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酸性水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式分析摘 要:本文阐述了酸性水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办法,不同的酸性水氯离子的含量测定模式,能够让氯离子含量测定工作有更多的选择。而本文在第二部分中对酸性水中氯离子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能够明确哪种氯离子的测定方法更为适用,从而在酸性水氯离子测定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酸性水 氯离子 含量 测定模式 探讨 氯离子和酸性水中的有机物通过转化能够形成致癌元素三氯甲烷,水中的氯离子浓度升高对农产品也能够形成损伤,而高活性的氯化物离子能够让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出现点腐蚀的情况。因此假如酸性水内氯离子比例过大,会对氯离子的检定造成影响。因而对酸性水中氯离子测定方法进行
2、分析,能够为相关企业明确测定模式提供参考,并且为日后的测定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能够让我国的氯离子测定效果更为理想。 一、我国氯离子含量测定技术研究 我国国家标准的石油领域内,并未对石油加工阶段的注水冲洗油品的含硫污水以及酸性水解析作出明文规定。我国各个炼油厂是依照炼制油品的特性、本单位的具体状况订立解析办法,对一次加工设备塔顶溢出物含硫污水的解析与控制较为有效,技术含量较高;然而对二次加工设备塔顶溢出物的酸性水测定来讲,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少,而同领域的2专家对酸性水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并未形成有效探索。 二、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一)摩尔法 摩尔法测
3、定氯离子的范围是 5-100 毫克/升,不少专家从理论的角度阐明应以铬酸钾为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的环境下,用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实验,但是因为 AgCl 的沉淀溶解耗损,溶液中依然残留了0.44 毫克/升的氯离子无法滴定。所以,对氯离子含量较低的水质使用摩尔法测定会形成解析偏差,导致测定精密度不理想。 摩尔法是一类常规的测定模式,然而只在氯离子含量高的水质中测定比较精确,而摩尔法所使用的铬酸钾与硝酸银均为剧毒元素,对实验人员存在一定的危害,同时排放于大气中会对生态形成破坏,而且硝酸盐试剂造价昂贵,增大了测定成本,因此大力推广有一定难度。 (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通常用来测定被测水质在既
4、定波长位置范围内的光的吸收度,并对该水质进行定性与定量解析。分光光度法有其先天的优势,也有无法回避的缺陷。 专家研制出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硝酸-甘油为媒介,以分光光度法为核心的测定酸性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方法。分光光度法能够精准测定微量氯离子,灵敏度佳、重现性理想,简易方便、测定速率理想。然而共沉淀富集分光光度法使用的磷酸铅、硫氰酸汞、甲醇试剂均为有毒元素,会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这部分试剂需频繁使用,假如不进行有效处理就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3(三)浊度法 浊度法是在比色法的前提下演变而来的,是参考测定光线经过悬浮液后形成的透射光的强度进行解析的一类方法。其在临床解析、食物解析、
5、环境解析、工业解析、药品解析等研究领域被普及运用。 浊度法操控简易、分析耗时短、试剂使用少、投入成本低、检测模式简易,应与流动注射等其他前卫技术联合使用,极易形成自动化、程序化,因此市场前景被专家一致看好。因为浊度法的以上特点,在分析领域得到推广就顺理成章了。 (四)流动注射法 流动注射法是一类与相邻实验室连线的自动分析系统,被普及使用于环境、农业、医学、临床、食品、冶金、生化等层面的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的解析工作中。相关专家使用流动注射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中游离氯离子的方法,选择参比波长的值是 650nm,测定波长是553nm,并进行比色测定。利用流动注射法来测定酸性水中的氯离子,
6、回收率在 100%与 110%的范围内波动;回收效果佳。 专家等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来控制系统并完成自动化测定,测定频率是 80 次/小时,并研发出了一类应用流动注射连续迅速检测酸性水中残留氯离子的方法。FIA 技术有着外观小巧、操作便利、自动化程度高、解析速率快,解析结果重现性佳、需要的试剂量小、灵敏度好、检定下限符合标准等优势。而且,其与比浊法、速差动力学分析法等的联合使用,被证明能够提升测定效率,有着普及推广的潜力。 结束语: 4综上,在测定酸性水中氯离子的含量实验中,应参考不同的样品以及测定环境,选择不同的测定模式。测定前应搞清楚测定的范围以及是否与测定原则相符,以保证测定数据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 胡湖生,杨明德,吴玉龙等.紫脲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复盐法水氯镁石脱水产品中氧化镁J.计量学报,2015,36(5):555-560. 2 李辰,许永全,冯秀丽等.氯离子对污水厂出水 COD 测定的影响及消除J.供水技术,2013,7(2):37-40. 3 董振莲,金晓春.哈希快速消解法测定高氯废水 CODCr 的优化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4,24(4):52-54. 4 伍晓昕.浅析高氯废水对 CODCr 测定的影响及解决方法J.中国化工贸易,2015, (18):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