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84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源于对科学的无限热爱;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源自对艺术的追求。当科学家的坚韧和艺术家的情怀相得益彰时,人性的魅力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灿烂。赵梓森院士,这位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科学家,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科学探索历程?又有着怎样高尚的艺术情怀?记者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拜访了这位 76 岁的老人。一如武汉夏日的天气,他以似火的热情向我讲述了他的科学人生和艺术情怀。 初见赵梓森院士,似乎很难将“中国光纤之父”这样的字眼与我眼前的这个瘦小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赵院士笑着说,那是因为他的母亲怀胎七月就生下了他。1932 年 2 月,赵梓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百货公司职员的家

2、庭里。由于不足月就出生了,所以幼时的他个子很小,而且体弱多病。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少年,却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代,开始了他的特殊的科学之旅。 科研,源自兴趣和爱国之心 小时候的赵梓森兴趣广泛:集邮、雕刻、美术、打乒乓、踢足球、装收音机、做模型飞机似乎各个专业他都有所涉猎,但他始终最钟情的要数化学了。童年的乐趣也在对化学的研究中显露无遗。平日里,时常和弟弟一起自制矿石收音机中的检波氧化铜,最后发现能检波的是2氧化亚铜;课堂外,向老师要些化学药品,自己用零钱买试管、酒精灯,自制氢气、氧气,被老师赞为“以后能当化学家的孩子” 。也许正是化学老师不经意间的话语,激励着幼小的他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进。 如果

3、说钻研源自兴趣,那么那个特殊年代的遭遇则更加激起了赵梓森科学救国的决心。 “八一三”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时,赵梓森的老家虹口区被日军占领,全家被迫在英租界的一个矮楼阁中安身,一家十来口人就靠父母经营的小店度日。1941 年珍珠港事件,日军在上海冲入英租界与英驻军交战,顷刻间枪声大作,硝烟弥漫,战火连连。正在学校上课的赵梓森,带着两个弟弟迅速往外跑,冒着枪林弹雨,躲过装甲车辆,终于逃回了家中。此时的赵梓森只有 9 岁。 小小的年纪就遭遇了日军侵华的种种苦难和磨练,赵梓森更加坚定了自己奋发图强、科学救国的信念。只是自己的学业历程并不顺利,偏科现象极其严重。喜欢的课程如化学、物理、美术等都是满分,而不喜

4、欢的英语、日语、代数则不及格。这样的极端让赵梓森只考上了一所较差的高中。母亲的殷切希望和自己的自我反省,让赵梓森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单凭兴趣对待学业。1952 年,在经历了从浙江大学农化系向上海交大的电信系的转变后,赵梓森的学业终于踏上了正轨,从此,对电信行业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让他开始了人生崭新的历程。 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了武汉电信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时学到的东西实在太浅薄。于是,他又花了 3 年的时间将大学的课程和相关专业基础课重新学习了一3遍,这也为他后来的光纤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第一条实用光纤的诞生 提到第一条实用光纤的诞生,赵梓

5、森显得非常兴奋,因为他将当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文革期间,武汉邮电学院由军代表管理,院里有一个大气传输光通信课题,军代表出于对赵梓森技术和能力的信任,决定让他承担,并提升他为研究室副主任。在赵梓森的带领下,院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课题。在研究中,赵梓森发现这个大气传输光通信会因雾、雨等天气的影响而中断。于是,光纤通信的方案提上日程。 早在 1966 年,美籍华人高锟就发表论文说,玻璃丝可以通信,每公里 20 分贝。这个说法在当时基本上没人相信,但是美国康尼公司相信了,在 1970 年花了 30 万美元做了 30 米的玻璃丝样品并成功了。消息传出,国内纷纷开始了玻璃丝的研

