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嫁接传播媒介的文化产物。从口传文学、纸制文学、广播文学、影视文学,到时下的网络文学、手机文学,文学的传播途径悄然发生着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作为异军突起的手机文学,其创作方式之便捷、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覆盖面之大、商业前景之广,足以令文学的其它传播媒介刮目相看。手机文学在手机通讯运营商追求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表现出创作专业化、传播技术化、运作产业化的趋向,尤其在何立伟、刘齐、周晓枫等知名作家首批签约国内手机文学创作后,推动了文学界对手机文学的关注。 应该说,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积
2、极健康的内容充实手机文化的传播平台,引导和提倡高品质、高格调的手机文学艺术创作潮流。因而,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就成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艺术张力的内在需求 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 70 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可以说,既要求内容短小,又要求表达得意,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学内在的不平衡性。同时,也2对手机文学的创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采用连载的办法来化解这个矛盾,不失为一种良策。千夫长创作的手机小说城外 ,有 4200 字之多,还有台湾手机作家黄玄的短信小说距离 ,也有
3、 1008 个字,都是运用连载的方法。不可否认,这两部手机小说都创下了较高的短信发送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一部小说来说,4200 字、1008 个字只能属于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之列。按每次 70 字的内容发送量,也有几十次之多,发送的次数再多下去,势必会影响到读者的接受兴趣。因此,即使是连载形式的手机文学,也还必须在“短”字上下功夫,必须寻求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显然,手机文学是不可能展开一个整体化、全方位的勾画,只能
4、通过一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指心灵的敏感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能受到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的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换言之,也就是把手机语言的承载功能与形式功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使语言能暂时摆脱密密麻麻的符号“魔咒” ,产生视觉效果和心理冲击波。 3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
5、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 、 “快意一笑” 、 “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
6、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在于解开了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种子。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以在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一则短信文学为例, “好迪说大家逃才是真的逃;大宝说今天你逃了吗?汇仁肾宝说他逃我也逃;脑白金说今年开学不逃课,要逃就逃专业课;高露洁说我们的目标是没人上课!”逃课,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可是,经过创作者的戏仿“歪曲” 、添油加醋之后,给那些沉浸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的学生们增添了不少快乐的空气。 4讽刺如果离开了
7、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以上以逃课为话题的短信文学,就充满着戏仿的反讽意味。再以手机故事彷徨的乳房来看: 一杂志社向某先锋诗人约稿,诗人赐大作彷徨的乳房一首。 “结满桑葚的乳房,在月光下彷徨”主编问诗歌编辑能否看懂?诗歌编辑愧言不懂。主编大笑曰,看不懂就对了,我也看不懂。不日诗歌发表,引起诗坛轰动。年底该诗歌被评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文学精品之一。 可以说,这则近于笑话的手机文学,讽刺了当下文坛存在的文学“扭曲”现象,令人称快,让人忍俊不禁。 灵动则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有灵犀” 。换句话说,也
8、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如短信小诗关于爱情中写道, “还没有离别,就幻想着重逢;还没有相聚,却恐惧分离。 ”乍看去,寥寥数语,细想来,却韵味悠长,极真切地传达出恋人心中的独特感受,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这种艺术效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也流淌着生命的灵动,如同唐人绝句一般,意味隽永。 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息,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5复制与媚俗的双重缺失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
9、,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 ,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 ,也就是机械复制和媚俗求利。 让?鲍德里亚说过, “消费是目前构成比较一致的话语对所有物品和信息的实际整合。消费,仅就其有意义这一点来说,是操纵符号的一种系统行为。 ”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沦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之内,标示着文学机械复制的时代到来,这不能不说文学的主体意识完全消解,文化意识日趋衰落。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
10、,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里,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 ,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 。这种媚俗求利的做法,与其说是文学赢得了金钱,还不如说是金钱玩弄了文学,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6“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 。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竟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手机文学读者来说, “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之举。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