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278560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002)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2、要求掌握动物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

2、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3、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4、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注重前沿性、基础性和交叉性,设定以下 4 个研究方向:1、细胞分化调控 2、动物资源与保护3、动物遗传育种4、动物生理生化三、培养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 3 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 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 6 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 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

3、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 12 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四、培养方式和方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为有利于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博士研究生入学后 2 个月内,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出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与时间安排,培

4、养计划可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五、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由学科点教授集体讨论决定(见附件 1)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 16 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 14 学分,必修环节 2 学分。专业必修课按研究方向设置 2 门,选修课 24 门(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 1 门课程) ,每学年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学术讲座 35 次。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 18 周计) 。2、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由学科教授集体讨论,经教学院长审核,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确定。3、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简介包括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见附件 2) 。4、学

5、术讲座 学术讲座应体现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和成果,学术讲座一般由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博士生导师主讲。5、任课教师 每门博士研究生课程由专门任课教师授课,任课教师一般是从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人员中聘任。6、开课学期 公共学位课政治在第一学期开设,外语在第一学年开设;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原则上每学年开设一次,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课。7、教材 比较成熟的专业课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包括中文或外文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自编教材,胶印使用。暂时没有自编(胶印)教材的课程,教师必须将详细授课提纲印发给研究生。鼓励任

6、课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给研究生上课,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六、学分分配1、学位课(10 学分)(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学时,2 学分;(2)第一外国语:144 学时,4 学分;(3)专业必修课(2 门,按方向设置) ,46 学分。2、选修课(24 门,48 学分)3、必修环节(2 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 学分4、有关说明:(1)专业必修课:在本一级或二级学科开设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选择;(2)选修课:由导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校开设的博士研究生基础课和本学科当年博士研究生课程及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选择确定;(3)学位课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查课程。博士

7、研究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 1 学年内完成,特殊情况下不超过 1 年半。(4)在为博士研究生制定具体培养计划时,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 10 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 1 学分;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 2 次学术报告,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 1 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七、开题

8、报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填写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表由教学秘书存入博士生个人档案袋中。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应于第三学期开学后 2 个月内完成。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独立地做出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须公开答辩,接受检查,并获认可。由研究室或研究课题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 35 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先由博士研究生做 30 分钟的口头报告,然后考核小组进行质询,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

9、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和建议。如果开题报告未能获得通过,在第四或五学期重新举行一次,仍未通过作退学处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题的科学依据;(2)国内外研究动态;(3)研究内容;(4)预期研究目标及其创新性;(5)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要参加资格考试,目的是考查博士研究生生是否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相关研究方向学术前沿的动向,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考察该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后,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对其

10、科学道德、思想修养、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查,对其中不合格者,取消博士生资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考核程序:(1) 考核小组组长宣读有关规定;(2) 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学习、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及论文进展情况;(3) 指导教师补充介绍研究生情况;(4) 考核小组提问;(5) 学生退场;(6) 考核小组充分讨论后做出考核结论。论文进展检查,由导师负责。九、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

11、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1. 资格要求:(1)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达到优或良;(2)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以上重要刊物公开发表 3 篇(含录用,署名单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术论文。其中,基础研究有 1 篇发表在 SCI、EI 源期刊上,应用研究有 1 篇发表在二级学科最权威学术期刊上;(3)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4)和导师一起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2. 内容

12、要求:(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研究工作有一定难度;(2)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材料详实;(3)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4)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能反映出作者熟练检索、阅读、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5)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有创造性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能表明作者具有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3. 技术规范要求:(1)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2)独立完

13、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3)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推理严密,关键词得当。(4)语言精练,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千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十、需阅读的主要文献见附件 3附件 1: 动物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时课内/实验学分开课时间 备注11_B000001

14、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第一学期公共学位课 09_B000003 第一外国语 144 4第一二学期修 6学分09_B040201 高级动物学 54 3 第一学期09_B040202 高级细胞生物学 54 3 第一学期09_B040203 高等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 54 3 第一学期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09_B040204 分子毒理学 54 3 第一学期至少修 6学分09_B040206 组织工程 36 2 第一学期09_B040207 再生生物学 36 2 第一学期09_B040208 分子生物学 36 2 第一学期09_B040209 分子内分泌学 36 2 第一学期09_B040210

