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544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败学症”严重,根治何其难编者按:学术圈被誉为良心的最后庇护所之一,可也在不断“沦陷”。 “国内首创” 、 “国际领先”不断出炉,学术造假屡禁不止,有主管部门评奖审核不严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造假成本低、回报高、查处难、阻吓力不足。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一些学术败类千方百计钻空子,骗取国家荣誉和巨额奖金,遭查处者却寥寥无几。 被玷污的国家科技大奖 对于学术腐败,民众早已不陌生。比如一篇医学论文二十几个人连续抄几轮, 晶体杂志取消了井冈山大学 70 篇造假文章。学术界“败学症” ,正在毁掉中国学界的声誉,整治学术腐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随着 2 月科技部通告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获

2、得的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又唤起了舆论的回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该事件 6 位具名举报者 4 年艰辛举报路的思考。 早在 3 年前,李连生的获奖项目就遭到该校 6 名教授实名举报。一个靠着连年亏损企业得出“经济效益”的项目缘何能够层层过关,最终得到国家级奖项?核实一个奖项的真假为何需要 3 年时间?我们依靠什么才能捍卫学术净土? 2国家科技奖含金量十足,是由国务院授予的、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有的人或组织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钻空子、走捷径。这使人想起,2007 年 6 月 21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

3、督委员会发布两则处罚公告,武汉大学教授艾勇和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张连顺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受到通报批评?o 并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 3 年,相关科研项目撤销,张连顺还被要求在物理快报上发表声明道歉。 “国内首创” 、 “国际领先”不断出炉。所谓科技成果,一旦得到这一领域内头面人物的“权威鉴定” ,就被誉为“国内首创” 、 “国际领先” 、“重要里程碑” 。而两三年后却因严重造假被查处,并且其成果(产品)无法得到验证。像这样的“成果”为何能通过“权威” 、 “专家”的层层把关呢? 院士鉴定也可能沦为闹剧一场? 近年来,在造假、功利风气甚盛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虽已超过美

4、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质量不高,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更排在世界 100 名以外。在 2005 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科研论文被引用的得分竟然为零,这在排行榜的前 60 位高校中绝无仅有。我国是世界上率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到 2004 年纳米科技研究论文总数居于世界第一位,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至今仍只能生产技术门槛较低的纳米产品。 3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指出,专家鉴定评审经常流于形式,全说好话。他举例说:“上海一家单位要我去评审他们的项目。我是评审委员会组长,他们要我定他的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我说我不能签字,对方乞求说,如果这个项目不签国际先

5、进,而别的项目都按照惯例来评为国际先进,这个项目就不可能有发展前景了。我后来真的非常狼狈地签了下去。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不去。但我不去有人去,在圈内大家都知道哪些人好说话,哪些人不好说话。 ” 汪品先表示,做鉴定专家太为难。专业领域的圈子很小,鉴定专家自己也有很多东西要评审, “这次不给人家通过,他们的学生以后的项目,包括自己的项目也得经别人评审。如果太过认真,倒霉的还是自己。 ” 学术权威“通吃一切” 包括中科院院士吴德馨、汪品先在内的诸多科技工作者表示,一些学术权威在科技造假事件中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现在,有的学术权威几乎可以“通吃一切” ,垄断大量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科研工作者

6、自身因素,更有制度和文化因素。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吴德馨说,现在科学界有个倾向:“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得请几个院士来,认为这样鉴定会才有水平,才令人信服。 ” 时下社会上有将学术权威神化的趋向,也确有一些“大师” 、 “大家”4自身定位不准,自我要求不严。一些科技主管部门也存在认识误区,觉得成果鉴定有院士签名就权威,更希望院士当专家组组长。 汪品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国家存在“权威崇拜”心理。他认为,东方文化向来是农耕文化,年龄就是知识,年龄就是权威, “这种错误的文化延伸至今,我们大家都觉得不是问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 吴德馨认为,现在必须要向

7、社会大众澄清:院士不可能覆盖全部领域,一个人可能不是院士,但他可能更精通某个领域。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韩汝琦说,学术权威离开本行就不懂其他了。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说,荣誉和真理是两回事,荣誉并不代表真理。学术权威可以对国家科研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提供咨询,但不能享有特权。一旦享有特权,人们唯学术权威是从,事物将走向反面。 在学术界和高校,不但造假严重,抄袭同样严重。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一家是抄袭,抄千家百家就是“参考” 。 上梁不正下梁歪。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演变成天下文章一大抄,为此教育当局利用“论文测谎仪”防弊反抄袭,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毕业生间流传的“反反

