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463846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45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学基本知识,第十章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概述,中药的涵义 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 的药物. 来源国内外天然产物及少数化学合成 药品。,中药的研究内容 基础理论 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中药的产地,中药的贮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采集,产 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贮存方法,有效成分及含量临床疗效,中药的产地,产地不同生境不同P118质量、产量不同,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 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 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他 产地的药材。,

2、举例: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P118 江苏薄荷、苍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地黄 山西党参注意:道地药材并非一成不变,中药的采集,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有效成分临床疗效,植物药材: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 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动物及矿物类药材,A、全草类: 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 茵陈以幼嫩全草入药 ( P118地上、带须根、藤类),B、叶类: 常在花蕾将开或花盛开采收,如艾叶、番泻叶、荷叶等; 桑叶习惯在深秋或初冬时采集,即“冬桑叶”或“霜桑叶”。,C、花类: 多在花盛开时分批次采收,如菊花、旋覆花、洋金花; 红花在花冠由红变黄时采收;金银

3、花、槐花、辛夷须采取 含苞待放的花蕾;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应在花朵完全开放后,D、果实和种子类:果实:多在果实成熟或将要成熟时采收,如枸杞、山楂、川楝子 浆果类(枸杞、桑葚、女贞子等)在略成熟时采收; 以幼果入药 枳实、青皮、藏青果等。种子类:多在果实完全成熟后采收; 牵牛子、小茴香等成熟后易脱落或外壳裂开,可在刚成熟时,E、根和根茎类: 多在秋末或春初,如天麻、葛根等 半夏、延胡索等,多于夏季采收,F、树皮和根皮类:树皮:多在春、夏植物生长旺盛且易于剥离时采收,如黄柏等 肉桂多于十月含油多时剥离 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地骨皮、牡丹皮、 桑白皮。,中药的炮制,概念:源于天然的中药

4、材,在应用和制成剂型以前,根 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 和制剂的要求所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方法。,炮制目的:P119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炮制主要目的)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 4、改变药材性状,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以保 证质量和称量准确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炮制方法:P120,修制通过清除杂质,切制饮片、粉碎处理等方法, 以纯净药材,便于贮存、调剂、制剂为目的。 是炮制的最初阶段。水制用较低温度的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 一种炮制方法;通过洗、淋、泡、润、浸、 漂等方法,使药材洁净、软

5、化或降低盐分, 消除不良异味及毒烈之性。火制将药物直接用火加热,或与辅料拌炒的加工 方法;包括炒法、炙法、煅法、煨法和烘蓓,水火共制指利用水或液体辅料与火共同对药材进行 加工的方法;包括淬、蒸、煮、淡等其他制法制霜、发芽、发酵等,中药的贮存,除少数用鲜品外,一般都要进行干燥或初步加工炮制后贮存几种变质现象: 1、虫蛀:使药材质量下降,并被污染 2、霉变:使药材失效,并可能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3、变色:表示有效成分发生改变,药材变质 4、走油:含脂肪油或挥发油的药材,若储存方法不当 (保存容器不当,放置时间过长,温度过高) 其油类变质,并向外溢出的现象,如胡桃仁、 柏子仁;含糖分过多的药材

6、变质后表面也会呈 现油样物质,如天门冬、牛膝。,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涵义中药药性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 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 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四气:寒、热、温、凉(平)涵义: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 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例: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 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例:石膏、知母、黄芩、大黄等,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1、辛味: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 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除气滞和淤血的行气药、 和活血化瘀药等均为辛味;2、甘味:补虚、和

7、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 味等作用,如甘草、大枣3、酸(涩)味:收敛固涩等作用 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经止带的 药物,多为酸味或涩味。如:乌梅、五味子、龙 骨、牡蛎等,4、苦味:泄降泄、清泄、通泄 燥苦寒燥湿、苦温燥湿 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多为苦味5、咸味: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 能消散瘿瘤、瘰疬、痰核等肿块的药物,多为咸 味(牡蛎、昆布等)6、淡味:利水渗湿作用,但一般只有茯苓、薏苡仁 等少数标为淡味,注意: 1、五味除表示真实滋味外,主要用于表 示药物作用的某种特点 2、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归经,涵义: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 的选择性作用,