6、究。1973 年,武汉邮科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当时世界上对于光纤通信的研究只是探索阶段,还没有实用,采用何种技术还在争论当中。当时国内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以赵梓森为代表主张的路线就是采用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数字通信制式。这个方案在后来国务院科技办组织的“背靠背”辩论中被采纳,国务院科技办把项目给了武汉邮科院。在赵梓森的领导下,光纤通信的研究越做越好。1979 年,中国的第一条实用光纤诞生。可以说这个历史性的创举绝不是赵梓森信手拈来的,它的诞生凝结着他无数晶莹的汗水和艰辛的努力。 4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创造出这样的佳绩,赵梓森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文革期间,想了解外国的情况

7、根本不可能,更别谈到国外去借鉴学习了,赵梓森只能跑到湖北省图书馆寻求信息。在图书馆里只有一本资料,是全英文版。当时那个年代大学里都不学英语,赵梓森通过高中和自学英语勉强有能力看懂资料。可是图书不能外借,更没有复印机这样先进的东西了。赵梓森只能手抄资料再带回去给同伴们讲解。除了信息的闭塞外,原材料的缺乏也给他们的研究造成困难。当时国内没有做玻璃丝的原材料四氯化硅,又不可能去国外买,所以必须自己做这个材料。另外,还得制作能够做四氯化硅的仪器,仪器做成还需有测试成功与否的测试仪器、激光器、探测器、通讯机等。重重困难并没有削弱赵梓森钻研光纤的决心。他找武汉大学的化学系教授帮忙,自己用蒸馏法、吸附法一切

8、能用的办法都被赵梓森用上了。 精神上的支持远远比物质上的保证更重要,因为物质可以通过努力创造出来,而人心的支持是很难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体现出来的。当年的赵梓森就面临了这样的难题。他说,当时各方面都特别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就是很多人不相信能够做出光导纤维。没有钱支持,没有人重视。而关于到底是搞毫米波还是光导纤维,也一直没有定论。有一次,赵梓森去北京邮科院做报告,一个领导说:“这个项目得花几千万,万一不5成功,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一句话将他挡了回去,但赵梓森并不死心。后来邮电部开会,赵梓森随副院长去参加。会上,赵梓森又一次宣传光导纤维的好处。还没有等他讲完,科技室室长一摇手,示意他不要再讲了。赵梓森

9、心想:“完了,这下没有希望了。 ”没想到的是,最后那个领导在总结发言中居然十分赞成赵梓森的想法。就这样,以赵梓森为技术龙头的武汉邮科院开始了光导纤维的重点研究。 虽然克服了物质和精神的困难,但光纤的研究条件依旧艰苦。光纤研究是一个有毒、有危险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赵梓森和同伴们身体力行。在做激光实验时,曾经差点冲瞎了他的眼睛,直到现在他的一只眼睛视力都没有恢复;实验中,赵梓森还曾经历过氢气回火爆炸,幸好没有生命危险。这样的经历对于科学家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科学的实验室就好比战场一样,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但是赵梓森挺过来了,因为他对科学的研究有种韧劲,有种敢于奉献的精神。 实用光纤的研究终于成

10、功。以前巴黎统筹委员会不把光导纤维卖给中国,但是现在中国自己会做了,他们的垄断以失败告终。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 和 140Mb/s 等六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可以说因为有了赵梓森,中国的光导纤维技术成为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技术之一。 拉小提琴,永恒不变的艺术情怀 6赵梓森的一生离不开科学,其实也离不开艺术,小提琴是他科学研究之外的最大爱好了。年少时的赵梓森就很爱好小提琴,因为从音乐的魅力中,他能够找到另一个自己。赵梓森常说,拉小提琴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小时候,赵梓森没钱买小提琴,就自制小提琴,而且每天坚持练琴,练习曲目达中级水平。在他看来,这种坚持的毅力与科学研究的韧劲是相通的。直到现在,赵梓森仍然每天都会拉一两个小时的小提琴。他的脖子上有个明显凸起的茧块,就是常年拉琴所致。 对于赵梓森,我们可以称他为科学家,也能称他为艺术家,但不论他在科学上还是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有多大,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与奉献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称道。 (图片由赵梓森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