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84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析“乐海”,研教相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分析“乐海” ,研教相长摘要: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乐海探象:姚恒璐音乐学术论文选收录了姚恒璐先生自 1993 年以来的学术论文。选集分为“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教育” “对外交流、序言、前言与随笔”3 个部分,包含音乐分析、教育、美学、译文等内容,不仅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更是为我国音乐分析与创作学科的建设与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乐海探象:姚恒璐音乐学术论文选 ;姚恒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100-05 2013 年 3 月,姚恒璐先生的重要学术论文专著乐海探象:姚恒璐音乐学术论文选 (以下简称“论文

2、选”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学术论文专著囊括了先生在 1993 年至 2011 年之间近 20 年的学术与教学成果,经周密论述、缜密分析,从实践到理论全面集中地揭示了 20世纪西方音乐分析与创作领域的教育、方法、理念。 “论文选”共 520 页,有文章 70 余篇,分为“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教育” “对外交流、序言、前言与随笔”3 个部分,内容涉及音乐分析、音乐教育、译文、序言、感悟等,几乎涵盖了先生从音乐理论到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感悟的全部文章。笔者在捧读著作之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一 2“论文选”第一部分是“音乐作品分析” ,共 39 篇文章,占专著 1/2的篇幅,彰显出先生在音

3、乐分析与创作学科领域的丰厚学术成果。先生以 20 世纪西方音乐作品为对象,以各种现代分析方法为主线,并将音乐分析与技术理论、音乐创作、音乐美学等融会贯通,强调“观念-方法-实践”3 个音乐分析与创作的步骤。就此,笔者将从“析”之方法、 “析”之理念、 “析”之创新 3 个方面对先生在音乐分析学科领域的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 1.“析”之方法 其一,多元化的分析方法。姚先生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以 20 世纪西方音乐作品为对象,从作曲实践的视角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申克图表式分析理论、音级集合分析理论、主题一动机分析理论、亨德米特音乐分析理论、十二音序列分析理论、莱蒂主题一动机的分析理论、迈尔

4、和库伯的节奏分析标识体系等 20 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以现代音乐中的节拍、结构比例、旋律?、音响结构等为途径对具体作品进行音乐参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分析体系提出新思路。 其二,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姚先生在具体作品的分析时,主张“每一种特定的分析方法,都特别针对某类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展开分析” 。其中,姚先生以实践途径区分“申克分析”与“申克式的分析”的实质差异,他认为“申克式的分析”是分析后调性音乐作品的有利手段;在鲁托斯拉夫斯基偶然音乐作品的个案音乐作品分析中,先生注重 20 世纪心理学、美学、视觉等对作品创作的影响,他创造性地从音乐语言的陈述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由“透视”的视觉概念

5、、 “音响中的曲式观念”3的美学原则等,引发出 20 世纪音乐中的“音色结构” “音响结构” “点描主义” “音色旋律”等概念。 其三,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姚先生在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分析时,采取独特的分析思路,运用不同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在威伯恩早期作品中的潜调性关系及其半音组织设计一文中,他运用申克图表式分层分析的原则和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的理论原则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既可以认清作品潜在的调性布局又更为深刻地理解半音化音乐的发展逻辑;在对斯克里亚宾(四首钢琴小品)之三(色调的微差)的两种分析方法一文中,他运用动机分析与申克图表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着眼于分析作品的

6、音高组织,以此探究其创作的结构手法和调性布局;在非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分析与音级集合分析对两种非调性音乐分析途径的思考一文中,他选取 3 个不同十二音作曲技法写作的典型谱例对两种非调性分析方法进行思考,从而阐明两种分析方法的分析要点。 2.“析”之理念 “论文选”是姚先生近 20 年的心血结晶,先生在音乐分析学科领域提出独树一帜的分析研究理念,笔者就先生多年来的分析理念进行总结阐述,认为以下 4 个方面对我们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一,分析与创作。姚先生提出完形与综合的分析理念,明确指出音乐创作与音乐分析之间的相辅相成性,一方面认为创作思维决定分析视角,在音乐分析中要从“作曲”的视角出发,并在实践中理

7、解作品,他强调分析的实践性对创作的理论提示作用;另一方面提出“还原创作”4的音乐分析思路,认为在音乐分析中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所有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可以有机地转化为作曲技法。 其二,形态与结构。姚先生指出音乐分析中“局部细节与整体关联”的关系,他认为在音乐创作中几乎所有的“技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相互对应的客观存在;同样在音乐分析过程中,他强调参数分析的现代音乐分析途径,根据作品音乐结构组合逻辑中的节奏、节拍、织体、音色、速度、力度、时值等多种参数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分析,所有参数的分析都是同样重要的,正所谓“形态-结构”的相互映射。 其三,中西与古今。姚先生认

