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色”语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环保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方法是渗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环保教育,背离了“文以载道,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思想。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唤醒学生自觉地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在心中播种绿色的希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文本,关注环保题材 留心一下苏教版每册的文本内容,其课
2、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教育学生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天鹅的故事;有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珍稀动物,增强环保意识的麋鹿;有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科学的海洋21 世纪的希望;有呼唤人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特殊的葬礼因此,针对环保题材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只浅浮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层面,应该努力挖掘文中2的环保素材,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恰当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以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美化生活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
3、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与大自然进行窃窃私语,情感交融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中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因文而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充满情感、饱含激情的声觉和视觉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呆板变灵活,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对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罪恶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迹。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聆听菲格雷特的悼词,目睹课件上人类的自私行径导致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动态影视过程。由于人为破坏,奄奄一息的瀑布残容与当年雄伟壮观的景
4、象,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为之震撼。情境设计引发了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深思和揭露。其中有学生提到:不能因为地方马上要饮用长江水了,而忘却了对我们水乡淡水河流的保护多么有价值,多么有责任,多么真挚的呼声能不引起我们内心的忧思吗? 三、读写互动,增强环保意识 3读写互动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指导学生读文入情,晓情悟文,由文明理,可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是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写,学生可以把心中对环保的认识,以及在具体的环境中受到的感染和熏陶尽情地表达出来。教学望洞庭一诗,学生在朗诵中赏析了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开阔辽远,翠绿宜人的自然风光。教师教学时仅停留诗
5、文的解读,就无形中丢掉了一篇典型的环保题材的文章。洞庭湖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可因为人为的破坏却把桂冠转手给了鄱阳湖。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洞庭湖污染破坏的资料搜寻,总结出了很多原因:1.过度捕捞和非法捕劳,导致水生物匮乏,很多鱼类濒临灭绝的危险;2.工业污染严重,湖面积逐步减小等。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自主合作写出了拯救洞庭 、 触目惊心的洞庭数据 、 睁开迷茫的双眼等富有责任情怀的习作。 “他们深入地分析课文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努力地去克服困难,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更完善地应用这些知识的志向。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为破坏”的体验,教师以情促情,把学生体悟“人为破坏”
6、后的思考,引向现实生活的环境,思考环境恶化的后果,让学生探讨“科学治理”的方法,以“建议书” 、 “倡议书” 、 “读后感”等多种体裁方式揭露身边的小节、小事,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争做文明使者。 四、拓展空间,强化环保意识 4环保教育不是单一的课堂行为,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理念,指导行为的动态过程,因此,学生环保意识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引进环保教育的源头活水,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心中增强了一份环保的责任感。 1.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人文
7、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要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还兼有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努力保持语文学科个性的同时,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教学长江之歌除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长江“拥有母亲的情怀,是无穷的源泉”,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外,还应了解长江的形成,及目前长江的状况与“品德与社会” 、 “微机”课相整合,让学生了解一个更为现实的长江,构成跨学科、跨类别开放的立体空间,形成充满活力的认识空间。学生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忽视的环保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对“和谐发展”的理念必然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是教师要以“大语文”
8、观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实行课内外双轨运行,以此来拓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领域,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下转 29 页)(上接 30 页)海洋21 世纪的希望5,学生对课文中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认识是初步形成了,可文中隐含的海洋保护意识是深远的。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去阅读小博士观察手册之海洋世界 、 绿色环保等书籍,可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咨询,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向往之情,探求之心,呵护之意。学生教辅读物中像新语文读本之触摸伤痕累累的地球系列的环保题材,只要我们有组织、有目的、有反馈地进行课外延伸,相信留给学生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课外,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成立了关心家乡的茅山河 、 护“蛙”使者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他们自主合作,考察访问,搜集资料,发动宣传,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情感,强化环保意识等方面为学生创造了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机遇,我们与学生在“环保”一个值得慎重的课题面前,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所从事的这门学科的境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内涵也更为丰富,让我们共同关注语文的又一个重要使命环保。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茅山中心校)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