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考网 2013 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章节考试重点解析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
2、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 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 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
3、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 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2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1) 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
4、规律。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10.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5、。苏格拉底是以“ 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 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11.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
6、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1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等。1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
7、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3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8、:(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考纲链接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9、。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
10、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4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11、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 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
12、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
13、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
14、消费事业”、“福利事业” ,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515.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第一,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第三,作好教育事业规划; 第四,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也经常出论述题。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人的发展概念;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 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论)的
15、代表人物及言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4)学会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考纲链接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
16、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2)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6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
17、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8.环境:(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8、(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和技能。(2)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3)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4)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
19、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增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人社会生活转变时期。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16.学校教育及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
20、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7(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章 教育目的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结构;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
21、物与基本观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考纲链接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
22、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
23、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8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
24、展水平。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7.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8.素质教育:(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9.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教育的性质是基础
25、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 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10.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由于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因而容易出材料分析题。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 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2)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的类型;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3)中小学生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6、教师劳动的特点。(4)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考纲链接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9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
27、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的义务:(1)受教育的义务。(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6.教师职业性质:(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的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8、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 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8.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 显效的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 ;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
29、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2)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 教学相
30、长。10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 善于与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17.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8.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针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言的。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2)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
31、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知识。第六章 课程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3)课程的基本结构。(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考纲链接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