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生物化学 课程练习册答案年级: 08 级秋 专业: 护理学 层次: 专科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2009 年 2月第二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 选择1. 组成蛋白质的碱性氨基酸有几种A 2 B 3 C 5 D 10 E 20 2. 组成蛋白质的编码氨基酸有几种A 2 B 3 C 5 D 10 E 20 3 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 氢键 B 肽键 C 盐键 D 疏水作用 E Van der Waals力 4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 氢键 B 二硫键 C 盐键 D 疏水作用 E Van der Waals力 5 蛋白质的平均含
2、氮量为: A 10% B 12% C 14% D 16% E 18% 6 变构作用发生在具有几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上 A 一级 B 二级 C 超二级D 三级 E 四级 7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是A 220nm B 230nm C 260nmD 280nm E 以上都不对 8 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特征主要取决于: A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B 次级键的维系力 C 温度,pH 和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 D 肽链内及肽链间的二硫键 E 以上都不对 9 蛋白质分子的 -转角是指蛋白质的几级结构? 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 C 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 E 侧链构象 二 名词1 蛋白质一级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肽键2
3、蛋白质变性理化因素作用, (1) 空间结构破坏, (1) ,活性丧失及溶解度降低(1)3 亚基 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 每个独立存在的三级结构4 分子病 分子病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所造成的疾病。如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 三 问答题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2) 。当一级结构中某些关键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如果发生变异,则会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引起分子病(2) ,如 HbS,其血红蛋白分子中 - 亚基第六位由正常的谷氨酸变异为缬氨酸,改变了血红蛋白的正常运氧功能及红细胞破裂溶血,引起贫血。
4、 (2)但是如一级结构中非关键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发生变异,则不会对其功能产生很大影响, (2)如不同生物的胰岛素,其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不完全相同,但不影响它们都具有降低动物体内血糖的生理功能(2)2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实际应用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之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如临床上用煮沸,高压蒸汽,乙醇,紫外线照射等方法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利用低温保护或延缓蛋白质变性,如肽类激素,疫苗,血清等低温下生产,储存和运输。第三章 维生素一 选择1 维生素 PP是下列哪种酶辅酶的组成成分? A 乙酰辅酶 A B FMN C NAD+
5、 D TPP E 吡哆醛 2 磷酸吡哆醛参与 A 脱氨基作用 B 羧化作用 C 酰胺化作用 D 转甲基作用 E 转氨基作用 3 脚气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一种物质所致?A 胆碱 B 乙醇胺 C 硫胺素 D 丝氨酸 E 丙酮 4 维生素 B2是下列哪种酶辅基的组成成分?A NAD+ B NADP+ C 吡哆醛 D TPP E FAD 5 在叶酸分子中,参与一碳单位转移的原子是:A N5、N 6 B N7、N 8 C N9、N 10 D N5、N 10 E N9、N 86 转氨酶的辅酶含有维生素:A B1 B B2 C B6 D PP E C 7 与红细胞分化成熟有关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 B1和叶酸
6、 B 维生素 B1和遍多酸 C 维生素 B12和叶酸 D 维生素 B12和遍多酸 E 遍多酸和叶酸 8 人类缺乏维生素 C时可引起:A 坏血病 B 佝偻病 C 脚气病 D 癞皮病 E 贫血症9 下列辅酶或辅基中哪一个不含 B族维生素? A NAD+ B CoA C CoQ D NADP+ E FMN 10 典型的坏血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种维生素所引起的? A 硫胺素 B 核黄素 C 泛酸 D 抗坏血酸 E 维生素 A 11 维生素 K是下列酶的辅酶: A 丙酮酸羧化酶 B 草酰乙酸脱羧酶 C 谷氨酸 -羧化酶 D 天冬氨酸 -羧化酶 E 转氨酶 12 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可使: A 7-脱氢胆固醇转
7、变成维生素 D3 B A1 C 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 D2 D A2 E 维生素 E活化 13 生物素与下列何种反应类型有关? A 羟化作用 B 羧化作用 C 脱羧作用 D 脱水作用 E 脱氨作用 二 名词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A 、D、E、K(1.5) ,溶于脂,不溶于水,在体内可儲存(1.5)三 问答题试述下列维生素的辅酶形式,并说明它们在代谢中的作用。 (8 分)(1) 硫胺素 (2)生物素 (3)维生素 B2 (4)烟酰胺第四章 酶一 选择1 关于米氏常数 Km 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 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B 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C 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D 速度达最大速度
8、半数时的底物浓度,E 降低一半速度时的抑制剂浓度 2 米氏常数表示: A 酶促反应的最适底物浓度 B 酶促反应的最适酶浓度 C 反映酶的稳定性 D 反映酶和辅酶的亲和力 E 反映酶和底物的亲和力 3.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 酶分子上的几个必需基团B 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C 酶分子结合底物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三维结构区D 酶分子中心部位的一种特殊结构 E 酶分子催化底物变成产物的部位4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下列哪种动力学效应? A Vmax 不变, Km 增大 B Vmax 不变, Km 减小C Vmax 增大,Km 不变 D Vmax 减小, Km 不变E Vmax 和 Km 都不变 5
9、. Michaelis-Menten方程式是 Km+S V max+SA V= - B V= - VmaxS Km+SVmaxS Km+SC V= - D V= - Km+S V max+SKmSE V= - Vmax+S6同工酶的特点是: A 催化作用相同,但分子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类酶B 催化相同反应,分子组成相同,但辅酶不同的一类酶,C 催化同一底物起不同反应的酶的总称: D 多酶体系中酶组分的统称 7 酶共价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A 甲基化与去甲基 C 磷酸化与去磷酸B 乙酰化与去乙酰基 D 聚合与解聚E 酶蛋白的合成与降解 8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 酶分子上含有必需基团的肽段 B
