, 首行空两格,1.25 倍行距)2.西医治疗 。 (西医治疗概况)(1)治疗原则 。(2)局部治疗 。(3)系统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1)以下情况可以以纯中医治疗。(明确阐明可以中医治疗的阶段或环节)(2)以下情况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 (明确阐明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的阶段或环节)8(3) 以下情况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治疗。 (明确阐明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治疗的阶段或环节)(,小四号, 每段首行空两格,1.25 倍行距)(此处空一行)【生活调护】。 (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本部分作为本书的亮点尽可能详尽,宋体,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1.25 倍行距)1. 生活调适 。2. 饮食调适 。3. 精神心理调适 。(此处空一行)【名医经验】1. 2. (本部分主要列举一至二位名医在治疗本病的用药心得、验方、临证验案等,宋体,小四号,首行容两格, 1.25 倍行距)【参考文献】1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等. 文章题目.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始页码-止页码.2作者. 文章题目.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始页码-止页码.9(每节后列出引用杂志的参考文献宋体,五号,首行容两格, 1.25 倍行距,注意引用著作在此不列出,而在每册书的最后“引用书目”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