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91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孟子“君轻”思想的来源孟子“民贵君轻”的论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开明”君主的口头禅。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孟子是儒家首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孟子?万章下说: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 王曰:“请问责成之卿。 ”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 所谓“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在战国恐怕已经不具有多少可行性,但孟子作出这样的论述,不大可能是出于臆断。即

2、使这是孟子的理想,也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孟子的这个论述,恰恰给了我们认识当时和之前社会状况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何不站在“君主地位”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当时的社会!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所说“服周之冕” ,最大的可能就是实行周礼。那么,为什么说“周之冕”就可以指代周朝的政治制度呢? 中国传统的服饰,具有区分等级的功能,所谓“尊卑有序”在服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史书往往在“舆服”部分专门记载其制, “不仅是因为相关礼制非常繁密,而是因为它们是政治等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 。因此,服

3、饰,特别是礼服,其中就埋藏着政治制度的线索。 周礼中的制度大多是“经过了主观编排的,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例如天子管制,是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祭祀冕服,是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可称制度浪漫主义和制度唯美主义 。它是从象征意义而不是实用意义思考制度的”(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也就是说, 周礼一书是儒家理想化的制度形式,那么在这种理想中,君主和大臣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阎步克先生曾将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的礼服作一简单的排列,得到下表: 表中的“皮弁”包括韦弁和冠弁,共三种弁。从这张表格中看到的:“首先自然是森

4、严等级了,可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周礼六冕体制的君臣通用 。陛格。 ”阎步克先生进一步论述:“表中的冕与弁的等级分布,呈现为一个倒置的直角三角形。地位高则可服用的冕服种类多,地位低则可服用的冕服种类少,然而他们有共通的冕服。公有八服同于3天子,是所谓如王之服 ,侯伯也有七服同于天子,余类推。还有皮弁,它是天子的朝服, 周礼?司服所谓视朝,则皮弁服 ;诸侯听朔也服皮弁(礼记?玉藻),其时卿、大夫、士都服皮弁,这就是在朝君臣同服 ,若在朝堂扫上一眼,君臣冠服满相似的,远不如后世差异之大。”从而得出结论:“周代政体为等级君主制 。 ”“爵级是周代政治等级的主干,而依古义,天子亦爵。 ”(阎步克:宗经复

5、古与尊君实用:(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 “天子亦爵” ,依此来理解前文孟子的论述,正好合榫! 既然君王也只是爵的一等,虽然是最高位的一等,但与大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君王被替换只是贵族内部一场重大的人事变革,并无不可周礼和孟子反映的都是周代的贵族政治的情况,这时候,君王还没有后来那样绝对的、专制的统治权力。因此,在牵涉到君臣关系的时候,孟子才会理直气壮地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不但把君臣看作平起平坐,甚至君王有时候还处于下位,因为君王要靠这些贤臣来治理国家,即“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

6、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作这些论断,其依据大多是上古先贤,比如上文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4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有人认为这些是孟子为了说理而捏造的,但我想,孟子所说的这些,即使并非实情,但也不可能是孟子的狂想,必定有一些依据我们已经在周礼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尚书?舜典记载: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弃作后稷、契作司徒、垂作共工、益作虞官、夔

7、作乐官、龙作纳言、皋陶作士。也就是说在舜的手下,不同的人掌管不同的职责。而由诗经等其他材料知道,禹、契、弃又分别是夏商周的部落首领,那么可以推断,垂、益、夔、龙、皋陶等也是其他部落的长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各个部落的长官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朦朦胧胧地呈现出“官员”的身份,但是,这些官员肯定不会是舜能够轻易命令得了的。这些“官员”的不和,将导致部落之间的战争(史记记载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等之间的战争,可能就是这种性质)。可见,所谓“天子” ,这个时候是多方掣肘的。阎步克老师在上课时曾说:“这个时候,天子和诸侯见面,并非像后来臣下向皇帝磕头,而是天子向诸侯行礼。 ”这多少和孟子所

8、说的情况有些相似。 也就是说,在尧、舜、禹和三代时期,天子的地位根本没有秦以后那么高。天子是众部落推举出来的,其间经济军事实力的成分占到多少,个人道德的成分占到多少,个人能力的成分又占到多少,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推想到:天子既然是众人选举的,那么就有可能在干得不好时被众人推翻。简单看看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周本纪 ,把其世系捋出来,就会发现有不少不合常理的王位继承方式:有兄传弟,弟再传给自己儿子的,却还有弟传给哥哥的。为什么会这样,至今还不是很5清楚,但我认为最合理的假设是,其间可能有“废立天子”的事件发生。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9、,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如果我上面的推断合理的话,既然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那么后来他们又为什么把“革天子命”这么重要的思想给丢弃了呢?我认为这多少与孔子之徒整理典籍有关。 关于朝代更替这件事,孔子的态度其实是暖昧不清的, 论语中谈到这类事情时,孔子总是含糊其辞,其说法甚至有所矛盾。如论语所记载,孔子一方面:“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阍阁如也。君在,?q?e 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躞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日:宾不顾矣。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

10、祭,先饭。 ”(论语?乡党)倡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好像是一个唯唯诺诺、胆小听话的臣子。另一面又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好像是一个铁骨清高的士人。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在政治方面,走的是保守路线,但我们在其言语中,还是可以窥见一定的革命性。 上面从周礼中已经可以看出,周代及以前的礼制,既有等级森严的一面,在贵族内部最高层,又有君臣同构的性质。这两方面都对孔子有影响。但是,处在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不得已有所选择、有6所放弃他选择了等级森严的一面,放弃了君臣同构的一面。他的这一选择,却为中国后来封建专制集权作了一个思想上

11、的准备! 由春秋到秦汉,中国经历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封建专制集权政治过渡的历程,孔子的等级思想,正是后代君主想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而孟子却在这个集权主义日益兴盛的时候,蓦地说出了“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的豪言壮语。今天看来,孟子的革命思想极具闪光点,但在当时,确实不合时宜。孟子的革命精神,是进步还是保守,给了我们一个评价的难题! 我个人认为,孟子“君轻”的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革命思想并没有给后来的历史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影响。自秦以后,封建皇权就一直在加强,而臣子的地位一直在下降。 我们读史书,其中论赞的话, 史记都冠以“太史公曰”之名,汉书说“赞曰” ,而到隋书以后则言“史臣日” ,司马光资治通鉴言“臣光日” ,其卑微媚上之态毕现。此时再想起孟子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孟子?万章下)可不叹哉! (作者: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邮编1008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