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美日世纪的三国演义早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学者弗里德伯格就已指出:在未来的岁月中,东亚不会缺乏危机。近年来,中美日之间,呈现愈发错综复杂的三国关系,东亚地区史无前例的新的博弈正在展开,将影响这地区政治、经济的未来走势,并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潜在变量。 美日联合对华,不变的主旋律 由于受到早期意识形态的主导,长期以来一直就是美日联合对华。日本历届政府一直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与中国的交往方面从不敢擅越雷池半步。尼克松的突然访华虽让日本品尝了越顶外交的酸楚,随即抢先美国与中国建交,甚至还在 1989 年之后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拉开了一定距离,但日本的对华外交始终未能超出美国圈定的框架。 进入新世纪以来
2、,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将其战略重点转向了反恐、防止核扩散和防止大国挑战方面,在世界上长期稳居经济次席的日本开始提出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政治诉求,而经过多年稳步发展的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在中国可能成为朋友还是敌人的问题上,美国国内长期以来就存在广泛争议,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一直在接触与遏制之间徘徊。而日本的对华判断则经历2了一个渐变过程,从将中国作为单纯的经济合作伙伴,逐步过渡到将中国视为在东亚与其争夺主导权的威胁,因而在遏华方面放弃了以前含蓄收敛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公开与中国叫板,甚至比美国更加咄咄逼人。于是,美国和日本在面对中国的问题上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3、并在小泉和布什亲密私交的背景下结成了更为坚定的对华同盟。这一基调,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得以延续。 但是,中美日的三边关系,并未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沿袭简单的二对模式。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使得国家利益变得错综复杂,也将原本简单的国家关系转变成跷跷板一样的浮动模式。朋友和敌人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都变得不再牢不可破,尤其是随着美国操控世界能力的减弱、中国影响世界事务能力的增强以及日本政治独立倾向的加剧,中美日的三边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在不同领域利益需求的差异导致各国更加独立客观地看待其他国家的价值,由此也使得原本应该失衡的三角关系悄悄改变了一些模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美日对华,同床不同梦 美日其实并非铁
4、板一块,这一现实从二战后就一直存在,所不同的只是现在美日调换了位置。过去是美国强迫并不十分情愿的日本遏制中国,现在则是日本走在了前面,追随甚至鼓动美国对华强硬。双方不同的小算盘拨出的是不同的利益诉求。 3首先,当前中国的发展并未明显冲击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老大地位,美国主流观点也已确信中国崛起难以阻挡,既如此,正面对抗就不如侧面引导。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利益攸关者”概念,正是期待诱导并推动中国成为美国的朋友而非对手,因为这样美国维护霸权的成本最低。而日本认为当前中国的崛起已对东亚格局造成显著冲击,尤其是这发生于日本正在追求“正常国家”地位的时刻,东亚两强并起的前景使潜意识中一直期
5、待成为“亚洲领袖”的日本感受到“中国在夺权”的强烈威胁。 其次,在当前对美来说至关重要的反恐和防止核扩散领域,中国可以发挥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协助作用,致使美国无法轻视中国的价值。而日本对华前景判断不明,政要表态自相矛盾,一会说是机遇,一会说是威胁。但极具岛国心态的日本最为关注周边安全,认为目前的中国无足轻重,但崛起后的消极作用更多,可以利用对华强硬所激发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加强执政者的国内地位。故日本不仅遏华企图比美国强烈,而且政府在认知的一致性上也比美国更高。 再次,在中国最为看重的台湾问题上,美国感到通过它来牵制中国的成本越来越高,武装保卫台湾变得难以想象;同时陈水扁政府再三不计后果的挑衅举动也
6、有打破美国维持两岸现状和亚太稳定的战略规划的危险,迫使美国对台不断强硬,并变得更愿意舍台湾而取大陆。而面临中国的崛起,日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其他力量牵制中国,其手里的牌本来就比美国少的多,更要抓紧台湾这个筹码。因此日本的对台立场逐步4超出了原来的模糊化,甚至准备成为陈水扁政府新的保护神。 于是,在对华问题上,美国逐渐变得积极,日本则变得消极;美国强调鼓励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日本则强调正面对抗来遏制中国崛起;贸易和知识产权这些中美间的现实争议相对肤浅,而中日之间对于地区主导权的战略性分歧则变得深刻的多。 中美对日;防患意识趋同 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作为侵略战争
