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具,撬动语文深度学习的杠杆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的实际获得,这也是主题教学一直以来的追求。 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每一个学生”时,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始终如滑冰,停留在浅尝辄止,没有深刻体验,如何让这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加深情感体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呢?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仍被裹挟着前行,那么如何让学习与每一个个体发生关系,激发与撬动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获得呢? “工具撬动,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 ,成为清华附小体现个性化、深入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在这里,工具指的是用思维导图、实物演练、学具操作、字词卡片等
2、看得见的工具。我们突破工具只适用于数学、科学等理科学习的偏见,突破以往语文课堂中已成为情境教学辅助的局限,创新工具,尝试撬动语文的深度学习。 一、工具,撬动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 “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 ,这是主题教学倡导的价值。当我们以儿童为主体重新衡量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时,发现教师因长期的主导习惯,总会不自觉“忘却了儿童” ,成为满堂灌、满堂问的施教者。工具的介入,迫使教师“静”下来,精心观察儿童怎么做,撬动教师行为的改变,进而真正“让位” ,促进学生“入场” ,引发每一个儿童的体验与探究,从2而撬动语文课堂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 1.学习三单: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 主题教学“预学共学延学”的
3、课堂结构动态三流程,引发儿童带着准备进课堂,课上合作探究,层层推进主题,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课堂。学习三单,正是撬动动态三流程的有效工具。 预学单,包含“我的收获”和“我的问题” 。从预学单的反馈中,教师能迅速了解学生新知的起点在哪里,可以做到“会了的不用讲” 。 “我的问题”恰是针对“不会的在哪里”设计的工具。共学单,主要是围绕主问题展开关键学习活动的工具。如主问题解决的路径参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和记录,或读写结合的记录。延学单,是从文本学习中生发的阅读或电影等的推荐、延伸问题的研究、跨学科融合的探究等。总之,学生会带着更高的思考与问题走出课堂。 以学习单为学习工具,撬动的“预学共学延
4、学”课堂结构动态三流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力,提升了学习的实际获得。 2.两个手势:问号、求关注 问号手势背后蕴含的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会提问是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问号手势带出了学生的提问习惯和优质问题。如学习牛郎织女 ,学生提出“为什么是牛郎而不是马郎羊郎” ,经过小组研究,学生得出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是大众的文化认识。在农耕社会,牛是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甚至是生活伙伴,所以牛成为贫苦农民心中勤劳、踏实、忠诚的形象。 琥珀一文,学生提出“小虫子在琥珀里面是幸运的,还是不3幸的”这一问题,热烈的讨论点燃了学生哲学的思考,为心与智的生长释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5、 求关注手势,背后体现的是“每一个学生都重要,每一个儿童都参与”的理念。教师课堂提问往往有习惯定式,如有些教师只提问在第一排和教室中间区域的学生,有些总习惯提问窗口一边的学生等,而教师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求关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三次没有叫到或忽略这个学生时,他(她)可以用五指翕张、不断闪动的求关注动作引起教师注意,从面向部分到面向每一个个体。 二、工具,撬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主题教学指向语言、思维、精神的共生。语言与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是语言,背面是思维。在长期以感悟为主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尝试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撬动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
6、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 1.提升结构性思维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学生穿越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从 2015 年海淀区学业质量调研的结果看,整体感知、脉络梳理,进而形成显性的逻辑链条,是学生的弱点。于是,依据不同文本,选取不同的思维导图为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显性地呈现与表达出来,进而帮他们建立结构性的整体思维。 如阅读整本书风之王 ,因页数多、内容细,学生翻阅时一路走一路停留,往往在翻阅完之后,只对多处细节有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导语,在目录上提炼主要人物“阿格巴”和“闪”的关键事件。4学生发现“阿格巴”和“闪”两个人物一直是交错描写的,