15、 分子生态学 36 2 第一学期09_B040211 发育生物学 36 2 第一学期选修课11_B000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第一学期至少选 2门09_B049999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2 修 2学分必修环节补修课自选课附件 2: 动物学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简介课程编号:B040201 课程名称:高级动物学总课时数:54 学 分:3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1 授课教师:陈广文、董自梅、陈晓虹、牛红星、牛瑶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动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

16、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内容:高级动物学主要内容包括淡水涡虫专题、昆虫系统学及昆虫生态学专题、两栖爬行类专题、鸟类生态学专题和哺乳类专题五部分,该课程就动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历史、进展进行介绍,课程内容反映了现代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预修课程:动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Mayr E, Ashlock PD. Principles of Sy

17、stematic Zoology. (2d ed.) McGraw-Hill,New York,1991.2Bagun a J. Planarians. I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Regeneration: From Invertebrates to Humans” (P. Ferretti and J.Geraudie, Eds.), M. Chichester: Wiley & Sons,1998.3Kenk R. Index of the genera and species of the freshwater Triclads (Turbe

18、llaria ) of the world. Smithsonian Contri. Zool. 1974,183:54-57.4. Rieger RM. 100 years of research on turbellaria. Hydrobiologia, 1998, 383:1-27.5刘德增.中国淡水涡虫.北京:北京出师范大学版社,1993 年。6高玮.鸟类生态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7彩万志.普通昆虫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8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9尚玉昌.普通生态学 (第二版). 北京:北

19、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10郑乐怡.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年。11朱弘复.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年。12朱弘复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年。课程编号:B040202 课程名称:高级细胞生物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李 芬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分子细胞生物学是当今生物学的核心及最活

20、跃的前沿学科。本课程在简单回顾细胞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细胞的物质流、信息流及能量流为基本框架,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机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以满足后基因组时代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开发各方面对当代生命科学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课程主要内容:(一)分子细胞生物学导论(3 学时)细胞的发生与进化;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9 学时)细胞膜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骨架系统;细胞有序性的维持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统一。(三)细

21、胞的生理生化活动(12 学时)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细胞遗传;细胞的生与死;细胞的应激反应;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细胞生理生化活动的协调与适应。(四)细胞信息流(9 学时)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遗传流向和信号传导;信息与生理活动的整合。(五)细胞社会性(9 学时)细胞连结;细胞联络;细胞外间质。(六)干细胞、干细胞工程与细胞组学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细胞组学。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1. James D, Harvey L, David B.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 th edition). New York, 2004.2. Bruce A, Alex

22、ander J, Julian L,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 th edition). New York, 20023. Harvey L, Arnold Berk, S. Lawrence Z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 th edition) - New York, NY, 2000.4. Cell;Nature;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等权威期刊中与本领域相关的过往及最新文献.课程编号:B0402

23、03 课程名称:高等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常重杰学 时:54 学 分: 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遗传学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运用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研究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最吸引人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数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理论模型

24、和计算方法,揭示以基因组信息结构为主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生长、发育、遗传、进化等生命现象的根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遗传学的核心地位,又需重视与生物信息学的内在联系。从基因入手,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为主线,探讨基因表达对生物体发育建成及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遗传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新的实验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I. Introduction to the Cell1. Cells and Genomes 2. Cell Chemistry and Biosynthesis 3. ProteinsII. Basic Genetic Mechanisms4. DNA and Chromoso

25、mes 5. DNA Replication, Repair, and Recombination 6. How Cells Read the Genome: From DNA to Protein 7.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III. Methods8. Manipulating Proteins, DNA, and RNA9. Visualizing CellsIV.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10. Membrane Structure 11. Membrane Transport of Small Molecule

26、s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12.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s and Protein Sorting 13. Intracellular Vesicular Traffic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embrane Transpor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ompartmental Diversity 14. Energy Conversion: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15. Cell Communication 16. The Cytoskeleton 17. The Cell Cycle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18. The Mechanics of Cell Divis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