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亚洲通”唐若文唐若文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 2008 年 8月 14日,新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唐若文(Joseph R. Donovan Jr.)抵港。作为总领事,他负责在香港特区及澳门特区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学习,珍惜在亚洲每一学习机会。 ”之前的 20多年,唐若文的外交生涯大多是在亚洲地区度过。他堪称一名“亚洲通”,从北京的厚重历史,到香港的自由和现代化,从台湾人的纯朴到东京的精彩,唐若文都如数家珍。因为太太是台湾人,现在,他不仅通晓中文、日语、韩语,就连方言闽南语也说得一口。 亲历中美伙伴关系的建立
2、 今年正值中美建交 30周年。 “在过去 30年,中国发生的巨变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中美关系的扩展及深化是戏剧性的。 ” 在上世纪 80年代中和 90年代初,唐若文曾两度在北京工作,从中国刚刚对世界打开门缝,到全面对外开放,再到内地经济的腾飞,唐若文除了近距离目睹巨变的中国,也亲见中美之间往来增多,日益建构了不断深化互利、求同存异的合作基2础,奠定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上世纪 70年代,中美建交之初,唐若文正好在大学里学习“国际关系”,并对亚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未迈出国门的他大学毕业那一年,参加和平志愿者工作,在韩国当了两年英文老师。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教会了他们什么,但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
3、了许多。 ”他说。 90 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渐升,中美开展了国际层面的合作。唐若文曾与美国前任朝鲜半岛问题首席谈判代表罗伯特?格鲁奇白天埋首于和中国、朝鲜进行棘手的谈判议程,晚上则到北京街头四处“寻味”,品尝正宗的意大利餐。忆往事,话外交,唐若文脸上绽放出笑容。 回首 30年来的人事变迁,唐若文说,中国外交官的高素养最让他印象深刻。他在 80年代担任当时美国驻华大使洛德先生的特别助理时,结识了现任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两人常“切磋”问题,交流甚多。当时王光亚经常思考中美在联合国中的定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唐若文不得不努力“做功课”后才能应对那些问题。 “他真是一位非常有耐性的外交官,”
4、唐若文笑着总结道。 “如果再有机会到中国,我最想做的就是四处游历,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 ”弹指一挥间,中美关系在沧海桑田中走过了 30载悠悠岁月。唐若文指出,中美关系无疑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展望未来,他预见中美双方不仅在抗击金融海啸、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需要合作,中美的伙伴关系还将朝更有效地、更有建设性地展开,未来有双方将许多密切的合作机会。 3“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 在唐若文看来,香港是连接东西方的宝贵桥梁。 唐若文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 70年代第一次以游客身份来港,他对这座城市“一见倾心”,后来多次以私人身份访港。而 70年代末在美国驻韩国使馆工作期间,他更
5、成了香港的常客,利用感恩节休假,还经常在酒店吃星期天“早午餐” 。在首次驻北京期间,又经常陪同洛德大使来港出差访港;大儿子也在香港出生,太太当时还是专门从北京到香港的医院生产,还在香港“坐月子”,待了一个月。 这位香港的老朋友,见证香港过去 30多年的变迁。 唐若文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香港时,还没有地铁,当时只有一条隧道。那时候,从天星渡轮下船看到的景致,与现在商厦林立的景象相比,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在接受采访时,唐若文多次赞赏香港的灵活求变特质。他赞叹,香港是个不断成长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重新发现和塑造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他以为,不变的是香港人非凡的活力。香港社会独
6、立的司法系统、自由市场、信息新闻自由、以及对人权的尊重,都让这座活力之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也让整个城市蕴含源源不绝的能量。 他说,“我相信香港在逆流中有能力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并继续取得成功,继续为中西沟通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 唐若文强烈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4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 “那里的展出很丰富,涵盖了史前、古代以至现代的历史” “与其它亚洲城市比起来,这里是多么与众不同。 ”唐若文说,他和家人都“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这里能吃上热腾腾的四川牛肉面,品尝精致的广东点心,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雄浑之声,参观一流的历史博物馆
7、。 唐若文十分赞赏港府重视诸如电影、数码媒体及设计等创意工业的发展,认为“很有意义” 。他指出,香港具备不少优势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香港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给艺术、电影和设计人才一个很好的创作土壤,让他们尽展所长,发挥创意、尝试新意念及勇于创新。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及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推动创意产业提供良好保障。 唐若文关注到,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将开设香港学院。在他看来,这不仅有助于培育香港创意人才,还将吸引附近地区的创意精英在香港汇聚。香港是“门户“与“平台” 唐若文认为,在金融海啸危机下,保持背靠中国内地、紧扣世界的优势,能让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啸危机下转“危”为“机” 。 唐若文说,过去 30
8、年,通过不断加深和内地的融合,同时与外国市场的紧密关系,香港一次次走出困境,创出辉煌。特别是近年来经历 1997年金融风暴打击和 2003年 SARS肆虐的考验,香港人在逆境中展现了灵活性及创造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香港在适应性、开放性,以及灵活运用市场5方面一向具有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可以泰然自若。 ”他预期,香港紧扣内地和世界,大有机遇。 据了解,有 20%的内地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平台大举对外扩张,“我相信,现在正是香港寻求与内地展开更多合作的绝佳机会。 ”唐若文认为,香港不仅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并且
9、这角色应该进一步强化。他说,香港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商经验,强大的法制体系、专业的金融贸易服务,都为内地企业建立起走向国际的大平台。 他还建议香港发挥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创意产业、环保、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另辟蹊径。他举例说,香港特区政府豁免葡萄酒税的举措,使香港有望成为亚洲红酒展销、贸易及物流中心。 目前共有 6万名美国公民以香港为家,超过 1000家美国企业在港投资,所雇用的员工总数占香港劳动人口的一成。美国在港投资达 470亿美元。香港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高达 32亿美元。美国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 2008年 10月底,港美双边贸易额约 243.75亿美元。在教育领域方面,唐若文称,香港可鼓励更多内地及美国人来港留学。目前约有8000名香港本科和研究生在美国求学,每年亦约有 1000名美国学生在香港高等院校学习。 唐若文说,香港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除了金融和贸易的紧密关系,在香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同样被认为是社会繁荣的动力,而且“我认为,这是香港继续保有活力和开放的关键。 ”不过,他又直言,港府应完善监督体制,以防个人从不完善的规则中获利,从而导致经济泡沫甚至危6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