7、于是可选择“鱼骨图”梳理脉络,这样,学生对整本书的主要情节与内容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在单篇课文远行靠什么的学习中,笔者使用了流程图,将一篇课文梳理成一张图表,帮助学生建立起思维结构。这样,课后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就不是一些碎片化的词语,而是一幅结构化的交通发展图。在它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每种交通工具的坐标,并建立起前后时间阶段的联系,从而建构交通工具发展历史的完整概念。以此为基点,他们才能整体感知科学的进步,最终体会人类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些操作化工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实操中亲历提取一篇课文信息的方法,不断拼接使之成为一个结构。这样精炼实用、清晰实效的
8、工具思维也将悄无声息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提升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涉及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美国某些学校的“mystery bag”(神秘口袋)就是从幼儿园到中学的经典教学工具,用于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教学工具给我们以启示:实物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捞铁牛精彩地再现了宋朝怀丙和尚从准备到打捞铁牛的整个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怀丙和尚形象。整个捞铁牛的准备过程及打捞过程相对复杂、难以理解,且文本本身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5体会到的怀丙和尚的智慧是肤浅的,得出他很聪明、有学问的结论也是空洞的、浅层次的。为此,教师制作了打捞铁牛图片模型的工具,引导学
9、生借助模型动手摆一摆,进一步了解捞铁牛所需的准备工作,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怀丙和尚的准备过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 经过动手模拟“捞铁牛” ,学生的思考也不断深入。如对于为什么并船搭架而不直接用一艘船,学生一边挪动粗绳索,一边回答, “如果只用一只船,粗绳拴在哪呢?大家看,拴在左边,船翻了,拴在右边也翻了。只有两只船牢牢地并起来,搭好架子,从架子上拴粗绳,才能增强稳定性。这就能看出怀丙和尚不仅有丰厚的工程学知识,而且准备工作做得缜密、周全,是个智慧的人!”因此,撬动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让其内在的思维显性化,从而真正理解怀丙和尚每一步准备工作的深刻含义,充分体会
10、他的智慧。 三、工具,撬动学生语言审美的深度体验 主题教学的课堂思维水平高、情感体验丰富、富有文学审美情趣。只有创新教学工具,才能撬动触动学生心灵的语言审美深度体验。 月光曲是一个传说故事,写的是 200 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第九、第十自然段,既是对月光展现的图画、意境之美的描绘,也是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展现内容的描写。边读边想画面,学生能把月光的段落描写读成几幅图画,感受优美语言,但建立乐曲变化与描绘的画面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一个卡点。把乐曲节奏的体验用手势“画”出来,呈现具象的曲线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此曲线图的工具开发,成为学生沟通月光曲曲调本身的节奏和文本文字呈现6的图画之
11、间的桥梁。 (1)听月光曲 ,提起手,一起用手画出节奏的变化。节奏慢,画得疏一些,节奏快,画得密,再快了,画圈圈。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2)谈谈你的感受。 (开始舒缓,中间激昂,渐渐又平静下来了) (3)皮鞋匠听着月光曲,他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第九、第十自然段)这一连串的画面对应的都是哪段音乐旋律呢?我来弹奏月光曲 ,你们来找相应的句子。 刚开始,乐曲是舒缓的,你看到(月亮正从) 弹着弹着,旋律激昂起来,你看到(忽然,海面上) 渐渐地,渐渐地,乐曲平静下来,你又看到(风停了) (4)表示乐曲旋律的变化,我用了三个词,第一个是“舒缓” ,相应的画面如果也用一个词,应该是(微波
12、粼粼) 旋律的第二部分,是“激昂”的,画面是(汹涌澎湃) 旋律的第三部分,又回归“平静” ,画面呢(风平浪静) 依据乐曲画出的节奏曲线图,打通了语言、乐曲、图画之间的通道,引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语言的学习与审美,实现了深度体验。 四、工具,开掘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深度联系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主题教学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工具,进一步开掘了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深度联系,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课堂与生活7的整体构建。 1.工具,开掘生活理解文本 詹天佑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了詹天佑用科学立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怎样 “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个学习的卡点。
13、课前,学生乘坐离清华园不远的“人”字形线路,拜谒詹天佑塑像。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乘坐火车的体验带进课堂,小组尝试用两根磁条搭建“人字形线路” ,并联系文本、结合本组图里进行解释(如下图) ,学生对詹天佑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有了深度理解与体验。 2.工具,开掘文本展开运用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和“读” ,而是为了引发更深的思考并与生活相联系,将所看所读应用于生活。在阅读整本书后,教师常常用桥接图激发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需要打破课堂的边界,打破单一的感悟学习路径,创新教学工具,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智慧,深度驱动情感,调动学科经验与生活融通。正如“教师不会被技术取代,不适用技术的教师将会被使用技术的教师所取代。 ”因此,尝试创新教学工具,让创新教学工具之与语文深度教学,像农具对于农事一样重要。 责任编辑: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