8、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如:石膏、知母归肺、胃经 黄连、栀子归心经 夏枯草、龙胆归肝经注意:一种中药多具有多种功效,因此归为多个经。 如麻黄归肺经和膀胱经。,升降浮沉,涵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注意: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 也是通过药物对病症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 概括的。有的药物作用趋向具有二向性,如 麻黄;有的药物作用趋向不明显,如消食药。,例: 升黄芪、柴胡 降苦杏仁、旋覆花 浮薄荷、牛蒡子 沉五味子、山茱萸一般规律: 具有发散表邪、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 醒神、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上向外, 为升浮趋向;而有清热、泻下、利湿、安 神、止

9、咳平喘、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收 敛固涩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下向内,为 沉降作用趋向。,毒性及副作用,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 度的一种性能。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 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 药后容易消除。 不良反应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或副作用。,注意:中药毒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无毒的药物。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用量中药的用法,一、中药的配伍,涵义: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 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 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10、、相 杀、相恶、相反,1、单行: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 床疗效的配伍关系。例:神曲与连翘配伍2、相须: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某种 或某几种治疗效应。例:麻黄与桂枝配伍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物 为主,另一味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例:半夏与陈皮配伍。4、相畏:指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 除。例: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5、相杀: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 例: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绿豆杀巴豆。,6、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 物削弱或消除。例:黄芩恶生姜,人参恶莱菔

11、子。 7、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新 的毒副作用。例:乌头与半夏合用、朱砂与昆布。总结: 相须、相使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畏、相杀可使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 相恶会使治疗效应削弱或消除 相反会使毒副效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提倡,避免,二、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症药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配伍禁忌,涵义药物与药物配合后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凡是药物合用后会使治疗效果降低或消除, 或使原有毒性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反应, 原则上不能合用,属配伍禁忌。,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即: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及

12、;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磺不能与朴硝同用)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2、妊娠禁忌,禁用药:多属于剧毒药、堕胎药以及作用竣猛的药, 例:水银、朱砂、马钱子、甘遂、三棱等。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等作用强,或温热之 性偏盛的药物,例:牛膝、红花、桃仁等。,三、中药的用量 P128,单位换算: 1两30g 1钱 3g 1分 0.3g 1厘 0.03g 除了毒性药物外,

13、大多数药物的用量伸缩幅度较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规律: 1、药物方面:质轻少用,质重多用,鲜品用量大 2、应用方面:取决于中药的配伍、剂型、应用形 式及用药目的等 3、患者方面:与患者的年龄、体制、病程、病势、 性别、职业有关,第十一章 常用中药 之 第一节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 表证的药物,也叫发表药。注意: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药味多为( );肺合皮毛,表邪多从口鼻而入,故主归( );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 ),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 ) 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一、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表现:恶寒、

14、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 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注意: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 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代表药物之,1、麻黄,来源及用法:麻黄科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生用,蜜制或捣绒。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 最适宜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常与桂枝配伍 2、平喘,用于各种咳喘气急病症 发汗解表尤适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咳喘者 3、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用法用量:煎服,29g;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长于平喘; 制绒适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15、。注意事项:麻黄发汗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 失眠者不宜用。化学成分:主要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 酮及麻黄多糖等(了解)药理研究:具有发汗、解热、平喘、镇咳、袪痰、抗炎、 抗过敏、利尿、抑菌、抗病毒、兴奋中枢以及 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了解)相关方剂:麻黄汤(临床用于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 喘等病症),2、桂枝,来源及用法:樟科乔木肉桂的嫩枝,生用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发汗作用温和,无汗者,常与麻黄配伍,有汗者,可 与白芍等配伍 2、温经通脉,用于胸痹痛、心悸、结代脉、脘腹冷痛、 经毕腹

16、痛、风湿痹痛等寒邪阻滞病症,即寒凝血滞诸 痛证。,3、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 适宜于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及肾阳虚气化不行引起的 水肿,小便不利等,常与利水渗湿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项:本品性温易助热,故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药理研究: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扩血管、抑菌、抗 病毒、强心、利尿等作用。相关方剂:桂枝汤(临床用于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一、 发散风热药 (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热病(初起,在表在卫分)的卫分证。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 要表现,或兼见口渴、喉痒咳嗽、头昏痛、目赤

17、多泪、 鼻塞流涕等症状。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用较发散风寒药缓 和。,代表药物之,1、薄荷,来源及用法:唇形科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和叶;生用。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功效与应用: 1、发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风热感冒,温 病初起)。本品辛散之力较强,若与发散风寒药配伍, 也可用于风寒表证。 2、清头目利咽喉,用于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不适。 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于川芎、石膏等祛风、清热、 止痛药配伍;治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等同用。,3、透疹,用于麻疹。常与其他疏风热、解热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18、常配伍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风寒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体虚多汗者不宜用。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药理研究:具有发汗、解热、抑菌、抗病毒、镇咳、袪痰、 抗炎、解痉、止痛、利胆、局部麻醉、抗刺激等 作用,2、柴胡,来源及用法:伞形科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 生用或醋制。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肺、肝、脾经功效与应用: 1、解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可单用或 分别发散风寒药、其他发散风热药及清热药合用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常与其他疏肝理气药合用 3、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所致

