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视野 新内涵 新功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本质、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的最新思考,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给新闻工作带来深刻变革,为新闻报道开拓了新的视野,倾注了新的内涵,增强了新的功能。全面正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新闻界当前承担的光荣使命。 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舆论的主体。列宁有句名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提出“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
2、观点,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媒体要宣传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亲民意识,变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把笔触伸向他们,把镜头聚焦于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报群众之所盼,传递他们的呼声与要求,反映他们关切的问题。媒2体要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通过新闻报道,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民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舆论的兴奋点与着力点。要改变
3、过去经济报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以颂扬,热情讴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展现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使我们的报道“见人见物见思想” 。 确立新的新闻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更新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注入了新的内涵。 新闻价值观,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事实是否具备报道价值的依据,是衡量取舍新闻的一种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判断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含量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准与尺度。过去,我们衡量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看经济是否上去了,尤其是 GDP 是否上升了。经济发展了,GDP 上
4、去了,表明领导干部的政绩突出,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工作就具备了新闻价值,就可以在报道上张扬一番,或总结其经验,或推广其做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在一、二产业发展占较大比重时,突出经济发展,用 GDP 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新闻媒体也以此作为新闻价值的主要尺度,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也3有过积极作用。但后来把 GDP 宣传绝对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似乎成了以 GDP 为中心,报道某个地区的发展,总是由 GDP“唱主角” ,成为“压轴戏” ,报道领导干部的政绩,也往往着眼于 GDP 增长了多少,开发区搞了多少。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报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新闻价值观就被扭曲了。 任何指标的评
5、价体系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初突破到整体确立,从工业化时期向信息化时代突进,新世纪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上世纪大不相同,特别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后,只强调 GDP 的发展就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GDP 的增长不等同于经济的全面增长,不等同于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不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应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祖宗饭,花子孙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才能突破过去发展观的局限,从容应对和解决当前面临的新矛盾
6、和新问题。 这样,科学发展观给新闻价值观“亮”出了新的标尺:当记者分析判断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是否有报道价值时,不仅要看 GDP 是否增长,更要看经济与社会是否同步发展,环境是否得到有力保护,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开发,看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否改善,人和自然是否和谐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报道对象,用新的新闻价值4观科学把握新闻事实,能使新闻报道摆脱片面性、简单化,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增强新闻舆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报道力度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着力体现这一内
7、涵,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报道力度,促使我国经济实现效益、速度、结构、质量相统一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的报道要从偏重于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轨,极大地提高知识科技在经济报道中的含量。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经济粗放增长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2003 年,我国经济增长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4,但我们的资源消耗惊人:水泥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 40,原煤占 31,钢材占 27,每创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3 倍,德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粗放式,扩张型的弊端远远没有消除。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
8、式,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新闻舆论要突出经济方式转变这个重心,通过强化这方面的报道,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增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紧迫感,突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是经济增5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智力、智慧和创造力,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因此,我们的报道,要彻底摆脱外延扩张型的思维方式,充分报道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供舆论支持。报道要着力宣传知识型劳动者的重大社会意义,使尊重
9、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风尚。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新闻报道要为这个既定国策鸣锣开道,阐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与人才,祖国富强要靠科技,以舆论激扬民气,凝聚人心。 强化新闻舆论的新功能 为宣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要继续发挥宣传政策、传播信息、文化娱乐的各种服务功能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一些新功能: 一是调节功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促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促使产业优化升级,城乡二元结构会得到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发展将超过一、二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投资6与消费
10、之间、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各种利益关系也会变得错综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为此,新闻舆论要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调节功能,正确处理改革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报道,加强产业升级换代的报道,加强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报道,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报道。通过新闻舆论的调控力量,推进“五个统筹”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沟通功能。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更广阔领域内展开。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由于社
11、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某些改革举措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有人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产业疑虑,甚至抵触。为此,媒体要发挥交流沟通功能,对政府决策和改革举措,进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释,起释疑解惑、明事悟理的作用,在党、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另外,由于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利益格局的变化,各社会群体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乃至冲撞,社会上会出现一些热点问题。媒体要冷静观察,审时度势,对这些问题作中肯的分析与解释,使报道起到化解矛盾,协调沟通的作用,以消除隔阂,增强理解,促使社会安定。 三是辨析功能。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7的基石之上,其间充满了各种新的辩证思考。为此,新闻
12、工作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发挥新闻舆论的辨析功能,采用解释性报道、思辨性报道和阐述性报道等各种形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一系列辩证关系,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报道要善于从全局和宏观上去把握、分析这些新的矛盾关系,帮助受众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引导人们能冷静、理智地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四是监督功能。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密不可分的。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是干部缺乏科学发展观的表现。过去,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各种各样的政绩
13、工程、形象工程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少数地方又给不该上的项目贴上政治标签,搞了貌似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政绩工程,有的仍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针对少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正确进行揭露与批评,遏制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蔓延之风,帮助各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正确的政绩观。 沈世纬 8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本质、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的最新思考,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给新闻工作带来深刻变革,为新闻报道开拓了新的视野,倾注了新的内涵,增强了新的功能。全面正确地
14、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新闻界当前承担的光荣使命。 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舆论的主体。列宁有句名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提出“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媒体要宣传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亲民意识,变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把笔触伸向他们,把
15、镜头聚焦于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报群众之所盼,传递他们的呼声与要求,反映他们关切的问题。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通过新闻报道,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9展权、民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舆论的兴奋点与着力点。要改变过去经济报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以颂扬,热情讴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展现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使我们的报道“见人见物见思想” 。 确立新的新闻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6、,为更新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注入了新的内涵。 新闻价值观,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事实是否具备报道价值的依据,是衡量取舍新闻的一种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判断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含量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准与尺度。过去,我们衡量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看经济是否上去了,尤其是 GDP 是否上升了。经济发展了,GDP 上去了,表明领导干部的政绩突出,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工作就具备了新闻价值,就可以在报道上张扬一番,或总结其经验,或推广其做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在一、二产业发展占较大比重时,突出经济发展,用 GDP 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新闻媒体也以此作为新闻价值的主要尺度,具
17、有相对的合理性,也有过积极作用。但后来把 GDP 宣传绝对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似乎成了10以 GDP 为中心,报道某个地区的发展,总是由 GDP“唱主角” ,成为“压轴戏” ,报道领导干部的政绩,也往往着眼于 GDP 增长了多少,开发区搞了多少。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报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新闻价值观就被扭曲了。 任何指标的评价体系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初突破到整体确立,从工业化时期向信息化时代突进,新世纪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上世纪大不相同,特别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后,只强调 GDP 的发展就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GDP 的增长不等同于经济
18、的全面增长,不等同于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不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应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祖宗饭,花子孙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才能突破过去发展观的局限,从容应对和解决当前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这样,科学发展观给新闻价值观“亮”出了新的标尺:当记者分析判断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是否有报道价值时,不仅要看 GDP 是否增长,更要看经济与社会是否同步发展,环境是否得到有力保护,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开发,看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否改善,人和自然是否和谐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报道对象,用新的新闻价值观科学把握新闻事实,能使新闻报道摆脱片面性、简单化,使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