10、 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 酶分子有丝氨酸残基、二硫键 D 酶分子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 存在的区域 性结构区 E 酶分子上与辅酶结合的部位 9 竞争性抑制剂的存在,使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改变为: A A Vmax变小,Km 增大 B Vmax不变,Km 增大 A C Vmax不变,Km 减小 D Vmax 变小,Km 不变 A E Vmax和 Km都变小 10酶原激活的实质是: A 几个酶原分子聚合 B 酶原分子上切去某些肽段后形成 活性中心 C 某些小分子物质结合于酶原 D 酶蛋白与辅酶基团结合成全酶 分子的一定部位后,酶活性增加 E 使金属离子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二 名词1 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
11、集团较集中,构成特定的空间构型(1.) ;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成产物(2.)2 同工酶催化作用相同,但分子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类酶3 Km : 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浓度(1) 特点(1)三 问答题1 什么是酶原及酶原激活?酶原激活的本质是什么?生理意义是什么?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时,或初分泌时,没有催化活性,这种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向活性的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本质:酶原分子上切去某些肽段后形成活性中心, 酶原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生理意义: 1)保护分泌酶的细胞2) 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2. 试述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的生化机理。细菌体内在二氢叶酸
12、合成酶的催化下,由对氨基苯甲酸,二氢喋呤及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进一步还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细菌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辅酶。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具有类似的化学结构,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减少四氢叶酸的生成。细菌则因核酸合成障碍而使生长繁殖受抑3 什么是酶的竟争性抑制作用?其作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举例: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理 特点:1)I 与 S 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2)最大速度不变 3)Km 升高 第五章 生物氧化一 选择1 加单氧酶又名羟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其特点是:A 将氧分子(O2)加入底物,故称加单氧酶 B 主要参与为细胞提供能量的
13、氧化过程 C 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原子进入底物,另一个被还原产生水 D 催化底物脱氢,以氧为受氢体产生 H2O2E 具有氧化、还原、羟化、水解等多种功能,故称混合功能氧化酶 2 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ATPD GTP E 磷酸肌酸 3 人体活动主要的储能物质是: A 葡萄糖 B 脂肪酸 C ATPD GTP E 磷酸肌酸 4 下列有关呼吸链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 体内最普遍的呼吸链为 NADH B 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方向从高电 氧化呼吸链 势流向低电势 C 如果不与氧化磷酸化偶联, D 氧化磷酸化发生在胞液中 电子传递就中断 E 羟丁酸通过呼吸链氧化时 P/
14、O比值为 2 5 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是: A c-bl-cl-aa3-O2 B c-cl-b-aa3-O2 C cl-c-b-aa3-O2 D b-cl-c-aa3-O2 E b-c-cl-aa3-O2 6 氰化物能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 A 细胞色素 C B 细胞色素 b C 细胞色素 aa3 D 细胞色素 b1 E 细胞色素 b5 二 名词1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3)2 呼吸链 在线粒体内膜上(1) ,一系列递氢(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1) ,把代谢脱下的氢最终交给氧,这条传递链称呼吸链。 (1) 3 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的过程,偶联着
15、ATP 的生成, 体内产生 ATP 的主要方式4 加单氧酶(羟化酶 混合功能氧化酶)这类酶催化一个氧原子加到底物分子上,另一个氧原子被氢还原成水。又为羟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2) 。主要参与体内多种生物转化。 (1)三 问答题1 体内产生 ATP 二种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概念及不同点 。底物水平磷酸化和 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生成 ATP以底物水平磷酸化为主,糖的有氧氧化产生 ATP以氧化磷酸化为主。第六章 糖代谢一 选择1 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 CoA 数是: A 1 摩尔 B 2 摩尔 C 3 摩尔D 4 摩尔 E 5 摩尔2 .糖酵解过程的终产物是A 丙酮酸 B 葡萄糖
16、C 果糖 D 乳糖 E 乳酸 3. 从糖原开始一摩尔葡萄糖残基经糖的有氧氧化可产生 ATP 摩尔数为: A 12 B 13. C 37 D 39 E 37-39 4 .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A 1-磷酸葡萄糖 B 6磷酸葡萄糖 C CDP 葡萄糖D UDP 葡萄糖 E GDP 葡萄糖5 不能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 A 磷酸甘油 B 丙酮酸 C 乳酸D 乙酰 CoA E 生糖氨基酸二 名词1 糖原合成 : 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2 糖原分解 是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3 糖异生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2) ;如甘油等或肝中进行(1)4 丙酮酸羧化支路:在糖异生或丙酮酸激
17、酶催化的逆反应中(1.) ,有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1.)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过程(1.) 。5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底物中的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 ADP生成 ATP三 问答题.什么是糖的无氧分解?及生理意义?1)糖酵解为组织迅速提供应激状态下急需的 ATP,尤其时肌肉剧烈运动收缩时,能量消耗增高,短期内提供急需的部分能量。2)正常情况下为红细胞等一些细胞提供部分能量3)糖酵解是糖有氧氧化的前段过程,其一些中间代谢物是脂类、氨基酸等合成的前体。2 述 B 族维生素在糖、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3. 什么是糖的有氧氧化及生理意义?有氧的条件下, 糖彻底氧化分解为 CO2 水和能量体内最重要的产能方式4.什么是三羧酸循环?指出三羧酸循环中能量变化的反应?乙酰辅酶 A 要彻底氧化的过程,过程简述(1)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