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乡土地理教科书比较与思考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乡土地理内容标准部分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 ”新课改至今已经有八个年头,在这八年中,我国的乡土地理教科书编写工作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全国各省市或地区都依据本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土地理教科书。 本文选用北京海淀区的海淀区地理 、上海的上海市乡土地理 、吉林省的家乡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内容的体例以及内容的呈现三方面的编写特点,希望为
2、我国乡土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一、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比较 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是比较一致的。尤其是在自然地理要素方面,都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等内容,并突出本区域的独具特色之处。如在讲述区域的气候特征时,上海市乡土地理结合上海“大都市”的特点,除了介绍其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之外,还加入了天气与城市生活、气候与“商机” 、 “城市热岛”和“城市雨岛”2等内容。而吉林省家乡中也介绍了吉林省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针对“农业大省”的特点,加入了气候与农业的内容,还涉及到由于特殊自然因素形成的著名景观“吉林雾凇” 。 在人文地理要素方面,四本教科书都未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
3、编排,而是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诸要素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内容选择取向。 海淀区地理紧握本区的三个最突出特征,即“文化古迹” 、 “科教重镇”和“中关村”展开设计,最后采用活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海淀区的未来蓝图;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没有明显的划分,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湘西地区苗族特有的建筑、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其内容极具民族特色。 二、教科书内容体例的比较 海淀区地理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以自然地理为主,介绍北京海淀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形以及气候等基本要素,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地图”,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4、础;后四章以人文地理为主,介绍海淀区的先进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由衷地产生一种身为“海淀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书整体的设计结构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比较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维。 上海市乡土地理打破了教科书以章为单位进行设计的传统,采用3以专题为单位的方法编排课程内容。全书共分为七个专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每个专题后设有合作探究的栏目,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专题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并未将其中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课,这样的设计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留下
5、了自由的空间,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家乡仍然沿用地理传统的章、课、目的体例,章下设课、课下设目。整体结构比较传统,以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每目中除了正文之外,还穿插小资料、阅读资料、探究与实践、活动等栏目辅助学生学习,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程的新理念。 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以课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共十二节,课的名称新颖活泼,如“请到我家来做客” 、 “唱支家乡最美的歌”等。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角度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每三节正课之后是一节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丰富新颖,包括“我的家族树” 、 “我们的
6、手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 传统的地理教科书以课文系统为主,追求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往往4表现为“八股式”的长篇大论,枯燥而乏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每一位教科书编写工作者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束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课程的新理念,四本教科书在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了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文字设计规范、简练;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四本教科书中在课文系统方面特色最突出的是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书中设
7、计出苗族同学咪彩以及土家族同学咚奎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如“独具风格的吊脚楼”一课:咪彩和咚奎一起看画报,看到大城市里那些亮堂堂的高楼大厦,咚奎很羡慕,他说:“什么时候我家能搬出吊脚楼,住进这些大楼就好了。 ”咪彩说:“是啊,我也希望我家能搬出那座石头房子,住进水泥大楼里。 ”这样使教学内容很自然的过渡到湘西的特有建筑吊脚楼上来,而且课文读起来很亲切,似乎在读一本娓娓动听的故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像系统 教科书中的图像不再仅仅以辅助性的直观手段出现,而像正文文字那样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这已成为教科书发展的共同趋
8、势。通过对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分析,不难发现,书中的图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地图、遥感影像、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等,有的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了美术加工处理,所以展现在面前的这四个地区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设计合理、色彩和谐、清晰美观。 5上海市乡土地理中典型的城市气候这一专题,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图像。首先通过观察上海与我国其他四城市气温(降水)的比较折线图(柱状图),得出上海属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结论。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先有文,再配图”的编写程序,符合课程的新理念。其次,在介绍“上海日照时数较多,沿海风力较大,利于新能源的开发”时,加入奉贤海湾的风力
9、发电场、居民住宅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等景观照片,有利于学生把书本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成情感上的认同。天气与生活内容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因特网和电视台上的各种天气预报的图像;城市热岛内容中,结合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显示的上海热岛图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兴趣,增强了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作业系统 整体上看,四本教科书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作业系统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编排的位置也趋于多元化,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出现。在课前一般设计一些与课文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既可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为下一步学习构建一个探究的平台;课中的作业系统比较多样化,可以是出现在某段文字或某个图像旁边的
10、小问题,也可以是单独列举出来的说说做做、合作探究、课堂作业、活动等栏目,这不仅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的作业系统在名称上与课中的区别不大,往往需要学生收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等,将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样既是对课程内容的消化,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上海市乡土地理专题四,讲述上海人的组成知识点时,设计了丰6富精彩的作业系统。既有读折线图思考:上海人口在 1910年至 1949年间为什么会急剧增长并出现两个“低谷”;也有让学生观察生活,举例说明外来人口主要从事的职业;也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针对某些不尊重外来劳动者的言行发
11、表你的看法;还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班级同学家庭搬迁次数的内容。这样把问题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设计,是教科书中最亮的闪光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四、结论 第一,从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要满足课程标准中乡土地理部分的相关要求。其次,应体现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选取对生活有用的乡土地理内容,立足于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最后,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素材,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二,从教科书的内容体例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不是按照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而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紧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2、的诸要素展开。其次,强调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活动、探究等)编排乡土地理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创造的欲望,增强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 第三,从教科书的内容的呈现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应该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的模式和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其次,应选取与课程内容7相关性大、表达力强、贴近学生生活、色彩和谐美观的图像编排进入乡土地理教科书,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运用形式多样的作业系统使乡土地理成为学生综合学习和地理实践的基地,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地理教科书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研究生)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