8、抄袭法”应运而生,最离谱的是利用 Google翻译系统,即把要抄的论文翻成英文、再翻回中文改写。教育部门 2008年推出的“论文测谎仪”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训系统) ,只要有一定比例抄袭,论文就会被退回。之后, “反反抄袭”招数因而产生。 第一招:改写。论文变变句式,加些解释性扩充,略作增删,像到韩国整形。多加参考书目、乱加脚注是双重保险,不想改写,就原封不5动加引号加注,就不算抄袭。 第二招:拼凑再翻译。跨语言的论文测谎系统还没有研发出来。我广泛查阅外文数据,挑出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按照一定架构合在一起,一篇拼凑的英文论文就诞生啦!再把它翻译成中文,哪里查得出来? 第三招:取巧。论文测

9、谎仪对理工科学生影响不大,如果说抄袭是犯法行为,现在顶多是精心掩盖一下犯罪现场。理工科的个人成果要好一些,数据不一样,画图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第四招:Google 新用。这是一种新发明,把抄袭的论文每一段都用Google 在线翻译成英文,然后将翻译好的英文用 Google 在线翻译全部转回中文。猛一看跟原文差不多,仔细一看每句话都不一样!只要再把少量的语病改一改,就大功告成。最后上淘宝网,透过“论文检测服务”找破绽修改,花钱买个放心。 造假、剽窃、舞弊、抄袭事件接二连三,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

10、在下降;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还不如哈佛毕业生的论文;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要后退20 年。 量化考核有猫腻 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抄袭造假案,因第一次被国家科技部取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时间变成高校乃至整个科技界闻名的学术弊案。 6有关部门罕见出重手,李连生也被西安交大解聘,但他很快被另一个科研机构聘走,继续做教授。围绕李连生案所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关的其它学术造假案,让人们没法看好中国治理学术腐败的前景。 中国现行体制下的学术机构,奉行的是成果、职称、房子和票子挂钩。其中的猫腻,难以言表。 现在,大学教师考核内容全部被量化。一个中级职称的教师,每年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超过 200 个,包括

11、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一年中发表论文的篇数、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的多少、科研到款的数目、发明专利的有无,都有数量标准,并直接转化为分值。比如,每 3 年聘期内有 3 篇被 SCI 引用的论文,争取项目申报的科研到款要 30 万元。此外,代课的课时,代课班人数、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否带实习,是否辅导毕业设计,是否带研究生等等,都需要量化考核。为了考评合格,大家竞相追求论文的数量,对质量的要求则“能省就省” 。 中国学术制度问题,根本在于学术行政化、学界官场化、考核数量化。如果专家教授们的主要心思不在学问上,不抄、不造假,哪里来成果?在“自己调查自己” 、 “自己监督自己”的机制之下活得很滋润的人,哪会有

12、什么动机来自查自纠呢? 他山之石:德国的成功经验 自 2 月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学教授安得鲁?菲舍尔?雷斯卡诺在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了国防部长古藤贝格大胆的抄袭行为,到 3 月 1 日古藤贝7格辞职,前后不到一月,此起轰动全球的抄袭事件迅速画上了句号。 有德国奥巴马之称的古藤贝格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今年只有 39 岁,政治前途不可限量。一桩抄袭事件让他的政治前途完结,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抄袭是蓄意的,自己是舆论的牺牲品,不过承认“一个人既然做出决定从政,就不要想会被同情。 ” 众所周知,德国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专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国民的信用行为。该体系的

13、威力在于,它能将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促使全民族都讲诚信,以此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德国人的诚信之所以举世闻名,皆系于此。 德国高等教育的繁荣依赖于其内部较完善的教育结构、体制和制度。同时,也反映出德国教育系统这一组织结构的廉洁和高效。廉洁是教育系统良性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权钱交易横生,腐败现象猖獗,其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根据德国法律,司法部门一经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就有义务进行调查。德国拥有 100 多家电台、25 家电视台、27 家通讯社、380 多种报纸和 9000 多种期刊。德国媒体可以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黑幕,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且消息来源绝对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必须引咎辞职。 学术腐败的“成本”比“收益”大得多,这是德国的成功之道。而8在中国,学术腐败的“收益”比“成本”大得多,这是学术腐败屡禁不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