19、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 等脏器下垂证。(举陷作用不明显,常需与补气作用强 的药物配伍,才能共同发挥升阳举陷的作用),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 疏肝理气宜醋制,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 稍轻注意事项: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 肝风内动,阴虚火旺者忌用或慎用化学成分:柴胡皂苷a、c、d等药理研究: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抗 病毒、兴奋肠平滑肌、利胆、保肝、抑制胃酸分泌、 抗溃疡、抗肿瘤、抗辐射、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第二节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清热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

20、疗里热证 的药物;药性寒凉,味苦,具有沉降的作 用趋向。里热证:身热(发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面红、 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注意: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清里热证的虚实、病变部 位及病情发展的阶段,合理选择与病情相宜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2、注意辨清寒热真假,真寒假热者,忌用清热药;3、清热药味苦性寒,易伤脾胃,故用量不宜太大;4、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 热泻痢、黄疸等症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臃肿疮 疡等证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 热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

21、治热邪伤阴、阴 虚热,一、清热泻火药,定义以清泄气分或脏腑热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 改善消除温热病气分证或脏腑实热证的药物。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并可清肺热、清胃热、 清心热、清肝热等注意药性寒凉,易伤阳气,虚寒证者慎用或忌用,代表药物之,1、石膏,来源及用法:为含水硫酸钙纤维状结晶聚合体的矿石。生用 或煅用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与应用: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为治疗温热 病邪入气分高热烦渴的要药,并常与知母配伍。 2、清肺胃热,用于肺热咳喘及胃热证 可与止咳平喘药、清热解毒、清胃热药配伍。 3、收湿敛疮,用

22、于湿疹及疮疡久不愈合等。,用法用量:煎服,1530,宜打碎先煎。 内服生用,外用火煅研末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 . 2H2O ),含量不少 于95药理研究:解热、抗病毒等,2、知母,来源及用法:百合科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生用或盐水炙用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 2、清肺养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及燥咳证 3、清胃热,生津止渴,用于胃热证及津伤口渴等。 4、滋养肾阴,用于肾阴虚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以及虚寒 证不宜使用化学成分:

23、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药理研究:具有抑菌、解热、抗炎、利胆、促进消化、保护心 肌、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甲状腺素和糖 皮质激素及抗肿瘤等作用。,二、清热燥湿药,定义以清除湿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 湿热病症的药物作用主治湿热病症,如:湿温或暑温夹湿、湿热 阻滞中焦脾胃、湿热阻于肝胆,湿热阻于大 肠、湿热阻于下注膀胱等等注意本类药物性寒味苦,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故脾胃虚寒及阴津亏虚者慎用,代表药物之,1、黄芩,来源及用法: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酒炒或炒碳用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胆经。功效与应用: 1、清热燥湿,用于暑湿、湿温、痞满、黄疸、泻痢、淋证 及

24、湿疹等湿热病症。 2、清热泻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证往来寒热。 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咽喉肿痛。 4、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5、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用法用量:煎服,310g,安胎宜炒用,清热多生用,清上 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等药理研究:具有抑菌、抗病毒、解毒、抗炎、抗过敏、缓解 支气管痉挛、解热、降血脂、降压、利尿等,三、清热解毒药,定义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 除热毒病症的药物。热毒证多见于外科疮 疡、温热病以及其他火热炽盛者作用适宜于痈肿疔毒、痄腮、温热病发斑、热 毒下

25、痢、咽喉肿痛等病例,也常用于虫蛇 咬伤及癌肿等表现出热(火)毒证候者。注意本类药物性味苦寒,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以免损伤脾胃。,代表药物之,1、金银花,来源及用法:忍冬科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红腺忍冬的干燥花蕾。 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用。性味归经:甘、微苦、辛,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与应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用于内痈、外痈、痄腮等痈肿疔疮 本品清热解毒力强,广泛用于各种热毒病症;常于消散 臃肿,是治疗一切阳性疮痈的要药。 2、用于温病初起卫分证。 本品甘寒,芳香疏散透热达表,与薄荷、连翘等同用, 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配伍以生地、黄连等可治热 入营血,3、热毒血痢 可单用或与其他配伍。

