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23课散步中,课文导语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够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 但仔细想来,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对于该文的“情感”我们是肯定的,但这一概念并不能囊括该文主题的所有内涵。因为文中许多画龙点睛的句子,从表象上看是在写情感,如果深入挖掘,表现的却是一个比亲情更深刻的意义写的是一个有能力、肩负家庭责任的成年男人的快乐和自得。例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解析:交代事件:散步;交代人物:我们一家。其中,一句话出现三个“
2、我”,表明这是写“我”为中心的叙述。 同义转换:“我”带我们一家人在散步。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解析:写散步前的一点波折:母亲本不愿意出来,但被“我”说服了。 注意本段黑体字,词语的指向,都表明是在进行以“我”为中心的渲染。 同义转换:“我”说服不愿意散步的母亲出来,我很欣慰(高兴)。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2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解析:说天气好,表明心情好。尽管有悲愁,但毕竟春来,母亲也无恙。本段中的黑体字的感情指向,都是渲染“我很高兴” 。 同
3、义转换:春天到了母亲也健康,“我”很高兴。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段中所有的景物描写,所选用的鲜艳、明亮、欢快的词语,都是渲染作者见到春回大地时的喜悦之情。 同义转换:春天的田野景色真好,“我”很高兴。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解析:本段文字是进行的以“我”为中心的叙述。儿子机智有趣的话语,让一家人笑得其乐融融,很高兴。 同义转换:散步的时候,一家人很高兴。
4、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解析:散步中出现分歧,究竟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母亲、儿子、妻子都把决定权交给了“我” 。 3黑体字含义表示“我”仍为此段的中心,“我”有巨大的责任感。 同义转换:散步中遇到岔道,究竟该走大路还是小路,一家人等“我”来决断(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决断很重要)。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
5、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 解析:“我”带着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和威严作出决定:走大路。 黑体字表示这段话以“我”为中心。 同义转换:“我”慎重思考后,决定走大路(看似为难,实则欣慰)。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解析:“我”的母亲爱孙子,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透过母亲的眼睛,我们看到一片迷人的景色(黑体字)。这些景色暗示着“我”为家人间这种互爱的情感而感到愉悦、舒心。 母亲的话,则再次把话语的中心指向“我”,“我”是承担者。 同义转换:
6、母亲疼爱孙子要走小路,并叫“我”在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背她过去(“我”很欣慰因为母亲的话)。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转 16页)(上接 20页)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4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解析:此段继续散步,在道路艰难的地方,“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和孩子,就像背着整个世界。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家庭责任心。但通过全文之前的黑体字的渲染来看,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我”的责任心,还不如说成
7、“我”作为一个有能力肩负这份家庭责任的大男人的快乐和自得。 同义转换:“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和儿子继续散步,同时也写出了“我”对这份家庭责任的态度(“我”很欣慰因为可以背起整个世界)。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哲理散文。教学参考书把这篇散文的主题定位于“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本单元所选篇目均以歌颂亲情(单元导读)为主题,不少读者认为,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主题应为对于世间美好亲情的赞美。通过以上分析,这是一个误导。 课文导读,犹如一个人的眼目,往往统摄全篇,给人以正确的指引,其地位不可小觑。如果编者还未通透课文,就妄下结论,把千千万万师生引向歧路,其危害不可谓不深远。因此,导语问题值得深思。然而更值得注意的还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越过误导,探寻出课文真意,这切实需要我们怀着一个主动的、参与的、创造的阅读心态,去阅读、去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 责编 / 郑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