8、为中国作曲家应将中国音乐素材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技法、风格、审美情趣”多层面结合的作品,这样既保持了民族风格的神韵又能以种种新的作曲技法语言构思;同时,他认为音乐分析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采用传统分析原则和新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 20 世纪西方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中,用新的分析视角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其四,对比与统一。姚先生认为应在新作曲技法的采用过程中,重视“对比一统一”原则在艺术审美和宏观结构中所体现的陈述意义。笔者深读著作之后,在“论文选”中发现先生将这一原则作为新的分析视角来解读作品,在序列组织中的奏鸣原则勋伯格的钢琴曲 OP.33a的技法分析一文中,

9、他指出“在音乐作品创作的不变性规律中,对比、统一的陈述原则是形成音乐结构张力的基础” ,他在文中通过对比、统一的原则探讨了序列材料与结构布局之间是如何体现又是如何形成传5统奏鸣曲式原则的。 3.“析”之创新 姚先生多年来潜心学术研究,提出了独出机杼的分析创作理念。此外,在音乐分析学科中提出新思路、新观念,并建立了科学性、前瞻性的学科价值体系。 其一,创新理念。姚先生在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兼谈勋伯格早期创作思维的演变及其深远影响一文中首次提出“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分析理念,以音阶思维、音程思维、音列思维三种音高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与创作的思路,将音乐分析与创作两者间的实践关系进一步明确。同

10、时姚先生也是国内首次提出“潜在调性”理念的学者,对一些介于调性与非调性音高组织的创作方式与创作理念进行归纳分析。例如:在威伯恩早期作品中的潜调性关系及其半音组织设计自由无调性写作与潜在的调性布局威伯恩的(五首歌曲)之一解析 自由作曲途径中的潜调性内涵3 篇文中,先生基于对威伯恩、乔治?波尔以及勋伯格的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他在调性、无调性、泛调性等概念上做出详尽阐述,并表述出他对非调性音乐潜在调性的见解,这 3个例子都采用两种分析方法对其作品中音高组织深入理解,从作曲技法的思维以及音级所构成的调性构筑原理分析视角出发,去探索作品的创作思路,将分析的结果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体现出其“还

11、原创作”的音乐分析观念。 其二,核心与方法。姚先生在音乐分析学科体系的建设上,将分析方法视为学科基础,认为结构分析是音乐分析的核心,强调了作品的结构意识。整本论文学术专著以“结构分析”为主线贯穿了音乐作品分析6部分。确实,自 20 世纪以来,音乐作品结构呈现出“封闭”向“开放”的变化,摈弃传统创作的“向心性” ,如何在新音乐作品的创作和逻辑组织过程中形成强大有“结构力”的问题是现代作品分析的重要问题,姚先生强调结构大于曲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创作相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将音乐结构组合逻辑中的基本要素视为平等地位进行分析,并指出“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对任何一项音乐

12、表现参数的分析,只有当其与作品的结构形成相关联时,这种分析才会有其实际意义,这项表现参数才会具有在作品中的功能作用” 。 其三,现象与本质。在音乐的形式美与艺术符号价值音乐分析表述方式的深层含义一文中,作者认为音乐分析的本质就是如何把“技术的形式美与人的情感美”有机结合,使得学者更为深刻的领悟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美。在文中,作者结合美术的直观视觉从“秩序感”“对称均衡” “对比与统一” “结构比例” “参数运用的疏密” “并列与合力”等 6 个方面对音乐的形式美进行阐释,最终实现“直觉-意象-抽象-表述-认识”5 个步骤的思维过程去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符号,以此来解读音乐分析的基本思路。 其四,理

13、论与实践。姚先生提出“观念一方法一实践”3 个音乐分析与创作的步骤,建立多层次学科体系,他认为音乐分析要以作曲技术理论为主要依据研究音乐作品的本体构成特点,强调文、史、哲、美对作曲家及其作曲技法实施的影响和关联,例如在鲁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的音响结构与听觉信号一文中指出作曲家“音响中的曲式观念”的美学原则导致了其音乐作品的形成,在鲁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音乐语言7陈述结构的组织逻辑一文中,作者从心理学、音乐语言学出发,引用美术结构中“透视”的原理,阐释了作曲家将视觉艺术“透视性”的宏观结构原则运用到音乐中的结构创作思维;在亨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及其理论基础一文中,作者揭示了与声学原理相关的亨德米特理

14、论其实质为当代科学技术对音乐领域的渗透。音乐分析结合文、史、哲、美为辅助来加强学科的同时也以此为核心“辐射性”关联其他学科,并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践中,姚先生又特别强调针对不同作品要采取不同分析方法,杜绝“唯方法” ,主张多思维地去分析音乐作品,以期更为深刻地认知作品深层次的作曲结构逻辑。 正如姚先生所言:音乐分析应将“技术的形式美与人的情感美”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揭示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本体形式的美。 二 姚恒璐先生于 1995 年学成归国至今,始终致力于音乐分析与创作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来他已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做