26、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 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化学成分:挥发油、黄酮、皂苷及鞣质等,分离出的绿原酸 和异绿原酸是本品的抗菌主要成分。药理研究:具有广谱抗菌、解毒、抗炎、解热、增强免疫、 降酯、降低胆固醇、保肝、兴奋中枢、利尿、抗 早孕等作用。,2、连翘,来源及用法:木犀科灌木植物连翘的各种果实。生用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与应用 1、清热解毒,用于痈疮、瘰疬、痰核、温热病热入营血 证,为“疮家圣药” 2、疏散风热,用于温病初起卫分证。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

27、痈脓清者慎用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果皮含甾醇、连翘酚。生物碱等药理研究: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热、强心、利尿、 降血压、保肝、利胆、镇吐、止血等作用,四、清热凉血药,定义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 营血分热证的药物,简称凉血药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如温热病热 入营分,证见身热夜盛、烦躁不眠、甚至神 昏谵语、斑疹、吐血、咳血、便血、尿血、 舌质深绛、脉细数等;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引 起的出血证。注意本类部分药物滋腻,故湿盛便溏者慎用;兼 能活血化瘀的药物,孕妇慎用或忌用。,代表药物之,生地黄,来源及用法: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各种块根。生用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

28、肺、胃经。功效与应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 2、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以及温热病出血发斑 3、养阴生津,用于消渴病以及津伤便秘等。本品即能清热凉血,又可养阴生津,为凉血生津的要药,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 汁入药注意事项: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梓醇、二氢梓醇等多种成分,并含有 20多种微量元素;鲜品含20多种氨基酸,其 中精氨酸干品含15 种氨基酸含量最高;干品 种含15种,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药理研究:降血糖、强心、利尿、增强免疫、降血压、 抗辐射等,五、清虚热药,定义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虚热 证的药物,也

29、叫退虚热药作用主要用于阴虚内热证,多由肝肾阴虚,虚热 内生,或温病后期,余热未尽而津液伤耗所 致。(虚热表现 P153),代表药物之,青蒿,来源及用法: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用鲜品。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经。功效与应用: 1、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 2、解暑热,用于暑热证(中暑) 常与金银花等清暑热药物配伍 3、截疟,用于疟疾 单用大剂量或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各种疟疾,用法用量:煎服,612g,治疗疟疾,3040g。注意事项:不宜久煎,脾虚腹泻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主要含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及 挥发性成分等药理研究:具有杀疟原虫、抑菌、抗病毒、退热、 降血压、调节免疫、抗

30、心律失常、抗 辐射等作用。,第三节 泻下药,涵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性味无共性,主归大肠经,具有沉降的作用倾向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结不通以及胃肠积滞,实 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 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配伍,如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 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 内陷。,分类: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 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泻下药 攻下药、峻下逐水药作用竣猛,妊娠期、哺 乳期、月经过多的妇女忌用;老人、小儿体 虚者慎用;峻下逐水药多具有毒性,注意用 量;使用炮制品;注意用法及配伍禁忌

31、,一、攻下药,涵义:以泻下通便,攻下积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 或消除便秘证以及胃肠里实积滞诸证的药物主治:均有泻下攻积作用,主治大便秘结不通等各种胃 肠积滞证,均以胀、满、痛、不通为特点;本类 药物兼有清热泻火功效,还可兼治脏腑实热证等, 无论有无便秘均可应用。,大黄,代表药物之,来源及用法:蓼科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 的干燥根及根茎。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功效与应用: 1、泻下攻积,用于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本品性寒味 苦既能通泻大肠,又清泄热邪,为治便秘等胃肠积滞 证的要药。泻下攻积力强。 2、泻火解毒,用于脏腑火热上炎证及热

32、毒疮痈、烧烫伤 等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本品能凉血分热以止血, 又泻脏腑实火,治疗火热迫血妄行引起的各部位出血 证。,4、活血化瘀,用于内、妇、外科瘀血诸证。 5、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等。治疗湿热黄疸,身目 发黄,常与栀子等其他清热利湿退黄药物同用;治疗湿热 淋证,常与清热、利水渗湿药物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30g,外用适量。泻下攻积宜生用,若入汤 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泻下力减弱。活血化瘀, 宜用酒炙大黄或酒蒸大黄;止血,宜炒炭用注意事项: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 用;本品苦寒,易伤正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 降,且善活血祛淤,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 忌用。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药理研究:P157,二、润下药,涵义:以润肠(缓泻)通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 或消除肠燥便秘证的药物特点: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 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 排便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 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