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用“问题”激活历史课堂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将知识讲解清楚外,还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以问题激活历史课堂。文章提出从四方面着手设置问题,并由此激活历史课堂积极创造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积极合理设疑置难,让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自主质疑,养成习惯。 关键词: 问题 历史课堂 激活方法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课堂上知识需要延伸,课堂组织者教师更需要以“问题”为导,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1,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的思维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见解。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古人说, “学起于思,
2、思源于疑” , “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重视历史知识的讲解,把课本内容讲得清楚明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课后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仍然容易混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问题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1.积极创造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 2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疑问。善于换位思考,洞察学生心理,尊重生学人
3、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及时应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以“问”的信心和勇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想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敢于质疑问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情况参差不齐。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讲,如果要求其提出许多有质量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讲授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一课时,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料外,同时向学生提供部分的历史资料,从而要求学生走出课本,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自己动手搜集相关资料,把自主研究的有关洋务运动的资料小组分
4、享,然后独立提出小组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思想进一步开阔,思维的层次有了很大提高,小组问题质量很高:(1)洋务运动成败如何评价?(2)与现在的对外开放相比,洋务运动与它有什么异同?应该如何评价?(3)洋务运动对我国当前的政策有什么现实的意义?这种做法依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和拓展,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完美结合,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的主线,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模式,从而实现了学生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形成了通俗、透彻、深刻历史认识。 2.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3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习惯让学生吃“现成饭” ,
5、学生也就习惯于吃“现成饭”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不了问题。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质疑。告诉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还可以就学与问这一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质疑”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李政道教授也说:“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 ,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两位大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2。当然,学生对
6、于探究性的提问与学习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刚开始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时质量不可能很高,甚至是幼稚的,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鼓励手段来支撑,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提高,培养出提问意识才能学好。因此,在每堂课上我们都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并对胆小的给予鼓励,水平较低的给予引导和提示,注重针对学习能力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绝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敷衍了事。比如学生曾问:罗斯福为什么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拥戴?“胡佛屋”是什么意思?学生答(略) ,书上有参考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怎么样,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可以调动学
7、生学习历史的持久性和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情是愉快的。 43.积极合理设疑置难,让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美国的教育家肯尼思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3在以往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了验证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单纯接受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与范围。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我们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同时注意侧重点,把探究性的问题放在提问的首要位置。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曾提出如下一些问题:“门户开放”政策与当今的对外
8、开放政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清末的大举外债和当今我国的利用外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积极找寻答案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领会到了历史对于当今的借鉴作用和推动作用。 我们不应让学生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统筹他们的学习过程,把自主性、独立性的学习引入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判断、解释、运用,把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出来,培养学生深度的思维能力,达到有所见亦有所创,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例如,我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组织了如下问题的探究性学习:(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讨论、辨析
9、: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讨论、辨析: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 ,但落后一定会挨打吗?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4)在学生讨论、辨析的基础上,老师对相关历史知5识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深入讨论。 4.自主质疑,养成习惯 要将自学落到实处,教学生“质疑” 。教学中,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也就无从问起。要教学生“会问”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实安排时间让学生去自学、去思考。自学可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要指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要求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认真预习,有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可针对问题加深理解。
10、课中,指导学生根据重难点进一步自学深思质疑。如,教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中的新经济政策,可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新经济”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后来为什么被取消?等等。课末,让学生回顾全文,进行自学梳理,看看通过本文学习,你还有什么地方要质疑?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自己提出问题,集思广益,不仅给了每个学生质疑表现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总之,通过积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等方式可以使学生普遍感觉:对于历史的学习贵在“通”上,因为许多历史的问题往往隐含更多真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把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最终让学生体验历史,积累经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61陈丽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 ;284. 2石磊.学生提问的动力机制、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7) ;18-22. 3李芹.如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J.吉林教育;综合,2012(5)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