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45935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 、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18、乐记19、阳刚 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

2、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 “愤 ”是作家 “ 意有所郁结 ”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 “不得通其道 ”,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

3、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 “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6、以己度物 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7、物我同一 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

4、也使物变成了我。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 情欲的生命实体, 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 语出 诗经 “ 思 ”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 ”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 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 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9、知言养气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 说的先导。 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 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

5、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10、儒家 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被列为先秦至汉初 “九流十家 “ 之首。主张 “ 礼乐 “ 、 “ 仁义 “ 、“ 忠恕 “ 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 中庸 “ 之道。政治上提倡 “ 德治 “ 、“ 仁政 “ 和 “ 王道 “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 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11、道家 以先秦老子关于 “ 道 “ 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 “道 “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 “ 道 “ 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庄子发展原始道

6、家的思想, 更强调 “ 道 “ 的从无生有、 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 提出 “ 齐物 “ 论,倡导一种 “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 的精神境界。 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 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12、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佛 “ 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 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 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 “ 无常 “ 、“ 无我 “ 、“ 苦 “ ;“ 苦 “ 由每人的自身的 “ 惑 “ (贪、嗔、痴等烦恼) “ 业 “(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

7、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 “ 涅般 “(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13、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 “ 传佛心印 “ ,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 “ 佛心宗 “ 。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 “ 南能北秀 “ 。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 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

8、 成为禅宗正统, 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14、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 “ 万物有生 “ 、 “ 万物同情 “ 和 “ 神人以和 “ 。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15、直觉式思维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 “ 悟 “ 和 “ 禅 “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 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16、范畴 语出尚书洪范: “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 可见 “ 范畴 “

9、 一词的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 所谓归 “ 畴 “ (类)为“ 范 “ 。所归之 “ 畴 “ 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 “ 范 “ 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从哲学上讲, 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17、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美 ”即歌颂, “刺 ”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 古人 “献诗 ”而供天子 “斟酌 ”,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 至汉, 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 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18、诗言志:我国儒

10、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 . 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志 ”,即怀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 诗言志 ”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19、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 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 “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

11、的怨情。20、文质彬彬: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语出论语 . 雍也 ,-其原意是说, 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 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 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否则, “质胜文 ”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反之, “文胜质 ”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只有 “文质彬彬 ”,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21、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 “

12、以意逆志 ”。而 “以意逆志 ”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 “知言养气 ”和 “知人论世 ”。所以, “以意逆志 ”和 “知言养气 ” 、 “知人论世 ”,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22、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大音 ”,即道之音; “希声 ”,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 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 ”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 “无为 ”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他提出 “大音希声 ”,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 “大音 ”,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

13、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23、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 而以天籁为最。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庄子的“天籁 ”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 “素朴 ”。唯其 “素朴 ”,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 “天籁 ”,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24、言不尽意: 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 . 天道中提出

14、。“言不尽意 ” 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 “道”是不可言传的, 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 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 “意 ”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 “言不尽意 ”,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5、易传: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 彖 上、下, 象 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 “十翼

15、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6、立象以尽意: 其本意是说, 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 可通过卦象, 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 “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 “意象 ”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16、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 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 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 “天人感应 ”为基础,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28、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作,称为 “五经 ”,并由政府设立 “五经 ”博士,广泛传播儒家经典。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即 “经学 ”。 “五经 ”之中, “诗经 ”实际上属于文学,汉代经师、 经生对 “诗经 ”的训诂、 阐释,促进了诗经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并形成一门

17、“诗经学 ”,立于官学的就有申培、 辕固、韩婴三博士, 属今文经学,其书仅存韩诗外传 ;属于私学的古文经学有毛诗,流传至今。 毛诗序为汉代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它就是汉代经学影响于汉代文论的重大成果。29、经学经,指儒家典籍;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尊儒术, 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大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汉代经书有不同的抄本, 以汉代流行的隶字抄录成的经书被称为 “今文经 ”,在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用古篆写成的先秦经卷被称为 “古文经 ”。今古文经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文字

18、, 还在于学术观点和方法。要言之, 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 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 着重探讨经文本义。30、乐记乐记,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由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象、乐化等 11 篇文章组成,收在礼记中。乐记大约成书于荀子之后与汉武帝之前,它吸收了先秦人的音乐思想。 乐记 的意义不限于音乐,因为先秦之乐可看作艺术之总称, 乐记之论亦与诗文书画理论相通,主要观点有 “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 、 “ 声音之道与政通 “ 、 “ 致乐以治心 “ 等。31 情志说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认为诗歌既是 “ 志之

19、所之 “ ,又是 “ 吟咏情性 “ 的,诗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 “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诗大序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 “ 诗言志 “ 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32、诗大序: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33、六义说: 诗大序提出的文论观点: “ 诗有六义 “ ,即风、赋、比、兴、雅、颂。本来,风、雅、颂是诗之异体(体式、样式),赋、比、兴是诗之异辞(修辞,即语言表现方法)。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 “ 六义 “ 的政教功能:“ 诗有六义 “ ,-故可以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4、实诚说:王充论衡重要的文学观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的真实性价值,以“实诚 “ 为尺度, 确立新的衡文标准, 肯定实诚而否定虚妄; 二是指作家内在情感的真实性,所谓 “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 , “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 ,强调情感真实对于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35、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 其基本内容是重新解读 老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