7、的最大受害者,中国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警惕日本重整军备的举动得到世人理解;而日本长期的铁杆盟友美国目前为止表现出的模糊态度却耐人寻味。 传统上美国一直将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兄弟,既加以保护又进行利用。但现在的日本已不同于以往。不仅其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更主要的变化是日本的自我意识已被唤醒,不再情愿只做美国的傀儡,而是期待发挥独立作用。 顽固坚持歪曲史实就是一例。美国虽乐于看到中日之间因此而产生的相对紧张,但日本的过度强硬不仅触怒了一些美国人,而且也威胁到美国利益。在参拜问题上,美国一直有国会议员对日本表达不满。小泉访美期间本望在日本首相从未登临的国会山上发表离职前的最后绝唱,也被曾是二战老兵的美
8、国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海德“承诺不再参拜”的前提所阻,只好脸上无光地跑到猫王家乡聊以自慰。而日本篡改5历史所否认的不仅是对中国的侵略,实际上还包括对盟军作为的质疑,从而可能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地位做出重新解释。更大的问题在于小泉的参拜使得美国担心自己在亚洲和日本一样受到孤立,削弱美国与韩国等盟友的关系,迫使其他国家陷入“站队”的窘境,甚至可能把美国拖入与中国的对抗或冲突中。 鉴于和小泉的密切关系,美国政府不便出面公开干涉,但已在私下多次奉劝日本在参拜问题上好自为之,小泉则不以为然,迫使美国在盟友和非敌非友之间选择了中立;佐利克第一次表达了美国希望中日建立国际专家小组共同研究历史问题的意
9、见,这实际上是接纳了中国把日本国内教科书问题国际化的思路,日本在此显得很被动;另外美国在中日东海石油之争中也同样保持了中立。 美国对日本的警惕远不止于其歪曲历史的举动。美国一直认为中国难以控制但说话算数,而日本虽可控制但不可靠,说明曾遭日本偷袭的美国始终对日存在深层的不信任感。在伊朗核问题以及制裁缅甸军政府的问题上,日本政府选择了不合作态度,这让美国非常气恼。今年 3 月底美国国会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变得越来越“过分自信”的日本未来非常可能在一系列战略问题上挑战美国。为防止日本失控,美国在日本“入常”问题上采取了罕见的不支持态度;同时美国迫使日本接受的美日同盟调整计划除了防范中国以外,也有将
10、日本军力更好纳入美国控制之下的意图。由此可见,在历史认识和防范日本军力过度膨胀方面,非敌非友的中国和美国发现了共同的战略和思想基础。 6中日对美;难得的共同语言 中国历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主要目标尽人皆知。令人吃惊的是。日本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反霸倾向。日本政府 2005 年度的防卫白皮书认为,日美间存在很多差异:首先美国是日本的惟一盟国,而日本只是美国近 40 个盟国之一。因此日美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当然具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其次,美国正从“超级大国”走向“极超大国” ,其对不同价值体系的宽容精神正在弱化,外交道义性可能减少,介入国际争端的门槛将大大降低。美国因不愿让亚洲国家掌握主导权
11、而对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 、 “新宫泽设想”等采取了消极态度,而且拒绝了京都议定书 ,脱离了一系列国际框架。因此报告认为:如今已到了“应对日美关系进行综合的重新探讨的时期” 。 日本强化美日同盟的主要目的并非辅佐美国霸权,而是希望通过取悦美国走向世界,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2005 年底的民调显示,日本人的对美信任度仅为 37。也就是说,长期生活在美国阴影下的日本开始感受到自己所受的亏欠,并在反对世界霸权方面与已被其视为对手的中国靠得更近。 中美日:如同三国演义 显然,复杂的亚太大国关系图景远非寥寥数语可以理清,但中美日7三方相对实力和相互认识出现明显不同的变化,却是不难看出来的。 当
12、前的三国中,美国是国力超强而又面临诸多挑战的稳定成熟的战略型开放性世界大国,它也是三国关系模式的主导力量。中日都处于变化过程中,所不同的是中国在逐渐变得强大,而经济上已经强大的日本在逐渐自醒。 中国的变化属于世界历史上弱国渐强的常规演变模式,而日本的变化则显得非常独特。在美国的监护下强大起来的日本就像在动物园中长大的猛兽,期待融入野生环境依靠实力树立地位却一时难以适应,长期的人格分裂使其在如何看待霸主美国,近邻中国甚至其自身方面,都需要在其“正常化”过程中重新面对。 美中在处理矛盾时的历史积淀促进了双边关系的相对成熟与理性;日中交往所受的局限和片面性,以及日本自身的“畸形”状态,造成了日中关系的相对稚嫩:而美日之间长期以来非正常的主从状态中隐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中美日之间如同三国演义,还有很多好戏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