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 20 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 1978 至 1998 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
2、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 70 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 代写 http:/ 80 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 90 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 80 年代后期开
3、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 ,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 1981 到 1983 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 5项。从 1984 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 年检索到 11 篇论文,1985 年为22 篇,1988 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 41 篇论文。1995 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 65 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 至 1987 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
4、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 80 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 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 80 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 到 1995 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
5、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 城镇迁移调查” ,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 ,以及 1987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和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 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
6、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 1996 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的阶段,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的扩张已经明显缓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其覆盖的内容广泛。其中,主要可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文,约占总数的 37%,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口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迁移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对人口流动、暂住人口、 “民工潮”等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这一部分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 47%,其中相当部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出的设想和建议等;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水库移民、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这一部分约占 16%。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