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同题新闻中凸显“特”与“独”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越来越难,而同题新闻却越来越多。因此,媒体间比拼的无疑就是“钻石的切工”怎样“切” 、从哪个角度“切”,如何“最大化”地“切”,才会将“钻石原料”切出璀璨的“钻石”来。换言之,也就是要从同一素材中去开掘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细节、提供不同解读,从而满足媒体各自特定受众对信息和观点不断丰富的需求。 今年 5 月 12 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在全国媒体都大做“周年祭”文章的时候,扬州日报的系列策划报道找准了“独特视角”,做得有声有色。 聚焦“特殊”人物,抓住“偶然”机会,抢发“独家”新闻 在同题报道中,难以做到“人无
2、我有”,但一定要“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因此,我们决定首先要聚焦有特别意义的热点。这个“特别”,就是要能体现本报的地方特色。绵竹市是地震中损失最严重、学生死亡数最多的县级市,是我们江苏省的对口援助点。震后,绵竹的市委书记蒋国华曾因向群众当场下跪而闻名全国。 “周年祭”之际,介绍灾区恢复重建进展,谁的发言最权威?绵竹市委书记!这就是我们要确定的“特” 。但在预约采访时却意外获悉,原书记蒋国华已调任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2任的绵竹市委书记由德阳市委常委兰开驰兼任。 但正是这个意外,使得我们寻求的“特别”之“特”愈加明显,所以当即决定对两任市委书记同时采访,整合报道。在同题新闻中“跳”出来,构
3、成“独家”的优势。 不过这样一来,采访难度加大。现任书记兰开驰工作繁忙,根本无暇接受采访;而离任书记则因故不愿接受采访。于是记者动用了各种关系,采取了盯、蹲、守的办法,终于完成了对两位的采访。 本报记者与“下跪书记”谈灾后重建 、 扬州的援建非常出色两篇专访,聚焦两个“特殊”人物,被精心地编排在一起:一个以“下跪书记”一年来独特的心路历程,折射灾区干部的微妙心理变化;另一个则是从新上任的市委领导的视角看过来,对江苏、扬州援建工作的进展和力度发表感言,特别是对“江苏不仅提供了资金,更对绵竹既输血又造血,把江苏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带到了绵竹,把干事创业的精神带到了灾区”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更体现出
4、报道的新意和高度,也成为此后在扬州经常被引用的经典论点。 同时,扬州日报还利用平时所积累的人脉关系,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特别访谈,产生了较好的“独家效应” 。如专访中国第三大酒业品牌绵竹剑南春监事会主席、总工程师徐占成,是站在新起点上去打量这个象征着灾区重新崛起的文化品牌;采访央视“心连心”赴绵竹灾区演出现场的四川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则是站在“四川借助央视搭起感谢全国人民的舞台”的层面,表达灾区特有的感恩情结和重建家园的豪迈气概。 这些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产生了良好的新3闻效应。 瞅准最佳时机紧扣重要节点激发心灵感应 老报人范敬宜曾提出,要“寻找最带有共性的话题,最能引起共
5、鸣的角度,最能动情的切入口。 ”同题采访中,选取最恰当的新闻价值点,瞅准最佳的时机节点,将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往往能水到渠成,成就具有特别意义的报道。 我们在四川灾区的采访围绕着三条线展开:一条是成都德阳绵竹九龙镇,一条是成都德阳绵阳北川,一条是成都都江堰映秀汶川。行走灾区,如何让报道与众不同?我们在“采访时机”上动足了脑筋,力求报道的“独”与“特”:一是于 5 月 12 日下午,徒步行走 20公里走进北川县城;二是于都江堰至映秀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后不久,20分钟走进映秀,感受重生的映秀。 如果不是选择在 12 日这一天去北川采访,只需坐着汽车进入封闭的县城。但就在这一天,封城一年的北川迎
6、来超过 20 万的人流量,从安县到北川 20 公里长的惟一一条进出通道,被无数大小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这段在去年大地震后曾被堵塞过的生命通道,记者完全应该别无选择地徒步行走,用脚丈量。由于瞅准了这一重要节点,记者置身于 20 万祭奠大军中,激起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采写了20 公里,徒步北川!的报道。 策划特别活动运筹爱心方案打造独家“热点” 4同题报道竞争下,创新可以改变新闻素材形态并提升其价值,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如果说“资源整合”是作为“整合传播”的大型新闻行动的特定内容,那么,“做活动”就是作为“整合传播”的大型新闻行动的特定方式,可以取得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扬州日报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系
7、列报道中,特别策划嵌入了独创的“爱心一家一”发动一个扬州家庭定向结对一名灾区孩子,每年支付起点为 2000 元人民币,直到孩子完成学业的大型活动。由于这是独家举办的活动,因此成为区别于其他媒体“周年祭”报道的一个独家“热点”,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效应。 绵竹市九龙镇是扬州市的对口援助乡镇,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扬州日报与德阳日报商定联手,举行了“爱心一家一”启动仪式,当场通过红十字会,向九龙小学捐赠了 50 万元的爱心基金。同时,扬州日报动员扬州家庭,德阳日报选择灾区孩子,结成“爱心一家一”的活动对子。这些自然就成为吸引两地读者眼球的重大新闻。 独家策划大型新闻行动,正是发挥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在同题报道中凸显了扬州日报的“独”与“特”,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产生了相当理性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益。 (作者系扬州日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