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逐鹿中原的“特区”报孙耀富小传 孙耀富,出生地距骨笛出土地舞阳贾湖遗址仅 10 里之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农民朴实无华的性格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1986 年在舞阳县任宣传部新闻科科长,1986 年调漯河内陆特区报社工作,现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有地市级党报如何面对新世纪等10 多篇论文在新闻战线 、 新闻业务等刊物发表;党报要在竞争中办出特色等 2 篇文章获全国党报系统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调查报告步入沼泽入坦途在人民日报 、 科技日报发表后,被国家科委、国家卫生部评为医改论文二等奖。2000 年,被授予全国发行先进个人称号。 漯河内陆特区报是中共漯河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张内陆特区
2、报。她是党报,却有着不同于一般地市级党报的办报方法和模式;是特区报,却不沿边、不靠海,远在中原腹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区报有着不同的风采。十多年来, 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学习沿海特区和兄弟地市党报的办报经验,立足本地,结合市情,兴利除弊,摸索前进。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报林中的一枝红杏。 漯河内陆特区报创办于 1986 年 7 月 1 日,前身是漯河报 。1992 年初,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漯河经济改革步伐,决定在2漯河创办内陆特区,享受同沿海经济特区同样的优惠政策;同年,国务院又把漯河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漯河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扩大内陆特区的知
3、名度,漯河市委把漯河报更名为漯河内陆特区报 ,要求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办出特色。我们办报人决心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为漯河内陆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当好喉舌,打响内陆特区这块金招牌。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在特色上巧做文章,显现出“特”在何处。 立足本地,以农促富做文章 漯河辖三县一区,全市 240 万人口,农业人口占 200 万,是典型的农业市。漯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而该市的支柱产业是食品加工、皮革加工和造纸。漯河的支柱产业无一不和农业有关,离开农业,漯河的工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前几年由于生产资料涨价过猛,农民看种地无利可图,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个别农村出现了搁荒现象。我们认为
4、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农业生产不景气,必然给工业生产带来后患,影响特区经济持续发展,于是, 漯河内陆特区报决定加大对农业的报道力度,正面宣传种植养殖等典型。为了大剂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农业,我们专门设立农村经济部,开辟农村经济版面,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致富信息,设立田野风、科技天地、乡村干部谈经验等专栏。根据农作物生长时令,我们请农业专家撰文讲课,引导农民科技种田,唤起农民的科技意识。农经部主任梁银宽深入郾城县黑3龙潭乡养殖专业村,写出了鸡鸣鸭唱闹龙潭的报道,道出了养殖致富的道理,全乡农民纷纷效仿,使龙潭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基地。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来漯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临颍县巨陵镇引导农民科
5、技种田,大搞科技园区建设,农民收入连翻番,成为全国十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受到农业部及省委领导同志的表扬。临颍县龙堂村、北徐村在农业科技园区巧做文章,引进日本、以色列等国先进设备和优良品种,发了种地财,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富裕村。今年 8 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来漯视察并称赞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龙堂村党支部书记郭自安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临颍南街村靠土地发家,现在已拥有中日、中德合资企业 10 多个,年产值 20 多亿元,成为全国农村的一面旗帜。漯河内陆特区报以独特的方式对农业进行全方位报道,显现了科技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在内陆特区中无穷生命力,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为工业插翅腾飞,让世界了解漯河
6、 漯河内陆特区报在加大对农业报道力度的同时,大力宣传外向带动战略,让漯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漯河。这是在唱响主旋律,打响主动仗之后报道的又一特色。 1992 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漯河试办内陆特区,漯河怎样才能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虎头,为全省全国特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漯河市的决策者分析认为,漯河不沿边,不靠海,缺乏矿产资源,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1992 年之后,4漯河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厦门等地举办招商引资会议,扩大漯河知名度。 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在“招”和“引”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漯河对外开放的窗口。为了学习外地知名企业管理经验,我们先后派出
7、记者深入邯钢、洛玻等先进企业采访,写出文章在他山石,外来风等专栏发表。另外,报社经常派记者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本地工业企业存在的差距,及时提出整改措施。1998 年,本报组织市内外知名专家对全市大中型亏损企业进行会诊,开出良方,结合工业改革,配发 10 篇评论,为改革造势。同时,漯河内陆特区报还把市委、市政府每年在外举办的招商会作为宣传漯河的良机,大力宣传漯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文物古迹,吸引外商纷纷来漯投资。1996 年,漯河在香港举行招商会,本报为了向外商展示漯河形象,组织40 多个版面,在港广为宣传,受到中外客商称颂。他们通过漯河内陆特区报了解了漯河,当年,招商
8、引资额达到 6 亿多元,香港华懋集团一次向双汇集团注资 2.7 亿元,意大利、日本、美国外商纷纷向双汇集团投入高新技术和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使双汇集团真正成为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的跨国经营集团,一跃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品牌的亚洲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去年,双汇集团又投资 10 多亿元,兴建食品城二期工程,今年年初已投产见效。双汇集团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不仅在国内称雄市场,产品还远销欧美和俄罗斯等国,成为河南出口创汇大户。今年前 10个月,销售收入超过 60 亿元。双汇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隆说:双汇的发展,应给漯河内陆特区报记头功。 5漯河内陆特
9、区报认真总结内陆特区企业改制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 、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位置刊发, 中国经济时报评论称:在企业转制建制方面全国有两面旗帜,南有顺德,北有漯河。 让内陆特区这块金牌子成为漯河的名片 漯河内陆特区报在连打农业报道和实施外向带动两大战役之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高城市品位上,目的是迅速叫响内陆特区这块金招牌,提高漯河的知名度。1998 年,漯河市获全国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河南省园林城市称号,接近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但是,损坏绿地和城市卫生设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事件, 漯河内陆特区报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突破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对损坏绿地和城市卫生设施的现象予以曝光评
10、论,开设“建设家园、爱我家乡”等栏目,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办文明家长学校、文明农民学校,对市民广泛进行内陆特区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多次开展“万人治脏”活动,在窗口行业开展“文明礼貌月” 、 “文明示范窗口” 、 “我为漯河添光彩”等系列活动。今年元月开始,报社每月举行一次“文明市民”评选活动,使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漯河根据城市自然特点,以沙、澧两河九桥为依托,精心设计,围桥造景,在净、绿、亮、美上做文章,沿河布绿,广设景点,并在城市入口处兴建植物园、林网带,经过漯河内陆特区报广为宣传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有 60 多个单位达到6花园式单位,人均绿地超过 10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接近 40。亮化工程的实施,使沿街建筑群体风格各异,黄河路、交通路不夜城霓虹灯闪烁,两河清水碧透,九桥尽显风流,沿河游园曲径通幽,千姿百态。来漯视察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说:“好一派维多利亚港湾的缩影,漯河具有欧美国家田园风光的味道。 ” 由于漯河内陆特区报办报人善于谋划,敢于创新,报纸以语言泼辣、战斗力强、版面新颖等特点闻名河南报界,在报林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