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情境 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情感、个性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过程。营造一个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共同学习探究的民主、和谐乃至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而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引发探索求新的兴趣。 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改编和再加工。一上课教师以导游的角色,
2、把学生以客人的身份引入校园。投影仪展示一个个特写镜头:3 层楼,每层楼 4个教室,每个教室内的 20 张课桌等,将问题的各个要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了如(1)一共有多少个教室?(2)每层楼有多少张课桌?(3)一共有多少张课桌?等数学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三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探究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创设出来的一个个丰富的现实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教学材料充满了真2实感和亲切感,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3、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这样不仅使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引导质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学习中,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教师应按“引疑质疑解疑”的程序,逐步去培养,使他们先会提一般性问题,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理解性问题,并进而提出“探索性”问题来。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有的学生提出:“我看分数除法也可类似分数乘法那样,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 ”面对这样有意义的猜想和发问,教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集体探索。
4、这里,教师要把握好探索的策略,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课本中的法则不同的见解,首先要予以鼓励。其次,学生的这个意见实质上是对创立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一种猜想,猜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还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于是学生们在小组里作出了如下验证:A:8/214/7=84/217=2/3 3验算:4/72/3=8/21 算法正确。 B:8/152/5=82/155=4/3 验算:2/54/38/15 算法正确。 A、B 两个小组认为分数除法可以用分子分母分别相除的办法来计算。但是 C 组提出:“11/197/8 怎么办?”从而得出结论:“课本上的分数除法法则具有普遍意义,只有当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都能
5、整除时,才能运用这种简便的算法。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怀疑、鼓励学生质疑,教育学生不能人云亦云,敢于打破现存框框,不拘于形式结论。例如:教师在进行“十几减九”这一内容公开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 减 9 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 9 减 2 得 7,再用 10减 7 得 3,因此,12-9=3,这样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让笔者和听课教师们为之一震。笔者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
6、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三、激励求异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保守状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4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改围成长为 10 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当学生按一般思路列出:(104-152)2、1042-15 两种算式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路一: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是改围成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得到一条宽,因而列式为:102-15。思路二:改围成
7、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因而列式为:10-(15-10)。最后,师生一起评出最佳解法,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启发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感性材料进行充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到可求问题;根据要求问题联想到可能的条件。在一堂应用题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下列条件:“全班有男生 25 人,女生21 人” ,问学生可联想到什么?结果学生能联想到“全班共有学生 46 人” ,“男生比女生多 4 人” , “女生比男生少 4 人” , “男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25/46,女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 21/46”,还可以联想到:“男生是女生的25/21,女生是男生的 21/25”, “男生比女生多 4/21,女生比男生少4/25”, “男生约是女生的 119,女生是男生的 84实践证明,联5想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