15、出贡献,笔者将此部分分为“教”之引进、“教”之思考、 “教”之认知 3 个方面对姚先生在音乐分析学科的教学成果与教学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1.“教”之引进 姚恒璐先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归国后留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凭借其渊博的学术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我国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教学工作。首先,在英国学校音乐教学与音乐生活一瞥 英国8学校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等系列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英国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情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等。同时,姚先生认为只有开阔艺术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才能促进音乐创作领域的活力和发展。其次,他从对英国的教育制度的思考中引发对当前

16、国内教育教学制度参照式的思考;另外,他通过在国外的课程学习、座谈对话、研讨会、音乐会与实践课等活动去了解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况与教育思想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具体情况,构想在我国建立一套合理的、渐进式的音乐知识技能体系。最后,他将在欧洲实地考察中学习到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结合国内高等音乐教育的状况,提出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建议。 2.“教”之思考 近年来,姚先生关注我国全面的音乐教育情况,面对国内的滞后音乐教育现状,就一些问题引发了他对音乐教育的思考。从“通才教育”到“专业教育,从“义务教育”到“本硕博音乐教育” ,从“音乐类教育”到“作曲专业教育” ,无一例外

17、,他都一一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音乐创作及其理论建设方面,他提出“作曲技术理论学习和施教的目的为了创作和认识音乐作品,学习者不应陷入纯理论本身,而应当解决长期以来某些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分析音乐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理解!” 。在访原国际音乐教育中心一文中,先生阐述了教育中心的概况以及学习的 4 个阶段,他指出:当代作曲技法分析体系教育应当以一种合理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为核心,继而明确指向所要达到的目的,再通过具体实施来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中先生尤为强调音乐学习中音9乐实践的重要性。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先生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做出分析。首先,他提出我国高校应当重视音乐专业的“办学特色” ,

18、区分职能和工作重心,培养实用型人才;其次,他面对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从“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网路与外文的应用” “学分制管理问题”“聘任制度” “宽进严出”等 6 个方面对国内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提出独特见解。在作曲专业教学方面,先生以英国为例针对我国大学本科作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问题进行思考,他指出综合音乐分析、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3.“教”之认知 姚先生针对我国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审视,对其弊端提出个人建议。其中,在文章高质量的音乐创作及其理论建设 访原国际音乐教育中心 对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我对学习专业英文的认识(音乐英文选读)

19、前言等文章中,先生对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姚先生提出培养综合能力与复合型的音乐人才,他认为音乐分析绝不是对某一种技术参数的孤立提炼,技术不等于艺术,不能将音乐分析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分析,对任何分析对象,都应该提倡的是综合考察,以综合性的教学思路表现出音乐人才复合型的培养观念。其次,姚先生强调“实践”与“创造力”是音乐创作分析的检验标准,技术不是艺术,但是需在掌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创作;人的“创造力”是情商与智商的结合,譬如,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在音乐表演和分析中的“二度创作”以及创造性地诠释音乐作品等都属于音乐“创造力”的表现。最后,姚先生提出10“学习

20、-实践-应用”3 个学习步骤,实现“创作一表演一评论”一体化的模式,他认为“学以致用”是关键阶段。在我对学习专业英文的认识(音乐英文选读)前言一文中,姚先生从自己在留学期间学习英文的实践经验中,从以下 5 个方面给予建议:“注重学习与应用的关系” “专学与通学的区别” “母语文章与编撰文章的重要区别” “实际音乐内容与行外人看待音乐选材的区别” “语感的培养与独立选材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把这些能力放入其他的学习中。 在文章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展望音乐院校院长论坛上的发言 关于健全音乐类学科学位制度的几点

21、建议 关于普通音乐院校教育改革的整合理念 应当尊重音乐艺术的本体规律(艺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读后意见等文章中,对音乐的“通才教育” “专业教育” “义务教育” “本硕博音乐教育”等多种类型音乐教育进行思考。首先,姚先生对艺术课程标准内容,对我国义务阶段学生的艺术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过程中提出:“多研究艺术的知识技能方面教授”“接受的过程和合理程度的布局” “师资水平需要的提高” “学生应当理解艺术本体规律并且认识到各个艺术门类的独特性”等 4 个方面,他指出艺术类课程的高标准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目标,其中“能力与素养”是目标的“质量核心” 。其次,先生针对我国音乐高校存在的弊端,在“健全学位制度”方面提出“规范教育系统学位术语的概念”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设立音乐类学位的学术水平标准” “加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