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介日益回归“新闻本位” ,重视受众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受众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市场化”的渗透、加入 WTO 导致的中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深化,使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多样。在这一背景下,考察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状况,分析中国传媒运作的利弊得失,就具有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鉴于新闻性信息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将其作为探讨对象。 一、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1.受众的信息需求状况怎样? A、我们询问访谈对象“您认为今天或近几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以此了解他们对各类信息的关
2、注程度。 B、我们询问“什么信息能够吸引您的注意力,并希望获得更多此类内容” ,以此了解他们一般关注哪些信息。 C、我们询问“您对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感兴趣,您周围的人对正面还是负面信息感兴趣” ,以此了解他们对信息性质的偏好。 据 P?休梅克教授研究,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维持在社会中生存、发2展的需要出发,可以推论,人们选择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反常性” 。如果这一理论具有普适性,中国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亦应偏好负面信息。然而,中国新闻媒介历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将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希望有所发现。 2.对于“什么是新闻” ,新闻媒介与受众是否拥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从北京、浙江金华两地各
3、选择一份主要报纸,从中随机抽取 3天报纸,先将其全部新闻报道根据报纸编排的重要性(按新闻报道的版面位置和面积大小的乘积计算)排序,然后从每份报纸等距抽取 10 条新闻,再请每位访谈对象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对 30 条新闻排序,由此考察受众在评估新闻事件时,与新闻媒介是否具有一致性。 最后,请访谈对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其认识:“什么是新闻” 。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研究方法,分别在大都市与小城镇首都北京(人口 1200 万) 、浙江金华(人口 30 万)两处进行,以便于比较。调查中将访谈对象分为高收入受众、低收入受众、记者、公关人员4 个小组,以利于发现各类人士之间的异同(见下表
4、) 。共有 73 人接受了访谈。 表 1 访谈对象构成 地区 北京 金华组别 高收入 低收入 记者 公关人员 高收入 低收入 记者 公关人员人数 9 10 10 8 10 9 9 83二、研究结果 (一)受众的信息需求状况 1.对信息的关注程度 四组访谈对象之间有一些差异,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低收入组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较低。记者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特征,谈论的多为新闻热点或自己采访所经历的事情。公关组与记者组较为接近。高收入组比较留心周围环境的变化。 2.关注的信息类型 访谈对象主要关心与工作、生活相关的信息。地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小组之间显示出一些差异。高收入组比较明确地说关心与工作
5、、生活相关的信息,记者组主要关心工作信息,低收入组更注意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公关人员主要关心工作信息、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现实问题。 3.对信息性质的偏好 总的来看,受众对各种性质的信息,大多数人持均衡态度,即不偏好或兼好正面和负面信息,其次是偏好负面信息,最低比例是偏好正面信息(见表 2) 。 表 2 受众对信息性质的偏好 4频次 百分比()负面信息 24 34.3 中立信息 29 41.4 正面信息 17 24.3总计 70 100.0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金华受众偏好正面信息,北京受众偏好负面信息,地区之间的差异接近显著程度(见表 3) 。表 3 受众对信息性质的偏好的地区差
6、异 地区 总计金华 北京 对信息的性质的偏好 负面 8 16 24中立 15 14 29正面 12 5 17总计 35 35 70FONT 更引人注意的是,小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高收入组和公关组兼好正面、负面信息,记者组偏好负面信息,低收入组偏好正面信息(见表 4) 。 表 4 受众对信息性质的偏好的小组差异 5组别 总计高收入 低收入 记者 公关人员 对信息的性质的偏好 负面 5 4 11 4 24中立 12 6 3 8 29正面 1 8 4 4 17总计 18 18 18 16 70FONT 其原因何在?通过对金华低收入组受众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言行不一” 、 “表里不
7、一”现象。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声称自己“偏好正面报道” ,但在他们对当地报纸的 30 条新闻的排序中,被排在前三位的报道,却多是涉及爆炸、事故、灾害等“负面”事件的消息,高达 60(另 27为“中立” ,13为“正面” )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越是低阶层、小城镇的大众,越具有隐藏本心、迎合“社会期待”的倾向。同时,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媒介“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另外,我们发现,访谈对象的大多数(73)认为,自己周围的人更关注负面信息(中立 6,正面 21) ,这有点类似于所谓的“第三人效果” ,在不经意间又一次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看法。 表 5 金华低收入组对新闻态度的排序正
8、面 中立 负面 13 27 60 表 6 受众认为别人对负面信息的兴趣6正面 中立 负面 73 6 21 (二)新闻媒体与受众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致性 从对新闻报道的排序看,受众与新闻媒体存在较大差异,30 条新闻中,只有 3 条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这与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研究的结果相吻合。举例来说,国家质监局要求打击棉花掺杂使假行为、科恩称美继续遏止伊拉克、全国健康老人评选活动在京举行,这 3 条新闻被报纸排在最后,却被受众认为是最重要的。国家领导人观看新年京剧晚会、春兰(集团)公司加速健康发展纪实,这两条新闻被报纸排在最前,却被受众排在最后。 就受众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
9、而言,可归纳为 3 个方面:1.时间上,新闻应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必须及时;2.内容上,应是新鲜的、未知的,又是重要的、引人注意、关心、感兴趣,反常的;3.态度上,强调客观、真实、公正(见表 7) 。 总的来看,中国受众特别强调新闻的时新性,其次是重要性,然后是其他要素。很显然,他们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提出的新闻“定义” ,大体涵盖了各种新闻要素。 表 7 受众选择新闻的相关因素新闻要素 时新性 重要性 反常性 客观性 真实性 兴趣性 公正性频次 46 17 12 12 12 10 7 百分比 64.8 23.9 16.9 16.9 16.9 14.1 9.97总计 71 71 71 7
10、1 71 71 71三、讨论和结论 (一)受众的信息需求 受众的信息需求很强,无地域差异,唯小组之间有一些差异。他们特别强调信息的有用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 相比正面信息,受众更偏好负面信息。这表明, “反常性”作为新闻要素,在中国也具有普适性。但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受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及小城镇的受众,表现出“心口不一”的特征,显示了研究的复杂性。 (二)新闻媒体与受众的不一致 新闻媒介的报道与受众的需求之间,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机关报,有较大改进余地。 (三)受众对新闻定义及价值的看法 受众强调新闻的重要性,但更加强调“时新性” 。这可能反映了当下中国新闻媒介在时效方面的不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